彭勇:中華文明何以能“百川歸海”?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jue) 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jue) 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yu) 世,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近日,“道中華”就此話題專(zhuan) 訪了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院長彭勇教授。
道中華:中華文明自古就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魄。如何理解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其包容性體(ti) 現在哪些方麵?
彭勇:對“包容”含義(yi) 的理解,可從(cong) 二字的原意說起。
據東(dong) 漢許慎《說文解字》,包,“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其甲骨文字形像腹中有子,延伸為(wei) 包裹在一起;容,“盛也”,裝盛,有寬容、允許之意。
“包容”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出現很早,意思與(yu) 後來大體(ti) 一致,即容許、寬容、接納。《史記·樂(le) 書(shu) 第二》記載,黃帝時有《鹹池》樂(le) ,“《鹹池》,備也”,對此“王肅曰:‘包容浸潤行化皆然,故曰備也。’”此處的“包容”,與(yu) 後世的“包容”語義(yi) 相近。
明嘉靖初,已經退休的刑部尚書(shu) 林俊上書(shu) 世宗,請求寬恕大臣,他說“議禮如訟,見各不同,包容之德大也。”認為(wei) “包容”是高尚的品德。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體(ti) 現在“求同存異”“和合共生”以及“兼收並蓄”三個(ge) 不同層麵。
求同存異,是指不同文化不因其差異而對立起來,而是求大同而存小異;和合共生,是指不同文明類型之間能夠和平相處,和而不同,文明共生;兼收並蓄,就是指在文明交往之中吸收、借鑒其他類型文明中的積極成分,從(cong) 而增強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文明的理解。這不僅(jin) 是費孝通先生所歸納的不同文明之間共處原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的體(ti) 現,也是推動包括中華文明在內(nei) 的世界文化繁榮、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
道中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對於(yu)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的形成發揮了何種作用?各民族的融入融合是否進一步強化了中華文明的包容特質?
彭勇:關(guan) 於(yu) 中華文明包容性的作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明確指出,“突出的包容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正是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使中華民族麵對戰爭(zheng) 、分離或入侵時,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向心力。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已結合成相互依存、不能分割的整體(ti) ,從(cong) 自在的民族,走向自覺自強自信的民族,變成了團結、統一、強大的民族共同體(ti) 。
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正是一個(ge) 求同存異、和合共生、兼收並蓄的過程。包容,意味著接納,這是前提,也是最初的交往和交流;交往是基礎,有了包容的可能,有了增進交流、深入交流的機會(hui) ,相伴相生促進了和合共生、友好相處,又為(wei) 增進共同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wei) 最終走向“交融”創造了條件。
反過來,中華各民族不斷匯聚融合,又進一步提升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比如,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既是中華民族各政權並立的時期,也是各民族充分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時期。
西晉末年,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群紛紛登上曆史舞台,建立政權,中國北方進入了“五胡十六國”的新時期。北朝中的大多數政權是在“五胡”中的某一少數族群主導下建立的,但其中沒有任何一個(ge) 政權是由單一族群組成的,每個(ge) 統治集團內(nei) 部都存在著多元的族屬,其統治疆域內(nei) 還生活著大量中原人。政權之間的戰爭(zheng) 、分合與(yu) 並立,不僅(jin) 沒有阻隔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還起到了促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從(cong) 平城到洛陽的人口大遷徙,就是民族交流和融合的典範。
同樣,在遼宋夏金時期各民族政權戰爭(zheng) 和對立的背後,也呈現出鮮明的內(nei) 聚性特征,“戰”是統一之戰,“和”也是“兄弟”“君臣”“叔侄”之和,政權之間出現的擬血緣家庭關(guan) 係,使得各民族政權長期處於(yu) “天下一家”的政治空間裏。這種包容的政權關(guan) 係,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為(wei) 此後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道中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是否也決(jue) 定了中國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主要有哪些體(ti) 現?
彭勇:佛教作為(wei) 外來宗教,自傳(chuan) 入中國後就開啟了與(yu) 中華文化不斷融合的中國化道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佛教中國化呈現出不同的特征,整體(ti) 而言,它越來越多地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的儒家思想和道教文化互相吸收借鑒,逐步融合在一起,實現了從(cong) “三教可一”到“三教合一”。至宋代,理學思想集其大成,儒釋道融為(wei) 一體(ti) ,成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作為(wei) 五嶽之一的北嶽恒山,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它既是道教、佛教名山,又無處不體(ti) 現傳(chuan) 統儒家文化元素。山中懸空寺內(nei) 最高的建築是三教殿,殿內(nei) 同時供奉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儒家創始人孔子和道家始祖老子。
伊斯蘭(lan) 教在中國的傳(chuan) 播和發展,也體(ti) 現了中國化的鮮明特征。元代回回人修纂家譜時注重“根腳”,顯貴的回回家族修撰家傳(chuan) 、明晰祖先身份,是元代身份製社會(hui) 的產(chan) 物。入明之後,回回士大夫成為(wei) 族譜的主要修撰者。清代也有大量回回民眾(zhong) 修纂家譜。一些清真寺旁還立有宗譜碑。信仰伊斯蘭(lan) 教的回回形成了與(yu) 儒家文化大致相同的基於(yu) 人倫(lun) 的價(jia) 值和情感,反映出其二者在文化上的交融。
明代中後期,耶穌會(hui) 士來到中國,開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時代。當時活躍在中國的耶穌會(hui) 士為(wei) 數不少,最著名的傳(chuan) 教士是利瑪竇,其他比較有名的還有龐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鄧玉函、金尼閣等,他們(men) 分別來自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德國、法國和比利時等國。這些傳(chuan) 教士把西方早期近代科技文化介紹給中國,又將中華文化傳(chuan) 播到歐洲,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歐洲近代化進程。
道中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對於(yu) 世界多元文明和諧相處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有何啟示?
彭勇:自古以來,中華文明以其開放包容的特性而聞名於(yu) 世。在中華大地上,多樣文明相互交流、互相借鑒,不僅(jin) 促進了中華文明的不斷發展,同時對世界文明進程也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150多個(ge) 國家和30多個(ge) 國際組織參與(yu) 共建“一帶一路”,搭建起全球規模最大的經濟合作平台,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原則得到廣泛實踐,開放綠色連接理念深入人心。“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與(yu) 合作,它的提出和成功實踐正是源於(yu) 中華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基於(yu) 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特性。
我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重大倡議,為(wei) 人類社會(hui) 發展進步明確了方向。近年,我國又先後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展現推動共同發展繁榮的中國智慧。“開放包容、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理念內(nei) 涵。就精神實質而言,這不僅(jin) 僅(jin) 是“多元”和“不同”之間的融合與(yu) 包容,更強調包容開放基礎上的“共同發展與(yu) 共同繁榮”。
當前世界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cong) 新冠肺炎疫情到俄烏(wu) 衝(chong) 突,再到世界經濟不景氣,國際社會(hui) 正麵臨(lin) 著一係列前所未有的風險。但與(yu) 此同時,少數大國單邊主義(yi) 、霸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盛行,在參與(yu) 全球治理過程中固守文明衝(chong) 突、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等陳舊觀念。
全球性威脅和挑戰需要強有力的全球性應對,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yi) 、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guan) 係,推動包容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促進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迫在眉睫。中國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呈現出完全不同於(yu) 西方“文明衝(chong) 突論”的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是世界多元文明和諧相處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啟示。
受訪者簡介:
彭勇,曆史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