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活化於創新
作者:吳為(wei) 山(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副主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從(cong) 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談到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再到對“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深刻闡釋,發出了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wei) 大號召,具有重大指導意義(yi) 。
中華文明五千多年連綿不斷,五十六個(ge) 民族文化多元激蕩互補融合,形成集包容性與(yu) 統一性於(yu) 一體(ti) 的特征;以“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的溫潤,在新時代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而凸顯和平性;以吐故納新的強大生命偉(wei) 力蓬勃向前而呈現連續性與(yu) 創新性。其中,創新性是根本動力,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文化曆久彌新的關(guan) 鍵所在。
創新,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積薪居上,二是廣納融通。前者為(wei) 縱向之時間軸,不斷繼承、揚棄,汲古開今;後者為(wei) 橫向之空間軸,不斷吸收、匯融,和而不同。綜二者,即麵向未來而不忘本來,吸收外來。幾千年來,中國人始終認為(wei) ,人應該效法天地之道,“唯變所適”,與(yu) 時偕行。故,中華民族孕育出“生生”之宇宙觀、“日日新”之世界觀,形成了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並沉澱為(wei) 文化基因,流淌在民族文化血脈之中。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在帶領全體(ti) 中華兒(er) 女迎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征程中,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yi) 和實踐價(jia) 值,“造就了一個(ge)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
無論是傳(chuan) 統文化抑或外來文化,創新才是令其保持生命力的核心,才是其真正發揮價(jia) 值的必然與(yu) 必須條件。特別是傳(chuan) 統文化,如果僅(jin) 僅(jin) 固守於(yu) 既定的形式和觀念,不與(yu) 現實聯係和對話,就會(hui) 失去生命的價(jia) 值。換言之,傳(chuan) 統文化絕不能僅(jin) 是博物館中的“遺產(chan) ”與(yu) “文獻”,我們(men) 還應該透過其物質形態深研其曆史成因,萃取精神因子融入現實,使其活出生命。這就意味著達到了“合”“活”“新”。所謂“合”,是指綜合。人類創造的文化博大富贍,隻有充分認知,綜合分析,才能把握本質,為(wei) 我所用。所謂“活”,主要是指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回應時代訴求,追求在“萬(wan) 法皆備於(yu) 我”的境界中淡化邊界,隨勢生發。所謂“新”,就是在“活”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融各類資源於(yu) 新的肌體(ti) ,在新的文化生命體(ti) 中循環。
當代中國藝術要在人類文化發展中凸顯其價(jia) 值,必然要吸收人類文化創造的精華。因此,所謂傳(chuan) 統,既指本土文化傳(chuan) 統也包括人類創造的其他文化傳(chuan) 統。事實證明,立足傳(chuan) 統的根基越廣越深,創新就越有高度,越有普遍意義(yi) 。我們(men) 也要看到,目前中國藝術在世界範圍內(nei) 的影響力與(yu) 其高度、深度不相匹配。究其原因,乃在於(yu) 中國藝術的價(jia) 值還沒有得到廣泛認知。因此,我們(men) 要在曆史中總結規律,在現實中捕捉靈感,在文脈中激活創造動力,在交流中感知文化生命的體(ti) 溫,在比較中充分把握民族藝術的獨特性所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曾提到中國傳(chuan) 統畫法同西方油畫融合創新,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寫(xie) 意油畫。於(yu) 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了最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範疇——寫(xie) 意。寫(xie) 意,法自天象地脈,合於(yu) 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論,表現為(wei) 象、氣、道逐層升華而又融通合一的動態審美。其開合、節奏,既同化於(yu) 自然草木,對應於(yu) 天地陰陽,合拍於(yu) 江海律動,亦神逮中國書(shu) 法、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意象,氣脈貫通,真力彌滿。
今天的中國寫(xie) 意,是對傳(chuan) 統的延續,更是對傳(chuan) 統的創新轉化,其重估、應用寫(xie) 意的傳(chuan) 統價(jia) 值,有別於(yu) 民族主義(yi) 觀念下爭(zheng) 奪話語權,而是在人類文化的多元創造中貢獻中國智慧。全麵審視研究中國寫(xie) 意,可清晰感受到其在美學範疇中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的五個(ge) 突出特性:源於(yu) 先秦之老莊道論,以強烈的主體(ti) 意識和自在奔放的風格特質一瀉數千年,是為(wei) 連續性;廣泛借鑒古今中外藝術精華,將中國寫(xie) 意與(yu) 西方寫(xie) 實、抽象、表現的形式創造置於(yu) 同一文化空間,是為(wei) 包容性;融多種表現方式與(yu) 語言形式於(yu) 一體(ti) ,並化入民族審美與(yu) 時代精神,是為(wei) 統一性;觀照生活,深入心靈,呈現本質,蘊含人性理想,折射生命感悟,散發出覆載天地之大美魅力,是為(wei) 和平性;超越再現客觀世界而神出古異,由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發與(yu) 傳(chuan) 遞而聯袂不窮,創造出既屬於(yu) 中國和中國人,又屬於(yu) 全人類共享與(yu) 傳(chuan) 播的美術新形式,是為(wei) 創新性。
具體(ti) 以寫(xie) 意油畫和寫(xie) 意雕塑為(wei) 例。當油畫的寫(xie) 意方式呈現於(yu) 視覺,便與(yu) 國人印象中對西方油畫的慣性認識拉開了距離。作為(wei) 舶來品的油畫,在百年發展曆程中不僅(jin) 給中國美術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更讓中國傳(chuan) 統美術找到了與(yu) 世界對話的對象,並在對話與(yu) 比較中實現“異質同構”“同質互化”。其中,印象主義(yi) 的光色朦動對應於(yu) 米家山水的墨色渾茫,便是“同質互化”的範例。在此,中西文化的自然觀與(yu) 審美理想經曆了碰撞、交合、分離與(yu) 定向。寫(xie) 意雕塑一方麵是文化理念,一方麵是視覺形式,兩(liang) 者在人文與(yu) 自然、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本土與(yu) 外來的融合意象中,打造出一種神似與(yu) 形似之間的精妙平衡。誠如熊秉明先生所說:“寫(xie) 意雕塑既是中國傳(chuan) 統的,也是現代的。這是中國藝術的真精神。”任何理論隻有訴諸實踐,才能產(chan) 生文化的現實力量。多年來,我在提出、建構與(yu) 完善寫(xie) 意雕塑理論的同時,更多地從(cong) 事寫(xie) 意雕塑的創作實踐,通過材料、形狀、結構、空間以及觸感、質感、立體(ti) 感將抽象理論落實為(wei) 鮮明直觀、真實可感的藝術造型。結構中的辯證法,塑形中的詩意,由心靈流向指端,觸摸於(yu) 泥土、雕琢於(yu) 頑石、熔鑄於(yu) 青銅。《神遇——孔子與(yu) 蘇格拉底的對話》《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yu) 齊白石》……一尊尊中西方的聖賢、哲人、藝術家的組雕,作為(wei) 中西文明之象征,在歐洲大地上形神相遇。
雕像、寫(xie) 意風格、寫(xie) 意理論所展現的寫(xie) 意精神融匯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包容創新的時代價(jia) 值,在講述中國故事之同時,也為(wei) 世界文化的多元添彩。究其創新規律,在於(yu) 實現三大轉化。其一,客觀物象向藝術形式的轉化。此轉化具有內(nei) 在超越性,構築與(yu) 精神符號密切相連的視覺形式。其二,古代形態向現代形式的轉化。此轉化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和學習(xi) 古代美術,理解、體(ti) 察其中的精華。其三,異域、異質美術的相互轉化。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互鑒,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
近年來,隨著中國美術走出去,“來自中國美術館的藝術”等展覽不斷巡回展示;隨著越來越多外國藝術展的引進,在相互參照比較中,中國古代與(yu) 現代的藝術在世界藝術中的坐標逐步清晰。特別是以寫(xie) 意為(wei) 傳(chuan) 統活化的創新,已成為(wei) 一個(ge) 特點、亮點。當然,從(cong) 曆史和人類文明的高度來看,這種方興(xing) 未艾的創新尚需建構理論體(ti) 係,並且要有與(yu) 理論適配的大量實踐,以具體(ti) 的作品佐證、豐(feng) 富、發展理論,同時在世界範圍內(nei) ,不斷進行藝術展覽、文藝演出、學術研討、翻譯出版、公共教育、社會(hui) 推廣,於(yu) 此過程中不斷明確核心範疇的內(nei) 涵,擴大核心範疇的外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今天,我們(men) 立足於(yu) 世界文明縱橫相交的坐標點,厘清中華文明根脈基因的傳(chuan) 承,洞悉中華文明吸取外來精華的發展,在創新中賡續,在交融中創新,古老的中華文明必然會(hui) 煥發出無限生機!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6日 0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