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跨越兩千多公裏的結對交流 百餘封書信架起寧藏兩地中學生“連心橋”

發布時間:2023-09-08 10:3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當聽到老師說要互相寫(xie) 信時,我內(nei) 心無比激動”。參加“紅石榴·手拉手”結對交流活動時,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第七中學學生王嘉利與(yu)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色尼區第一中學學生卓嘎拉姆結對成了筆友。她在信中向藏族朋友介紹,封閉寄宿學校的生活並不枯燥,“學校每周五有社團活動,我加入的是文學社”,西吉“有馬鈴薯之鄉(xiang) 、芹菜之鄉(xiang) 的稱號”,有龍王壩、火石寨、紅軍(jun) 寨等景色優(you) 美的地方,也有手抓羊腿等美食。王嘉利邀請對方“來觀西吉美景、感西吉民風”。

  這場跨越2000餘(yu) 公裏的結對交流活動,是今年5月8日團固原市委聯合團那曲市委啟動的,為(wei) 期3個(ge) 月,由團西吉縣委和團色尼區委組織西吉七中和色尼區第一中學實施。兩(liang) 地希望以此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

  結對活動內(nei) 容之一就是互致書(shu) 信。西吉七中將當時八年級的58名入團積極分子組成一個(ge) 臨(lin) 時班級,其中,回族學生25名、漢族學生33名,與(yu) 色尼區第一中學七年級(1)班58名學生結對。色尼區第一中學這個(ge) 班級中有57名學生是藏族,還有1名學生是回族。

  結對筆友由兩(liang) 所學校教師按學生性別做分類安排。寄、收信地址統一定為(wei) 兩(liang) 所學校校址,學校教師統一郵寄。西吉七中有教師特意了解過,嚴(yan) 格意義(yi) 上說,58名學生都是人生第一次跨省份寄出手寫(xie) 信件並收到回信。

  第一封信是西吉七中學生寄出的,信封裏還夾著一張班級拍攝於(yu) 5月23日的合影照片。色尼區第一中學的結對學生很快利用課餘(yu) 時間寫(xie) 了回信,也附寄了一張7月11日拍的合影。兩(liang) 地學生一來一往互致書(shu) 信的過程,持續了40天。

  逐字逐句讀完從(cong) 寧夏寄來的書(shu) 信,色尼區第一中學14歲的學生卡增紮堆在給西吉七中何旭輝的回信中介紹,“那曲人招待來此旅遊的客人時,會(hui) 獻上潔白哈達。糌粑和酥油茶是特色美食。當地人過賽馬節、新年等傳(chuan) 統節日時,會(hui) 穿藏裝。每年暑期,學生還會(hui) 挖蟲草”,說“自己喜歡踢足球,夢想是開飛機,並永不放棄夢想”,還用漢字和藏文寫(xie) 了一句“歡迎你來西藏那曲”。

  兩(liang) 地中學生在116封信中互相介紹個(ge) 人基本信息、在校學習(xi) 情況、家庭生活,自己眼中的家鄉(xiang) 風景、民族習(xi) 俗和美食,並表達對遠方朋友的關(guan) 心和祝福。幾乎每封信的結尾,他們(men) 還會(hui) 勉勵對方努力學習(xi) 知識、增長本領,約定長大後“成為(wei) 自己夢想中的樣子”。

  雖然兩(liang) 地相距遙遠,但中學生的思想交流因“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課、同讀一本書(shu) ”變得近如咫尺。

  活動啟動不久,西吉七中原團委書(shu) 記胡剛就從(cong) 初中語文必讀書(shu) 目中選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組織兩(liang) 地學生在線同讀。他認為(wei) 這本書(shu) “很適合青少年讀,很勵誌”。

  西吉七中學生楊玉婷在讀書(shu) 分享中寫(xie) 下對這本書(shu) 寫(xie) 作背景、人物特點、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體(ti) 會(hui) ,還摘抄下經典句子——“人活著,不應該追求生命的長度,而應該追求生命的質量”。

  “這是一本鼓舞人鬥誌、激勵人向上的好書(shu) 。”色尼區第一中學學生噶瑪措姆讀後認為(wei) ,“保爾通過努力,讓自己成為(wei) 一名合格的共產(chan) 主義(yi) 戰士。我們(men) 要向保爾學習(xi) 。”

  8月3日,調任西吉縣將台堡紅軍(jun) 長征會(hui) 師紀念園服務中心主任的胡剛,再次將兩(liang) 地學生組織到互聯網“雲(yun) 端”。那天,大家同唱國歌,將台堡紅軍(jun) 長征會(hui) 師紀念園服務中心28歲的講解員馬晚晚還給兩(liang) 地學生帶來了一節微團課。西藏的58名學生全都出現在了視頻畫麵中,西吉七中除6名請假的學生外,也都參加了直播課。

  這節課16分鍾,是馬晚晚第一次通過網絡麵向寧夏區外的青少年宣講。她從(cong) “紅軍(jun) 長征史上最後一次會(hui) 師地——將台堡”講起,注意引導兩(liang) 地學生了解紅軍(jun) 長征的曆史過程及意義(yi) ,引導他們(men) 牢記黨(dang) 的光榮曆史、緬懷革命先烈、珍惜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一封信也許不能改變什麽(me) ,但互通書(shu) 信的方式增進了寧藏兩(liang) 地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了解,營造了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團西吉縣委書(shu) 記馬小龍表示,今後團西吉縣委會(hui) 努力將當地紅色教育資源轉化為(wei) 民族團結和思政教育的教材,創新方法組織寧藏兩(liang) 地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增進交往、交流、交融,使其增強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同感,並一同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奉獻青春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焦敏龍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