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哈姆雷特》:莎士比亞經典的東方表達
過去這一年時間裏,音樂(le) 劇導演徐俊接連為(wei) 國內(nei) 觀眾(zhong) 帶來重磅作品。
《趙氏孤兒(er) 》巡演結束,《哈姆雷特》巡演開啟。前者那悲壯堅定的歌聲《絕不可以》尚在耳畔,後者又帶領觀眾(zhong) 觸碰終極之問“生存還是毀滅”。
“我總是選擇最難做的題材。偉(wei) 大的悲劇一定是有難度的,在我心中一直有兩(liang) 座高峰,一個(ge) 是《趙氏孤兒(er) 》,一個(ge) 是《哈姆雷特》。”日前,音樂(le) 劇導演徐俊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訪時如是說。
從(cong) 《猶太人在上海》《白蛇驚變》再到《趙氏孤兒(er) 》,徐俊一直執著於(yu) 中國原創音樂(le) 劇的創作。他善於(yu) 從(cong) 曆史與(yu) 當下、中國與(yu) 世界的文化資源中挖掘題材,以現代性的當下觀照開展創作,致力於(yu) 探索建立起中國音樂(le) 劇的“氣質”與(yu) “特質”。
“《哈姆雷特》有很多版本,如果我去做一部話劇,我也能從(cong) 容找出一個(ge) 路徑來表達,但是做音樂(le) 劇就沒那麽(me) 簡單。音樂(le) 劇就是要有音樂(le) 感地敘述故事,難度更高。”
《哈姆雷特》全劇的主題語是:“即便為(wei) 世界的鋒利所傷(shang) ,也要勇敢直麵生存的真相。”雖然創作很困難,但是來時走過的路給了徐俊力量和勇氣。
“《趙氏孤兒(er) 》給了我底氣。做完《趙氏孤兒(er) 》,我感覺到《哈姆雷特》接近了。”徐俊說。
傳(chuan) 承是創作《哈姆雷特》的底色
創作《哈姆雷特》的種子,其實自徐俊學生時代就埋下了。“當時覺得自己藝術上的造詣不夠,人生的感悟也不充分,所以不敢碰。《趙氏孤兒(er) 》之後,我和金培達、梁芒說:‘怎麽(me) 樣?我們(men) 向第二個(ge) 高峰進發吧!’他們(men) 馬上知道肯定是《哈姆雷特》。”
創作音樂(le) 劇《哈姆雷特》,自帶傳(chuan) 承的緣分和力量。契機,始於(yu) 恩師那一代人的創作。
燈光大師蕭麗(li) 河的導師金長烈與(yu) 徐俊的導師徐企平曾在1981年共同為(wei) 上戲第三屆藏族班創作了《羅密歐與(yu) 朱麗(li) 葉》,作為(wei) 首部藏語莎士比亞(ya) 戲劇,在全國產(chan) 生了極大的轟動和深遠的影響。“我們(men) 兩(liang) 個(ge) 學生如今接過了老師們(men) 沉甸甸的厚望與(yu) 期盼,我想這是一份嚴(yan) 肅而浪漫的使命。”蕭麗(li) 河在光影中充分融入了寫(xie) 意美學的新理念,意在接通東(dong) 方與(yu) 西方的思韻與(yu) 詩韻。
徐俊說,他們(men) 的兩(liang) 位導師曾經創作過《羅密歐與(yu) 朱麗(li) 葉》,如今兩(liang) 個(ge) 學生一起創作《哈姆雷特》,這件事很有意思。“我們(men) 在老師的引領下,繼續完成我們(men) 理解莎士比亞(ya) 作品的‘作業(ye) ’,有一種向老師匯報作業(ye) 的心情”。
一開始的改編,徐俊並不滿意。當時他寫(xie) 完後請兩(liang) 位演員朗讀劇本,總感覺語言很漂亮,但是不夠人物化,詩意十足但少了一點煙火氣,於(yu) 是徐俊毫不猶豫,立即推翻重寫(xie) 。
“我在改編劇本的時候,多次請專(zhuan) 家進行論證,專(zhuan) 家不斷跟我們(men) 討論演繹方式:什麽(me) 是可以拿掉的?什麽(me) 是可以加進去的?什麽(me) 是絕不能拿走的?”
在劇本的創作階段,徐俊常與(yu) 史誌康教授交流探討,在比較了諸多譯本並且進行了改編的多次嚐試和論證之後,徐俊最終決(jue) 定基於(yu) 梁實秋譯本進行音樂(le) 劇本改編。
“在梁實秋先生的譯本中,我們(men) 感受到其紮實深厚的國學功力與(yu) 當時西方新潮思想的激蕩與(yu) 融匯。”徐俊認為(wei) 這種兼具嚴(yan) 謹與(yu) 深刻、詩意與(yu) 流暢的譯文非常契合他們(men) 音樂(le) 劇的風格。
徐俊特別提到,正是梁實秋的譯本讓他發現克勞狄斯是一條隱秘的主線。
“我非常興(xing) 奮,覺得這個(ge) 劇本的亮點和特點有了!1000個(ge) 人心中有1000個(ge) 哈姆雷特,就是要詮釋你的理解、新的觀點和視角。克勞狄斯不就是一個(ge) 強大的漩渦,把哈姆雷特、奧菲莉婭、葛楚德、賴爾蒂斯、波洛涅斯等所有人全部卷到這個(ge) 命運的漩渦裏。所以我把他的矛盾衝(chong) 突放到了前麵,與(yu) 哈姆雷特形成一個(ge) 正麵的交鋒。”
打造東(dong) 方藝術樣式
《哈姆雷特》是演員的試金石。
徐俊說,隨著他寫(xie) 劇本,一個(ge) 個(ge) 人物形象“跳到了腦海裏”,真實的演員麵孔也會(hui) 不斷跳進大腦,與(yu) 劇本中的角色一一對應,化為(wei) 現實。
對於(yu) 哈姆雷特的飾演者金聖權而言,這一次的挑戰無疑是巨大的,“有道是1000個(ge) 人眼中有1000個(ge) 哈姆雷特,我要做哪一個(ge) ?”金聖權曾不斷問自己這個(ge) 問題,隨著對角色揣摩的深入和沉浸,如今他已有了堅定的想法,“我應創造自己的那一個(ge) ”。
徐俊覺得,金聖權給他的第一感覺是“形象很對”。“在我心目中,哈姆雷特是一個(ge) 青澀的年輕人,有學者風範,也有勇士的魅力,而且音色很清亮。金聖權飾演的角色是對號入座的。”
“反派”克勞狄斯的人選鄭棋元,也是徐俊早早確定的。
音樂(le) 劇演員鄭棋元深耕中國原創音樂(le) 劇領域20年,《哈姆雷特》是他參與(yu) 主演的第19部中國原創音樂(le) 劇,和此前的作品相比,這次演繹堪稱顛覆。
徐俊笑言,鄭棋元曾和他開玩笑何時讓自己演一個(ge) 反派。“我聽進去了,這次《哈姆雷特》我告訴他:‘我準備讓你演一個(ge) 反派。’他嚇了一大跳。”
徐俊認為(wei) ,鄭棋元作為(wei) 音樂(le) 劇演員,已進入“黃金時期”,即成為(wei) 實力派演員。“實力派演員就不能隻演一種角色,而應該是一個(ge) ‘千麵人’,能演各種角色”。
鄭棋元說:“莎士比亞(ya) 所處的時代是現代人‘自我塑造’的時代,我們(men) 在這部戲中,就像在經曆一次對‘人物自我’從(cong) ‘找尋’到‘覺醒’的過程”。
當談及從(cong) 上一部《趙氏孤兒(er) 》的“程嬰”轉為(wei) 《哈姆雷特》丹麥王“克勞狄斯”的巨大反差,鄭棋元坦言,“這是一次充滿驚喜和意義(yi) 的嚐試,更是同自己的較量與(yu) 對話”。
徐俊一直認為(wei) ,要做一部好的音樂(le) 劇作品,綜合藝術很重要,舞美、燈光等因素必須被包含在一個(ge) 統一的美學風格裏。從(cong) 《白蛇驚變》這部作品開始,徐俊就開始打造中國傳(chuan) 統寫(xie) 意風格,將其作為(wei) 現代音樂(le) 劇的藝術樣式。
東(dong) 方表達的匠心體(ti) 現在點滴細節中。在服裝設計上,《趙氏孤兒(er) 》這部劇裏,造型師張叔平用了杜邦紙製作服裝;而在《哈姆雷特》中,他則選用了很挺闊、有質感的麻布。張叔平此次為(wei) 《哈姆雷特》打造的服裝對多種文化元素進行了大膽的抽象化、象征化與(yu) 糅合,從(cong) 色彩、麵料、材質到造型,體(ti) 現出疏離時空卻貼近人物的氣質。
音樂(le) 方麵,作為(wei) 中國原創音樂(le) 劇“鐵三角”的第三部原創音樂(le) 作品,作曲家金培達、詞作家梁芒與(yu) 導演徐俊在《哈姆雷特》中進行了全新的嚐試。
“《哈姆雷特》披著複仇故事的外衣,卻如萬(wan) 花筒一般,蘊藏了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以及人深邃而模糊的內(nei) 心。”金培達表示,為(wei) 了抓住這一核心,他在創作中特別注重音樂(le) 的層次性、豐(feng) 富性與(yu) 多麵性,賦予每一個(ge) 人物以鮮明的色彩,既可以在人物的內(nei) 心中打開一片世界,又可在與(yu) 其他人物衝(chong) 突和碰撞時產(chan) 生新的反應。
建立音樂(le) 劇應有的審美高度、文學高度和戲劇高度
《哈姆雷特》主創們(men) 將中國寫(xie) 意美學與(yu) 莎士比亞(ya) 獨特的現實主義(yi) 相融,鍛造出“沉思美學”的舞台氣質。
“我們(men) 當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礎之上,注入當下創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以現代性的審視去麵對和創造。”徐俊認為(wei) ,經典具有廣博的胸懷與(yu) 每一個(ge) 時代共振,正如《趙氏孤兒(er) 》曾遠渡重洋為(wei) 西方帶來了中華文化的光焰,不斷激發著新的對話;《哈姆雷特》的東(dong) 來也不斷得到新的解讀,“豐(feng) 富的戲劇性當在不同的文化間產(chan) 生回響”。
當下年輕一代觀眾(zhong) 對中國原創音樂(le) 劇的關(guan) 注令人欣慰,同時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前兩(liang) 年通過《趙氏孤兒(er) 》全國巡演,徐俊看到,對經典的演繹能“激發年輕的觀眾(zhong) ”,他欣慰地看到,很多中學生看完演出會(hui) 去閱讀紀君祥的《趙氏孤兒(er) 》,也有很多本科生、研究生會(hui) 把這部音樂(le) 劇寫(xie) 進論文中。
“能通過一部藝術作品讓大家對中國曆史文化有一種回顧,產(chan) 生一種再認識的熱情,這是我們(men) 做音樂(le) 劇的一份榮光,我們(men) 都在重新敬畏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創作《哈姆雷特》這樣一部西方經典,徐俊坦言,感覺目前一些年輕觀眾(zhong) 可能對原作還缺乏了解,不曾接近,因此看音樂(le) 劇時無法真正理解,也會(hui) 產(chan) 生一些片麵的評價(jia) 。
“作為(wei) 經典,如今這個(ge) 地球上大概平均每15分鍾就有一部莎士比亞(ya) 的作品上演。莎士比亞(ya) 的作品包羅萬(wan) 象,展現了人類所關(guan) 注的一切問題,比如權力、陰謀、醜(chou) 惡,還有正義(yi) 、善良,也有痛苦、彷徨、猶豫等。”
徐俊感慨:“我希望觀眾(zhong) 們(men) 真的能夠有一種敬畏之心,能夠熟讀莎士比亞(ya) 的《哈姆雷特》,然後走進劇場,我們(men) 一起來看看音樂(le) 劇,從(cong) 中總結分析,甚至於(yu) 批評、批判都可以。”
如今每年市場會(hui) 湧現數量龐大的音樂(le) 劇。對於(yu) 創作音樂(le) 劇,徐俊希望保持戲劇的文學性及其高度。“如果不具備深刻性、複雜性,那麽(me) 今天演音樂(le) 劇有什麽(me) 意義(yi) 呢?”
徐俊說,接下來他依然想一直致力於(yu) 創作深刻的中國原創音樂(le) 劇,和團隊一起努力建立音樂(le) 劇應有的審美高度、文學高度和戲劇高度。“我們(men) 永遠向經典致敬,懷著一顆敬畏之心,要往最難的方向挺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