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培根鑄魂 啟智潤心——致敬2023年“最美教師”

發布時間:2023-09-11 09:5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陸成文組織學生在體(ti) 育課上練習(xi) 投籃(9月6日攝)。岩腳教學點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沿山鎮的一所“微小學”,本學期有28名學前班孩子和6名一年級學生,陸成文是這個(ge) 教學點唯一的在編教師。2012年,剛大學畢業(ye) 的陸成文主動選擇考到偏僻的岩腳教學點。11年來,身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陸成文默默堅守在此,在偏遠農(nong) 村教育一線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力量。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攝

  國將興(xing) ,必貴師而重傅。

  在第三十九個(ge) 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央宣傳(chuan) 部、教育部向全社會(hui) 公開發布2023年“最美教師”先進事跡。十名“最美教師”,一名特別致敬人物,一個(ge) “最美教師”團隊,涵蓋高教、職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級各類教育。

  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他們(men) 有理想、有道德、有學識、有仁愛之心,充分展現新時代教師隊伍的良好精神風貌。

  推動教育公平普惠

  在推進社會(hui) 教育公平這條路上,“最美教師”走在前列。

  一塊屏幕,將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教師夏雪和教育薄弱地區的師生緊密聯結在一起。

  通過遠程直播教學,省內(nei) 外數萬(wan) 名學子受益於(yu) 夏雪的課堂;借助網校教師教學研討群,偏遠貧困地區的教師得以麵對麵與(yu) 夏雪交流研討。

  “讓特殊兒(er) 童也能享受優(you) 質教育資源”,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荔浦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熊碧芳的堅守。紮根鄉(xiang) 村特殊教育24個(ge) 春秋,她開辟“康教結合”辦學新路子,努力發展職業(ye) 教育,讓孩子們(men) 更好融入社會(hui) 。目前,學校已有數名學生考上大學,60餘(yu) 名學生成功就業(ye) 。

  青海省玉樹市第一幼兒(er) 園園長索南達吉則致力於(yu) 民族教育事業(ye) 。多年來,她不懈推動讓每位幼兒(er) 講好普通話,通過舉(ju) 辦閱讀活動,孩子們(men) 不僅(jin) 學會(hui) 使用普通話交流,也從(cong) 中領會(hui) 到閱讀的無窮魅力。

  既有點點繁星,也有團團火炬。

  2022年,八部委聯合開展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集中力量幫助西部10個(ge) 省區市160個(ge) 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努力讓每一個(ge) 西部的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

  助力學生全麵發展

  “做教師,也做詩人,用詩人的情懷做教育,用生命抒寫(xie) 人們(men) 最關(guan) 注的明天的詩”。

  秉持這一教育理想,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戶胡鎮中心學校教師董豔把農(nong) 村教育寫(xie) 成了一首詩。18年來,她與(yu) 學生共同閱讀,共同創作詩歌,其中,30多位孩子的詩歌、文章公開發表在刊物上。

  有人給教育增一分詩意,也有人將音樂(le) 融入教育。

  顧亞(ya) 是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大灣鎮海嘎小學的一名特崗教師。在保證基本教學任務的同時,他額外開設樂(le) 器課堂,幫助孩子們(men) 拓寬視野。他還發動身邊朋友和愛心人士捐贈各類樂(le) 器,先後組建4支學生樂(le) 隊,排練視頻在網絡上引起不小反響。

  如何使教學更加事半功倍?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深耕教育教學研究,推行後“茶館式”教學改革,把一所薄弱學校打造成家長和學生向往的“輕負擔、高質量”優(you) 質學校和實施素質教育的知名學校。

  創新鑽研職業(ye) 技術

  憑借對專(zhuan) 業(ye) 的執著與(yu) 熱愛,職業(ye) 教育領域“最美教師”以鑽研勁頭和創新精神,實現技術突破與(yu) 技能人才培養(yang) 的有機結合。

  “今天站在你麵前的是大師,明天走出去你就是未來的大師。”這是山西省經貿學校教師王力群常給學生們(men) 講的一句話。

  王力群從(cong) 事烹飪理論實踐教學已有40年,他自主研發了多道經典菜肴,並研製標準化作業(ye) 配方,培養(yang) 出的學生、學員近萬(wan) 名,很多已成為(wei) 行業(ye) 拔尖之才。

  在一代代“大國工匠”的培養(yang) 過程中,高素質職業(ye) 教育師資隊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開發焊接實訓項目30餘(yu) 項,獨創“五步教學法”與(yu) “五度操作法”,培養(yang) 的學生在校期間獲得多項市級以上技能大賽獎勵……包頭職業(ye) 技術學院教授王文山創新研究教學內(nei) 容與(yu) 教學方法,培養(yang) 出一批批技能過硬、吃苦耐勞的職業(ye) 技能人才,被親(qin) 切地稱為(wei) “複製勞模和工匠的人”。

  貢獻高校科研力量

  原子鍾,世界上最精密的儀(yi) 器之一。早在1965年,我國第一台穩定度達到六百年誤差不大於(yu) 一秒的原子鍾就已誕生,我國量子頻標領域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學教授王義(yi) 遒便是當時主持研發工作的幕後英雄。他的研究,為(wei) 我國國防、航天、通信、計量等事業(ye) 作出重要貢獻。

  “每一天比人家多擠出一點點時間,長期積累必然有所成。”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物栽培科學家、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希望教給學生的道理。

  潛心問“稻”48載,張洪程研創的水稻技術,幫助了農(nong) 民生產(chan) ,是深受愛戴的“泥腿子”教授。

  2023年“最美教師”特別致敬人物,是今年不幸離開我們(men) 、被譽為(wei) “中國龍芯之母”的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退休教師黃令儀(yi) 。

  1960年,學有所成的黃令儀(yi) 回到母校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工學院),創建了國內(nei) 首個(ge) 半導體(ti) 實驗室,研發出了我國的半導體(ti) 二極管。作為(wei) 我國微電子領域元老級專(zhuan) 家,黃令儀(yi) 傾(qing) 其一生致力於(yu) 打造出中國人自己的芯片。

  “黃老師這一生,隻為(wei) 一顆跳動的‘中國芯’。”這是人們(men) 懷念她的話語。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