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部:這些隱蔽戰線 的“大先生”是教師也是戰士
9月10日是第39個(ge) 教師節。一百年前,在國立北京美術專(zhuan) 門學校的課堂上,一位不到30歲的青年教師,正在教授解剖學。他對醫用解剖很熟悉,對美術又有研究,把這門課程教得很實用。
那時課堂上的眾(zhong) 人不會(hui) 想到,這樣一位頗受學生喜愛的青年教師,數年後會(hui) 完成一件驚天壯舉(ju) ,在黨(dang) 的隱蔽鬥爭(zheng) 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名青年教師就是後來被譽為(wei) 隱蔽戰線“龍潭三傑”之一的錢壯飛。他“打入”國民黨(dang) 中央組織部黨(dang) 務調查科,智截“顧順章被捕叛變”密電,為(wei) 保衛黨(dang) 中央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隱蔽戰線曆史上,還有許多和錢壯飛一樣的“先生”,他們(men) 或言傳(chuan) 身教播撒革命火種,或深入調研指導情報工作,或治學嚴(yan) 謹終成一代大家。他們(men) 是教師,也是戰士,在中華民族麵臨(lin) 生死存亡的關(guan) 頭,積極投身革命運動,傳(chuan) 播進步思想,燃起了無數國人救亡圖存的鬥誌。
王學文:沈安娜的革命引路人
新中國成立過程中,在隱蔽戰線有這樣一個(ge) 女子,從(cong) 1938年至1949年的11年間,她以國民黨(dang) 特別黨(dang) 員身份作掩護,在蔣介石主持的黨(dang) 、政、軍(jun) 、特高層會(hui) 議上擔任速記員,為(wei) 我黨(dang) 搜集了大量重要情報,一度被譽為(wei) “按住蔣介石脈搏的人”,這個(ge) 女子就是沈安娜。
她又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呢?這還要從(cong) 她的“紅色導師”王學文說起。
1927年,王學文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事左翼文化運動,積極宣傳(chuan) 馬克思主義(yi) 。入黨(dang) 後不久,王學文就與(yu) 中央特科建立了工作關(guan) 係,協助開展情報、調查工作。
1933年,王學文正式加入中央特科,成為(wei) 特科的重要情報骨幹和領導力量。他曾鼓勵和指導沈安娜“打入”國民黨(dang) 內(nei) 部任速記員,是沈安娜在隱蔽戰線的革命引路人。
1937年,王學文奉調延安,在中央黨(dang) 校從(cong) 事馬克思主義(yi) 的宣傳(chuan) 、教育和研究工作,為(wei) 黨(dang) 培養(yang) 了大批幹部。他們(men) 稱王學文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啟蒙老師”。
新中國成立後,王學文曆任中國科學院經濟組專(zhuan) 門委員、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兼研究員、教育部政治經濟學教學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等職,長期從(cong) 事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教學、研究工作,發表了《政治經濟學研究大綱》等大量有關(guan) 經濟問題研究和政治經濟學學習(xi) 方法的論著。
張友漁:營救彭真等被捕革命同誌
走進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法學所裏,一位老人的銅像映入眼簾,讓人倍感親(qin) 切。這位老人是我國法學巨匠張友漁,他為(wei) 新中國法治事業(ye) 和人民司法製度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革命戰爭(zheng) 年代,張友漁曾在燕京大學、中國大學等校授課,師名遠揚。但許多人不知道,張友漁也是黨(dang) 的隱蔽戰線的重要情報骨幹。
1928年,張友漁受黨(dang) 組織派遣“打入”國民黨(dang) 天津市政府,搜集情報並開展統戰工作。他在法租界創辦北方書(shu) 店,作為(wei) 情報聯絡點,為(wei) 黨(dang) 組織提供了大量有價(jia) 值的情報,並巧妙營救出包括彭真在內(nei) 的數十名被捕革命同誌。
九一八事變後,張友漁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張友漁受黨(dang) 組織派遣說服宋哲元出兵抗戰,固守北平;開展李宗仁、石友三部隊統戰工作,為(wei) 台兒(er) 莊保衛戰勝利及山東(dong) 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此後,張友漁前赴重慶,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下開展情報統戰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張友漁積極深入法學研究,成為(wei) 我國法學界的權威和泰鬥級人物,為(wei) 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法製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匡亞(ya) 明:文章被毛主席指定為(wei) 學習(xi) 材料
南京大學有一所“匡亞(ya) 明學院”,是為(wei) 紀念匡亞(ya) 明對當代中國高等教育作出的卓著貢獻所建立。新中國成立後,匡亞(ya) 明曾率先向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提出創設一批重點大學的構想,是吉林大學的重要奠基人,兩(liang) 度出任南京大學校長。
鮮為(wei) 人知的是,匡亞(ya) 明在投身教育事業(ye) 前,還是一位曾經戰鬥在隱蔽戰線上的“老革命”。
上世紀30年代,匡亞(ya) 明在上海從(cong) 事隱蔽鬥爭(zheng) 。他回憶,在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上海,隨時都要麵對國民黨(dang) 反動派的瘋狂搜捕,麵臨(lin) 與(yu) 組織失去聯係、孤軍(jun) 奮戰的境地:“當時處境很危險,白天出去,不曉得晚上能不能回來”。他曾四次被捕入獄,長期關(guan) 押,屢遭酷刑,始終未曾喪(sang) 失信念與(yu) 鬥誌。
全麵抗戰期間,匡亞(ya) 明在中共中央情報部任職,對國內(nei) 外、敵我友情況開展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為(wei) 黨(dang) 中央決(jue) 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他在《解放日報》上發表的《論調查研究工作的性質和作用》一文,提出調查研究是決(jue) 定革命行動的依據,得到毛澤東(dong) 同誌高度肯定,被指定為(wei) 延安整風的學習(xi) 材料之一。
對於(yu) 隱蔽戰線,匡亞(ya) 明曾這樣說:“在革命生涯中,心中抱定信仰,無怨、無悔,這就是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擔當。”
黨(dang) 的隱蔽戰線使命光榮、英雄輩出、群星璀璨。隱蔽戰線上的這些“大先生”們(men) ,不僅(jin) 以師者之姿引領青年不斷追求進步,更以戰鬥之態為(wei) 中國革命作出了傑出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