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三峽庫區“尋蹤”長江文化保護

發布時間:2023-09-12 09:5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重慶9月12日電 題:在三峽庫區“尋蹤”長江文化保護

  作者  梁欽卿

  長江,造就了從(cong) 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ang) 的千年文脈。重慶地處長江上遊,這裏有著長江標誌性河段——三峽。長江三峽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走廊,是巴蜀文化與(yu) 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

  9月11日,記者走訪了位於(yu) 長江三峽地區的重慶雲(yun) 陽和奉節,在三峽庫區腹心“尋蹤”長江文化的保護現狀。三峽文物保護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的區域性文物保護工程,共實施文物保護項目966項,不僅(jin) 有涪陵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雲(yun) 陽張飛廟搬遷保護、忠縣石寶寨保護三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還建成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等17座綜合性公共博物館。

  走進雲(yun) 陽縣的張飛廟,廟宇依山取勢、坐岩臨(lin) 江,建築錯落有致,廟、山、水構成一幅絕妙的立體(ti) 寫(xie) 意畫。這座始建於(yu) 三國時期的廟宇,距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廟內(nei) 珍藏有曆代碑刻字畫,素有“巴蜀勝境,文藻勝地”的美譽。

  伴隨著三峽工程實施,張飛廟被確定為(wei) 易地搬遷保護的項目,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被複建到雲(yun) 陽新城對岸,成為(wei) 新中國成立以來搬遷距離最遠、文物級別最高、單項工程投資額最大的文物遷建項目。

  “張飛廟是三峽工程最貴的‘搬遷戶’。”雲(yun) 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陳昀介紹,當前,雲(yun) 陽正在謀劃與(yu) 四川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利用工作的全麵合作,利用張飛廟與(yu) 成都、閬中打造三國文化圈。

  在雲(yun) 陽博物館裏,三維文物、數字拓印、文物趣味彩繪……遊客能可看、可聽、可觸地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這裏有著重慶區縣級博物館首個(ge) 獨立數字體(ti) 驗館,讓文物能夠鮮活而生動地“穿越”曆史長河,與(yu) 人們(men) 展開“交流”。

  陳昀舉(ju) 例說,比如數字展廳裏展示的漢辟邪座多枝青銅燈,該燈底座為(wei) 一立雕辟邪,背上坐著一個(ge) 長著一對翅膀的“羽人”,頭頂有一博山,博山上插入四盞連枝燈。每個(ge) 燈盤還有四個(ge) 龜形小銅鎮,看著氣勢恢宏。

  “但是,數字展廳裏展示的青銅燈是通過數字化技術修複的,能讓遊客提前看到複原後的精美造型。”陳昀說,青銅燈剛被發掘出來時全是支離破碎的殘片,完全看不出原本的樣子,原件現在仍在修複中。不僅(jin) 如此,數字展廳裏展示的文物還可以隨意放大、縮小,進行全方位旋轉,外部紋飾以及內(nei) 部結構都能清晰可見。

  自雲(yun) 陽順長江而下,下一站便是山川奇絕的“中華詩城”奉節。這裏有雄峙長江的夔門,還有與(yu) 夔門隔江相望的曆史古城白帝城……

  穿過長江上的風雨廊橋,沿著365級階梯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便是白帝廟內(nei) 眾(zhong) 多的詩文碑刻及曆代文物,它們(men) 見證了白帝城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底蘊。白帝城景區講解員劉光玉介紹,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等曆代文人騷客都曾在此留下詩篇,有“詩城”之美譽。三峽工程蓄水後,白帝城由三麵環水變為(wei) 四麵環水,成為(wei) “高峽平湖”中的一座“綠島”。

  “目前,奉節正在建設白帝城考古遺址公園,做好白帝城大遺址保護、考古發掘、課題研究等工作,已完成考古發掘約6000平方米,發現了包括漢代到宋代各時期的高台、城門、房址等,獲取了宋元戰爭(zheng) 時期冷熱兵器共存的實物證據。”奉節縣文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雷庭軍(jun) 表示,白帝城正在聯手四川武勝縣武勝城、平昌縣小寧城以及重慶市忠縣皇華城、萬(wan) 州區天生城、合川區釣魚城等十餘(yu) 座城池共同申報“川渝宋元山城體(ti) 係”世界文化遺產(chan) ,進一步提升長江文化的影響力。

  一部長江文化史,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從(cong) 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戰國秦漢、晉唐、宋元、明清及近現代文物序列完整,證明三峽庫區是長江上遊人類文明的重要源頭。當前,重慶市已登錄不可移動文物26513處、可移動文物148.3萬(wan) 件,為(wei) 研究三峽地區曆史文化發展進程,以及長江中上遊文化交流融合等提供了重要物證。(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