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短視頻,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韋 路
一名名創作者從(cong) 自己的獨特視角出發,讓敘事更加貼近生活,讓表達更接地氣,從(cong) 而令觀眾(zhong) 產(chan) 生共情、激發共鳴
在媒介形態和藝術形式極大豐(feng) 富的當下,短視頻怎麽(me) 講好故事、吸引觀眾(zhong)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浙江省委宣傳(chuan) 部和杭州市政府共同推出的大型融媒體(ti) 節目《中國短視頻大會(hui) 》引發網友熱議。相關(guan) 話題微博閱讀量近6億(yi) ,全網視頻播放量超7.8億(yi) ……節目的熱播,使人們(men) 感受到了“短視頻裏看中國”的精彩,也讓人們(men) 看到短視頻具有講好中國故事的澎湃能量。
用短視頻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要發揮短視頻創作主體(ti) 的多元化優(you) 勢。短視頻作為(wei) 社交媒體(ti) 時代的一種新媒體(ti) 形態,一個(ge) 鮮明特征就是創作主體(ti) 的極大拓展,從(cong) 傳(chuan) 統媒體(ti) 時代的專(zhuan) 業(ye) 生產(chan) 內(nei) 容轉變為(wei) 社交媒體(ti) 時代的用戶生產(chan) 內(nei) 容。數字技術的發展、設備門檻的降低、社交平台的普及、傳(chuan) 播模式的變化,使得每個(ge) 網民都有機會(hui) 成為(wei) 短視頻的創作者和傳(chuan) 播者。創作主體(ti) 的多元化,進一步提升短視頻創作的活力度和內(nei) 容的豐(feng) 富性。比如《中國短視頻大會(hui) 》中,創作者包括博主、科技工作者、民警、廚師、非遺手藝人等。各行各業(ye) 從(cong) 業(ye) 者的參與(yu) ,帶來更加真實、鮮活、全麵的視角,也將中國故事講得更全、更細、更好。
多元主體(ti) 造就了短視頻的豐(feng) 富主題。與(yu) 長視頻相比,短視頻創作具有典型的長尾效應,即每種內(nei) 容的受眾(zhong) 數量有限,但內(nei) 容的品類卻極大豐(feng) 富。短視頻平台之所以受到歡迎,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每個(ge) 人總能找到自己感興(xing) 趣的內(nei) 容,不論其興(xing) 趣何在。因此,短視頻創作者要讓觀眾(zhong) 看到不同角度、不同側(ce) 麵的中國。從(cong) 《中國短視頻大會(hui) 》的作品來看,創作者的選題可謂精彩紛呈。從(cong) 古老典籍到非遺技藝,從(cong) 都市創業(ye) 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從(cong) 青春愛情到溫暖親(qin) 情,從(cong) 時尚藝術到運動健康,從(cong) 科學普及到普法宣傳(chuan) ,這些主題全景式展現了中國社會(hui) 的發展進步和國人的精神風采。每一則短視頻就像一盞燈,當無數燈光匯聚,將照亮更多美好生活的圖景。
豐(feng) 富的主題還需要生動的敘事。短視頻的優(you) 勢是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故事展現大時代。比如,短視頻新聞“中國一分鍾”係列微視頻通過一個(ge) 個(ge) “一分鍾”,展現不同地區、行業(ye) 和群體(ti) 的風貌,化大為(wei) 小、化遠為(wei) 近,呈現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自媒體(ti) 創作者“我們(men) 的冷暖人生”以深夜小麵攤為(wei) 舞台,把人生百態濃縮在一碗麵中,用溫暖治愈人心,讓網友感受城市煙火與(yu) 人間真情;安徽金寨六旬“網紅”潘姥姥在溪流邊、竹林下、院子前,用樸實無華的農(nong) 家菜,展現中國鄉(xiang) 村之美……一名名創作者從(cong) 自己的獨特視角出發,讓敘事更加貼近生活,讓表達更接地氣,從(cong) 而令觀眾(zhong) 產(chan) 生共情、激發共鳴。
短視頻為(wei) 中國故事的創新講述開辟了廣闊空間。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短視頻創作,這一新的媒體(ti) 形態將以更加多元的主體(ti) 、更加豐(feng) 富的主題和更加生動的敘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作者係浙江大學傳(chuan) 媒與(yu) 國際文化學院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