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他們讓二氧化碳17小時後變成糖

發布時間:2023-09-12 15:13:00來源: 科技日報

 

  9月7日,記者走進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ye) 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業(ye) 生物所)實驗室,該所功能糖與(yu) 天然活性物質團隊(以下簡稱功能糖團隊)成員正在忙著做實驗。

  就在這間實驗室,他們(men) 將高濃度二氧化碳等原料在反應溶液中按一定比例調配,在化學催化劑和酶催化劑的作用下,得到了葡萄糖、阿洛酮糖、塔格糖、甘露糖4種己糖。整套實驗反應時長約17小時。

  很難想象,千百年來,人類通過種植甘蔗等農(nong) 作物提取糖分的傳(chuan) 統方式,已經被實驗室中這幾位年輕人顛覆。功能糖團隊負責人、天津工業(ye) 生物所研究員孫媛霞,帶領5名二三十歲的青年科研人員,經過2年的探索,改變了糖自然合成途徑,實現二氧化碳到糖的精準全合成,讓糖的獲取時長從(cong) “年”縮短到“小時”。該研究成果今年8月在線發表於(yu) 國內(nei) 刊物《科學通報》。

  延伸二氧化碳合成澱粉之路

  以二氧化碳為(wei) 原料,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澱粉——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實地發生在天津工業(ye) 生物所的實驗室裏。2021年9月24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道了該所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cong) 頭合成。

  作為(wei) 天津工業(ye) 生物所二氧化碳合成澱粉團隊中的一員,該所副研究員楊建剛至今回憶往昔仍非常激動。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的路走通了,楊建剛和所裏其他青年學者想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探索更多未知,合成出更多的物質。

  澱粉之外,還可以合成什麽(me)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和澱粉同為(wei) 碳水化合物的糖。”楊建剛說。

  糖是人類生命活動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質,也是當今工業(ye) 生物製造的關(guan) 鍵原材料。人們(men) 為(wei) 了獲取糖,采用物理、化學以及生物手段,經過漫長的製糖過程,獲得葡萄糖、果糖等單糖。然而,傳(chuan) 承了上百年的製糖方法,正麵臨(lin) 一些挑戰。

  “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多,我們(men) 對糖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以甘蔗等作物為(wei) 原料獲取糖的方式,受到植物光合作用能量轉換效率的限製,在未來可能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楊建剛說,除此之外,作物中糖的成分已經相對固定,難以獲得一些稀有或天然不存在的單糖。

  “眾(zhong) 多科學家將目光對準了人工合成糖,人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wei) 糖也成了國際研究熱點,我也想帶著大家試一試。”長期在稀少糖領域深耕的孫媛霞把想法提出後,就得到了人工合成澱粉項目首席科學家、天津工業(ye) 生物所所長馬延和的支持。

  二氧化碳合成糖項目被批準立項後,很快就得到楊建剛、宋皖、王玉瑤等天津工業(ye) 生物所年輕科研人員的積極響應,大家幹勁十足地投入到新項目中,功能糖團隊從(cong) 此踏上新征途。

  尋找最佳“候選者”

  “雖然二氧化碳合成澱粉成功了,但對於(yu) 二氧化碳能否合成糖,一開始大家心裏都沒底。”回憶起剛加入功能糖團隊時的心情,天津工業(ye) 生物所青年研究人員宋皖如是說。

  當時,國內(nei) 外很多團隊都開展過相關(guan) 研究,但仍未能解決(jue) 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由二氧化碳合成的糖是複合型糖,即多種類型的糖混在一起,這就給未來應用帶來一些障礙。有的研究團隊可以合成某些單一種類的糖,但合成效率比較低。

  “這些也是擺在我們(men) 團隊麵前的難題。”楊建剛回憶道,“不過當時我們(men) 認為(wei) 人工合成糖的原理和人工合成澱粉的差不多,畢竟都是合成碳水化合物,也都是通過化學和酶耦合的方法。”

  於(yu) 是,這支團隊很快確定了從(cong) 二氧化碳到糖的合成路徑。起初,研究工作一路高歌猛進,但在催化劑的選擇上,他們(men) 陷入了困境。

  “一開始,我們(men) 在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生物酶中尋找催化劑‘候選者’。然而,事實證明,我們(men) 為(wei) 此走了一段很長的彎路。”楊建剛回憶道。

  每一次實驗,每一種催化劑,都寄托著團隊的希望。不過,糖分子遲遲沒有出現在實驗的試管中。偶爾糖分子“曇花一現”,但過低的轉化率讓團隊頗感失望。

  發現“此路不通”,功能糖團隊並沒有灰心,困境反而激發了他們(men) 的鬥誌。通過與(yu) 天津工業(ye) 生物所二氧化碳合成澱粉團隊成員溝通討論,功能糖團隊成員決(jue) 定利用工程化設計改造天然催化劑。

  “將二氧化碳轉化為(wei) 葡萄糖,需要1個(ge) 化學催化劑和7個(ge) 酶元件。改造催化劑之外,我們(men) 還需要對7個(ge) 酶元件進行工程化設計。”楊建剛說,團隊成員共篩選出100多個(ge) 酶元件,從(cong) 上千種組合適配的測試中,他們(men) 找出了“最棒的7個(ge) ”。

  每天,他們(men) 都會(hui) 對實驗結果進行反複討論,找到突破點,而後進行改進,再進行下一次實驗。

  在經過一年半的時間、百餘(yu) 次的嚐試後,他們(men) 終於(yu) 從(cong) 上千個(ge) 催化劑與(yu) 組合中找到了最佳“候選者”。利用這些催化劑,二氧化碳合成糖的效率達到0.67克每升每小時,比其他已知技術路線提高10倍以上。葡萄糖的碳固定合成效率達到每毫克催化劑每分鍾59.8納摩爾碳,達到目前已知國內(nei) 外人工製糖的最高水平。

  讓科研人員無後顧之憂

  在人工澱粉合成和人工己糖合成研發過程中,人才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般而言,科研人員每三年考核一次,其間如果沒有成果問世、沒有論文產(chan) 出,可能會(hui) 影響晉升。不過,作為(wei) 中國科學院與(yu) 天津市共建的研究機構,天津工業(ye) 生物所從(cong) 建設之初就明確:不唯論文論英雄。

  “我們(men) 在考核中更看重科研人員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能力。”馬延和說,“我們(men) 這樣做,一方麵得益於(yu) 天津市給予我們(men) 的經費保障和經費使用自由;另一方麵,我們(men) 知道所裏科研人員做的是具有開創性的基礎研究,隻有用時間和耐心才能‘澆灌’出真正有價(jia) 值的成果。”

  “沒有後顧之憂,我們(men) 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楊建剛表示,這種全方位的支持對青年科研人員來說尤為(wei) 可貴,可以激發他們(men) 的潛能。

  合成“大戰”告捷,但功能糖團隊卻不敢鬆懈,依舊在實驗室裏忙碌。“此次團隊不僅(jin) 實現了從(cong) 二氧化碳到糖的精準全合成,還成功構建了人工生物係統,初步探索出一種靈活的、可拓展的糖製造模式。”孫媛霞介紹。

  “利用該模式所獲得的糖可作為(wei) 原料應用於(yu) 食品、醫藥等領域。合成的葡萄糖等還可以作為(wei) 工業(ye) 生物製造關(guan) 鍵原材料合成其他化學品,從(cong) 而為(wei) 負碳物質合成提供原料供給。”楊建剛表示,功能糖團隊正在繼續優(you) 化這個(ge) 模式,爭(zheng) 取早日將成果推向產(chan) 業(ye) 化。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