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讓兩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濃
文化交流讓兩(liang) 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濃
——訪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院長陳秋平
光明日報記者 龔亮 高建進
閩台之間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淵源和同根同源的血脈親(qin) 情。2020年11月,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在福建福州掛牌成立。近三年來,研究院在促進閩台曆史文化交流方麵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有哪些亮點工作?與(yu) 台灣的機構共同開展曆史文化交流的情況如何?記者就此采訪了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院長陳秋平。
文化交流讓兩(liang) 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濃
閩台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記者:請簡單介紹一下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的建院情況和閩台曆史文化淵源。
陳秋平: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於(yu) 2020年正式掛牌成立,旨在充分利用福建豐(feng) 富的閩台曆史文化資源,匯聚兩(liang) 岸學術及文化等各界的力量,開展兩(liang) 岸交流,促進兩(liang) 岸學者、專(zhuan) 家共同開展閩台曆史文化相關(guan) 主題研究,共同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研究院著力打造兩(liang) 岸智庫開放合作平台,努力成為(wei) 兩(liang) 岸文化交流與(yu) 研究、文物交流與(yu) 展示的重要窗口,推進兩(liang) 岸同胞心靈契合。
福建和台灣隔海相望,80%以上台灣同胞祖籍在福建。福建的先民把中原文化、福建文化帶入台灣。台灣的語言、宗教、民間信俗和民間藝術等大多數都是從(cong) 福建傳(chuan) 過去的。可以說,閩台文化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
打造兩(liang) 岸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記者: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的亮點工作有哪些?
陳秋平:我們(men) 在挖掘曆史文化資源、增進兩(liang) 岸同胞文化認同方麵做了一些工作。
2021年,我們(men) 在調研時了解到,連橫所著的《台灣通史》出版已百年,是一部較為(wei) 完整的有關(guan) 台灣的史書(shu) 。書(shu) 中以大量的筆墨來敘述閩粵移民對台灣的開發,緬懷先人創業(ye) 的艱辛,證明了“台灣之人,中國之人也,又閩粵之族也”。同時,又以無可爭(zheng) 辯的曆史事實證明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現台灣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特別是日本殖民者侵占台灣的鬥爭(zheng) 史。全書(shu) 既體(ti) 現了台灣與(yu) 祖國大陸在政治、經濟、法律、典儀(yi) 、文化、宗教等方麵的曆史淵源,又突出了台灣地區的地方特色。
這本書(shu) 是文言文寫(xie) 的,為(wei) 了方便閱讀,我們(men) 覺得有必要進行白話文的轉譯。於(yu) 是,研究院組織了台灣與(yu) 大陸8所高校20多名專(zhuan) 家學者進行轉譯。在轉譯工作中,兩(liang) 岸學者本著對曆史負責的態度,多次磨合、探討、研究,最後形成一個(ge) 統一的意見。經過一年的努力,現在基本完稿,已經交給出版社印刷發行。
另外,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兩(liang) 岸同胞共同景仰的曆史人物,其收複台灣的豐(feng) 功偉(wei) 績至今對兩(liang) 岸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yi) 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2022年,在鄭成功收複台灣360周年之際,我們(men) 舉(ju) 辦了“開辟荊榛 複我寶島”紀念鄭成功收複台灣360周年主題文化展及《鄭成功收複台灣》學術講座,並聯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出三集紀錄片《鄭成功》,在央視紀錄頻道和海峽衛視播出,受到兩(liang) 岸同胞的廣泛關(guan) 注。
研究院十分注重與(yu) 兩(liang) 岸各界有關(guan) 機構共同開展閩台曆史文化研究和交流。近幾年,我們(men) 聯合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hui) 舉(ju) 辦“我家的兩(liang) 岸故事——遷台曆史記憶展”、聯合台灣博物館學會(hui) 舉(ju) 辦“源古流新——2023兩(liang) 岸博物館文創品特展”、聯合台灣翡翠青瓷文化機構舉(ju) 辦“青在當下——台灣何誌隆翡翠青瓷”作品展等,這些展覽加深了兩(liang) 岸的互相了解。此外,研究院自2022年起開設了“坊巷講壇”,邀約兩(liang) 岸學者每兩(liang) 個(ge) 月圍繞閩台曆史文化線上線下開講,通過學術交流,引導台灣同胞正確認識曆史。
與(yu) 之同時,我們(men) 也努力匯聚福建省內(nei) 官方和民間有關(guan) 力量。目前,我們(men) 已經在泉州設立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德化分院,在廈門設立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連橫文化研修中心,在漳州設立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閩台古琴文化研修中心。
以文為(wei) 介促進兩(liang) 岸同胞心靈契合
記者:青年之間心靈相通是海峽兩(liang) 岸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基礎。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在服務台青方麵,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陳秋平:在福建這片熱土上,老一輩的台商和新一代的台青前後接力,在這裏創業(ye) 安家,書(shu) 寫(xie) 著生動的兩(liang) 岸情緣。為(wei) 生動呈現台灣青年在閩發展情況,研究院聯合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共同推出係列微紀錄片《我家的兩(liang) 岸故事》,將鏡頭聚焦於(yu) 在福建工作、生活、紮根的台青們(men) 。他們(men) 中既有跨海聯姻、落地生根的白衣衛士,也有帶著族譜、家書(shu) 尋根問祖的熱血青年,還有用閩南語唱響“閩南本色”的說唱歌手。一個(ge) 個(ge) 真實、生動的故事讓更多台灣青年了解福建、認識福建、紮根福建。係列紀錄片每年推出一季,首季已於(yu) 2022年在東(dong) 南衛視、海峽衛視播出,並同步轉載到國內(nei) 外新媒體(ti) 平台,成為(wei) 兩(liang) 岸同胞“追著看”的紀錄片。
同時,研究院通過常態化舉(ju) 辦閩台曆史文化主題展覽、學術講壇活動等,為(wei) 兩(liang) 岸青年提供一個(ge) 了解閩台曆史文化、碰撞思想火花、增進彼此交流的平台。研究院還積極吸納台灣青年學者共同參與(yu) 服務台青紮根福建等相關(guan) 決(jue) 策谘詢的調查研究,聽取他們(men) 的需求和心聲,助力完善惠台政策。
記者:對於(yu) 進一步加強閩台曆史文化交流,您有何建議?
陳秋平:開展閩台曆史文化研究與(yu) 交流,有利於(yu) 促進兩(liang) 岸同胞心靈契合,有利於(yu) 增進兩(liang) 岸同胞的文化認同,有利於(yu) 推進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最終助力祖國完成統一大業(ye) 。
我們(men) 將進一步聚焦閩台曆史文化的研究與(yu) 交流,團結聯合兩(liang) 岸的有關(guan) 力量,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動,多做一些促進心靈契合的工作,增進台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同和感情,讓兩(liang) 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濃。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2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