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極目江城萬象新——人文經濟視野下的武漢觀察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發布時間:2023-09-14 14:41:00來源: 新華社

  這是一座因水而興(xing) 的城市。長江與(yu) 漢江在此交匯,通達八方的地理優(you) 勢、開放包容的人文品格,讓“貨到漢口活”成為(wei) 醒目標識。

  這是一座奮進拓新的城市。研製出中國第一根光纖、成立全國第一家技術市場……“敢為(wei) 天下先”的精神浸潤城市發展。

  這是一座潛力無限的“未來新城”。從(cong) 百湖之市到濕地之城,“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處處可見,生態稟賦日益轉化為(wei) 綠色崛起的新優(you) 勢。

  勇立潮頭育商機

  白露時節,江城武漢秋意漸濃。曾經的防汛險地龍王廟公園前,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從(cong) 秦巴山脈奔騰近1600公裏後,出龜山北麓,與(yu) 長江交匯。

  6月14日拍攝的武漢市兩(liang) 江四岸(無人機拚接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因水而興(xing) 、因商聞名的武漢,在重要曆史關(guan) 頭總能勇立潮頭、引領風尚——

  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浪潮奔湧。兩(liang) 江交匯之處,103位青年在漢正街持證成為(wei) 全國首批個(ge) 體(ti) 經營者,怯生生的吆喝叫賣聲,成為(wei) 我國商品流通體(ti) 製改革的生動一幕。

  短短幾年,漢正街的商品已輻射到全國20多個(ge) 省份,商品成交量曾多年在全國排名第一。

  “一分錢一根針,一年能賣出1億(yi) 根;一角錢一粒的打火石,一年能賣出2噸。堆積滯銷的貨物,到手上就能盤活。”83歲的鄭舉(ju) 選老人從(cong) 未想過,自幼視力微弱的他,有朝一日會(hui) 坐在人民大會(hui) 堂,接受“改革先鋒”表彰。

  鄭舉(ju) 選的傳(chuan) 奇經曆,足以窺見這座城市的氣質和闖勁。

  如今,步入位於(yu) 漢正街的雲(yun) 尚·武漢國際時尚中心,主播們(men) 的“帶貨”聲此起彼伏。僅(jin) 一棟寫(xie) 字樓內(nei) ,就聚集了近400家直播產(chan) 業(ye) 生態上下遊的企業(ye) 商戶,直播間麵積超過兩(liang) 萬(wan) 平方米。

  從(cong) 線下到線上,從(cong) “買(mai) 全國賣全國”,到“買(mai) 全球賣全球”,作為(wei) “小商品批發市場”代名詞的漢正街已經屬於(yu) 過去,但“艱苦奮鬥的創業(ye) 精神、敢為(wei) 人先的創新精神、善抓機遇的商業(ye) 精神”在武漢始終延續。

  敢闖敢拚,同樣敢於(yu) 攻堅克難——

  新冠疫情襲來,在嚴(yan) 峻的抗疫鬥爭(zheng) 中,武漢人民識大體(ti) 、顧大局,不畏艱險、頑強不屈,自覺服從(cong) 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動投身疫情防控鬥爭(zheng) ,作出了重大貢獻,讓全國全世界看到了武漢人民的堅韌不拔、高風亮節。

  在艱難中重啟,在陣痛中複蘇,由“暫停”到“重啟”後,英雄之城武漢全力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重回“主賽道”、跑出“加速度”。2023年上半年,武漢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9503.33億(yi) 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說,地理空間深刻地影響地域社會(hui) 的文化心理結構,塑造了武漢善於(yu) 通變而任放、善於(yu) 創化而兼蓄的城市品格。

  1月7日淩晨,動車組停靠在武漢動車段的存車線上進行檢修和保溫作業(ye) (無人機拚接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外有居中之地的區位優(you) 勢,內(nei) 有開放包容的文化底蘊,武漢正以跨越之姿、攻堅之誌、擔當之責,加速構築“樞紐鏈接之城”——

  2022年,作為(wei) 內(nei) 陸最大河港的武漢陽邏港吞吐量已達202萬(wan) 標箱,年均增長10%;今年5月,武漢對外開放以來首次入境的萬(wan) 噸海輪“長越1”號自韓國釜山港抵達武漢;6月,2023年世界交通運輸大會(hui) 在武漢開幕,作為(wei) 全國唯一獲批的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省會(hui) 城市,武漢再一次站上世界舞台……

  7月5日拍攝的武漢陽邏港一期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江漢西來於(yu) 此會(hui) ,朝宗東(dong) 去不須分。”如今,武漢正從(cong) 沿海開放的“後隊”,加速邁向新時代內(nei) 陸發展的“前隊”。

  “昔賢整頓乾坤,締造多從(cong) 江漢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lin) 不覺亞(ya) 歐遙。”清代張之洞當年不曾實現的願望,正在百年之後變成現實。

  世界交通運輸大會(hui) 在武漢開幕(6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奮進拓新鑄大城

  “為(wei) 武漢將來立計劃,必須定一規模,略如紐約、倫(lun) 敦之大。”百餘(yu) 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為(wei) 武漢擘畫藍圖。

  有著3500年建城史的武漢,一直有著“大城”的夢想。20世紀初,漢口的商品貿易額一度超過天津、位居上海之後,躋身中國第二大對外通商口岸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駕乎津門,直追滬上”,成為(wei) 江城的“高光”時刻;“東(dong) 方芝加哥”的讚譽,彰顯了武漢的昔日繁華。

  撐起一城繁華的,是武漢人“敢為(wei) 天下先”的壯誌豪情,和對求新、求變、求進的不懈追索。

  從(cong) 楚國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到清末張之洞大力推動“辦新學”;從(cong) 武昌城頭的槍聲拉開辛亥首義(yi) 的序幕,到改革開放後請來新中國第一位“洋廠長”;從(cong) 鼓勵“星期六工程師”到成立全國第一家技術市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奮進與(yu) 拓新精神,浸潤於(yu) 城市的發展進程。

  創新爭(zheng) 先、砥礪奮進,激發澎湃動能——

  首套國產(chan) 化數控激光切割機、首台高性能光纖激光器、首個(ge) 半導體(ti) 激光器芯片……來到華工科技產(chan)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一個(ge) 個(ge) “中國第一”令人矚目。

  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員工在生產(chan) 車間工作(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作為(wei) 武漢光穀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的代表性企業(ye) 之一,華工科技牽頭製定了中國激光行業(ye) 首個(ge) 國際標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並在高端光芯片、高性能光纖、超快激光器等領域實現了核心技術突破,從(cong) 年營業(ye) 額不足8000萬(wan) 元的校辦企業(ye) ,成長為(wei) 營收百億(yi) 級企業(ye) 。

  “目前,華工科技正圍繞新基建、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四化、工業(ye) 數智化開展協同創新,豐(feng) 富產(chan) 品鏈,完善產(chan) 業(ye) 鏈,深入拓展高端市場。”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說。

  鋪展開武漢的城市地圖,華工科技的所在地光穀,多年前一度被稱為(wei) “武漢地圖上被遺忘的兩(liang) 厘米”。

  6月14日拍攝的武漢光穀廣場綜合體(ti) (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從(cong) 城郊之地到“世界光穀”,源於(yu) “一束光”照亮的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1976年,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旁的一個(ge) 簡陋實驗室誕生。依靠自主創新,我國光纖通信技術和產(chan) 業(ye) 發展實現了零的突破。

  追“光”奮進、以“光”築夢,武漢市以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為(wei) 重點推進光穀建設,帶動相關(guan) 企業(ye) 飛速發展、集群成鏈。

  光穀,逐步成為(wei) 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獲批國家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基地,並成為(wei) 全球最大光纖光纜研製基地,中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chan) 基地、中小尺寸顯示麵板基地,以及中國最大的激光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

  截至2022年,光穀的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集群年總營收突破5000億(yi) 元。“科學之城”“追光之城”日益成為(wei) “向往之城”。

  光穀,是武漢銳意創新、勇於(yu) 突破的一個(ge) 縮影。

  放眼江城,武漢經開區已集聚9家整車企業(ye) 、13個(ge) 整車工廠和500餘(yu) 家知名零部件企業(ye) ,年產(chan) 整車百萬(wan) 輛、工業(ye) 產(chan) 值超3200億(yi) 元,正全力建設“中國車穀”;

  在位於(yu)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廠,工人在流水線上作業(ye) (6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武漢市東(dong) 西湖區正以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yu) 創新基地建設為(wei) 契機,高標準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網穀”……

  武漢市科學技術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武漢規上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為(wei) 5245.4億(yi) 元,占湖北省比重為(wei) 44.84%。

  奮楫揚帆風正勁,勇立潮頭滿目新。展望未來,武漢前景可期——

  作為(wei) 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兩(liang) 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擁有高校90所、在校大學生近130萬(wan) 人的武漢,已建設國家級創新平台149個(ge) ,各類人才總和304.29萬(wan) ,並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武漢市市長程用文表示,2023年,武漢明確新的目標:高新技術企業(ye) 突破1.3萬(wan) 家,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長11.5%以上……

  綠色崛起譜新篇

  長江、漢水穿城而過,市內(nei) 166個(ge) 湖泊、277座水庫星羅棋布,水域總麵積約占全市國土麵積四分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wei) 全國平均水平40倍……

  武漢興(xing) 於(yu) 水,也曾困於(yu) 水。

  “野木迢迢遮去雁,漁舟點點映飛烏(wu) 。”宋代詩人袁說友筆下,800多年前的東(dong) 湖雅致靈動。但十幾年前,因為(wei) 工業(ye) 化、城市化而水質快速惡化的東(dong) 湖,卻讓東(dong) 湖首任“民間湖長”柯誌強夜不能寐。

  進入新世紀,武漢水環境治理的號角吹響。外源截控、內(nei) 源清理、水係連通、生態修複、智慧監管……一場湖泊汙染治理戰應聲打響。

  “如今,東(dong) 湖水質已穩定進入‘Ⅲ類時代’。”柯誌強說,水域麵積超33平方公裏的東(dong) 湖再現“一圍煙浪六十裏”壯景。

  7月23日拍攝的武漢東(dong) 湖(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10大子湖、120餘(yu) 個(ge) 島渚、近20000畝(mu) 蔥鬱山林……沿著東(dong) 湖綠道一路騎行,四時風景不同。散落各處的書(shu) 店、美術館等城市公共空間,更為(wei) 之增添了濃鬱的人文情懷和浪漫的藝術氣息。

  “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這裏正成為(wei) 更多遊客心中的‘詩和遠方’。”東(dong) 湖生態旅遊風景區工委書(shu) 記、管理委員會(hui) 主任劉栿堂說。

  今年“五一”假期,武漢上榜全國十大熱門旅遊城市。長江大橋、淩波門、江灘……一係列的親(qin) 水平台成為(wei) 熱門景點,吹江風、賞湖景,人們(men) 在此登高望遠、下階親(qin) 水,感受人水共生的江城魅力。

  6月14日拍攝的武漢黃鶴樓(無人機拚接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雲(yun) 橫九派,江水相連,湖光瀲灩。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圍繞一池碧水展開的城市地理空間重塑,悄然拉開序幕。

  今年2月,《武漢新城規劃》正式發布,一個(ge) 瞄準“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中國式現代化宜居濕地城市樣板”的新城呼之欲出。

  這座打破傳(chuan) 統行政區劃,橫跨武漢、鄂州兩(liang) 市的新城,規劃麵積約1689平方公裏,重點項目庫目前已集聚億(yi) 元以上項目205個(ge) ,總投資4376.44億(yi) 元,將梁子湖、嚴(yan) 西湖等湖泊濕地環抱其中。

  “美麗(li) 風景也是美麗(li) 經濟,世界上重要的創新片區往往都有水的元素。”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趙守諒說,山水格局讓城鎮特色風貌有了基底,豐(feng) 富的公共空間更能匯聚創新人才。

  從(cong) “人水衝(chong) 突、城江對峙”到“人水相依、向水而生”,從(cong) “樂(le) 業(ye) 帶動安居”再到“安居帶動樂(le) 業(ye) ”,城市發展邏輯的轉化背後,是發展觀念的全麵進步。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麵向未來,武漢在生機與(yu) 活力中,正書(shu) 寫(xie) 人文、科技、生態、經濟融合發展的新篇。

  文字記者:惠小勇、李鵬翔、梁建強、熊琦

  視頻記者:餘(yu) 國慶、方亞(ya) 東(dong) 、楊慕茜、熊琦

  海報設計:潘紅宇

  編輯:儲(chu) 興(xing) 華、雷敏、劉蓮芬、胡碧霞、侯幫興(xing)

  統籌:周詠緡、郜新鑫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