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會|舉著自己參與製造的亞運火炬參加傳遞——記杭州亞運火炬手俞瑜
新華社寧波9月12日電(記者顧小立、林光耀)“舉(ju) 著自己參與(yu) 製造的亞(ya) 運火炬參加傳(chuan) 遞,我很激動。”12日在浙江省寧波市完成火炬接力任務的俞瑜,在回答記者關(guan) 於(yu) 成為(wei) 杭州亞(ya) 運會(hui) 火炬手感受的提問時,難掩臉上的喜悅與(yu) 興(xing) 奮。
這是官方發布的“薪火”火炬形象效果圖。新華社發
和其他火炬手相比,俞瑜對亞(ya) 運火炬“薪火”的感情或許更為(wei) 強烈。作為(wei) 亞(ya) 運火炬項目技術負責人,他見證了“薪火”研發製造期間的諸多重要時刻。他坦言,當他手握火炬在路上奔跑時,還是一度緊張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雖然我對火炬的性能很有信心,但我還是擔心它是否能順利經受實戰考驗。”俞瑜說,他所經過的傳(chuan) 遞路線中有轉角設計,風速相對較大,對火炬的燃燒質量可能造成影響。“不過還是有驚無險,火炬的表現很好。”
“薪火”的研發製造,曆經兩(liang) 年時間。俞瑜和他的同事們(men) 一起,對火炬燃燒係統開展了專(zhuan) 項攻關(guan) 突破。火炬在交付前經過了反複測試,技術團隊累計編製26份試驗指導書(shu) ,突破了工藝、材料、生產(chan) 領域多項技術瓶頸。
在俞瑜眼中,“薪火”雖不大,但暗藏的“硬核”科技卻不少。例如,火炬直噴火穩焰技術可在火炬主火意外熄滅後,讓直噴火在環形主火下方燃燒,重新點燃主火,雙射流混合技術可讓內(nei) 環直噴火混合更加均勻,讓火焰短而有力,不受外界環境幹擾。
9月8日,火炬手在火炬傳(chuan) 遞中交接。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作為(wei) 平時在寧波本土企業(ye) 工作的一位普通勞動者,能夠有機會(hui) 參與(yu) 到這樣重要的設計製造任務中,我感到非常榮幸。”俞瑜告訴記者,“薪火”從(cong) 生產(chan) 到交付的每一個(ge) 環節,都體(ti) 現了中國製造的蓬勃力量。“我為(wei) 此深深自豪。”
俞瑜透露,在完成當天的火炬傳(chuan) 遞任務後,他還要和團隊成員一起趕赴浙江溫州和衢州。作為(wei) 火炬傳(chuan) 遞保障小組的成員,他要為(wei) 火炬在其他城市順利傳(chuan) 遞做好技術服務。
“我們(men) 都早已準備好,為(wei) 世界呈現一次完美的杭州亞(ya) 運會(hui) 貢獻自己的力量。” 俞瑜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