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晉商拜關公,而徽商拜朱子?
誰是中國最成功的商人?每個(ge) 人可能會(hui) 有不同的答案。但如果將視線投入到中國遼闊的曆史中,晉商和徽商肯定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這兩(liang) 地的商人同是經商求財,所拜的財神卻不是一位。
晉商拜關(guan) 公,徽商拜朱熹。
雖然心中的財神不是一位,卻是一條殊途同歸的求財路。
晉商和徽商相繼興(xing) 起於(yu) 明代中葉,時有“北晉南徽”之說。晉商以地緣關(guan) 係為(wei) 基礎,徽商以血緣宗族關(guan) 係為(wei) 基礎;晉商推崇關(guan) 羽,徽商信奉朱熹。那麽(me) ,這兩(liang) 個(ge) 同一時期興(xing) 起的商幫,為(wei) 何會(hui) 有如此差異?
道中華:晉商和徽商作為(wei) 中國曆史上重要的兩(liang) 大商幫,是如何興(xing) 起的?各自主營的領域是什麽(me) ?
王晉麗(li) :明清時期,全國統一市場逐步形成,晉商在這一時期興(xing) 起,主要經營鹽鐵,同時還兼有糧食、棉布、棉花、絲(si) 綢、茶葉、絨貨、顏料、煤炭、木材、煙草等商品貿易。
清中後期,晉商在全國商品市場大顯身手,票號也應運而生。山西省平遙縣龍躍村人雷履泰於(yu) 道光三年(1823年)創立了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此後,平遙陸續出現了20餘(yu) 家票號,這些票號在全國各地設有500餘(yu) 個(ge) 分號,涉及70餘(yu) 個(ge) 城鎮,北至包頭、張家口,西至迪化(今烏(wu) 魯木齊)、涼州(今甘肅武威),南至香港,形成了一個(ge) 巨大的金融網絡,“匯通天下”。正因如此,梁啟超稱頌山西票號“執中國金融界之牛耳”。
徽州糧食產(chan) 量不足,也沒有得天獨厚的茶葉和木材生產(chan) 條件,徽州人便多外出經商謀出路。至明代中葉,徽商形成了鹽、典(當)、茶、木等四大主營行業(ye) 。
鹽在古代由官方控製,民間不允許製造和銷售食鹽,販賣私鹽是重罪。至朱元璋製定“開中法”,允許民間用糧食換官方食鹽。當然,開中法也有種種不便,商人需先去北部邊疆納糧,然後再去鹽場支鹽,來回奔波,成本較高。
明弘治五年(1492年),戶部尚書(shu) 葉淇進行鹽政改革,提出了用“開中折色製”代替了“開中法”的做法,史稱“葉淇變法”。至此,商人不用再到北部邊疆用糧食換鹽票,在內(nei) 地就可以到鹽運司用銀兩(liang) 換取鹽票。徽商離北部邊疆距離遙遠,原本在“開中法”下銷售食鹽不占優(you) 勢,但由於(yu) “葉淇變法”,讓原本的劣勢不複存在,徽商因此快速發展。
然而,至明萬(wan) 曆後期,戰爭(zheng) 連年不斷,徽商也因此遭受重創。
清中葉,全國市場相對繁榮,徽商憑著“徽駱駝”的精神,不辭辛苦外出經商,又重新發展壯大起來。
道中華:晉商避親(qin) 舉(ju) 鄉(xiang) ,而徽商以血緣和宗族關(guan) 係為(wei) 基礎;晉商推崇關(guan) 羽,而徽商信奉朱熹,為(wei) 什麽(me) 會(hui) 產(chan) 生這樣的差異?
王晉麗(li) :晉商的商幫治理采取“東(dong) 夥(huo) 製”,即讓有能力、有經驗的掌櫃掌控經營權、決(jue) 策權,股東(dong) 隻負責資本投入,其用人核心是避親(qin) 舉(ju) 鄉(xiang) ,因此聚集了大批精明能幹、實在可靠的同鄉(xiang) 來經營管理。
此外,晉商製定了嚴(yan) 格的“號規”,如號內(nei) 夥(huo) 計不得打架鬥毆,不得撥弄是非,必須聽從(cong) 指揮;禁止結夥(huo) 營私;掌櫃等高級人員一律不準攜帶家眷,夥(huo) 計等不準在營地結婚,戒嫖戒毒;不得向掌櫃或財東(dong) 送禮;不得在掌櫃或財東(dong) 家攀談閑坐;每三年可回家探親(qin) 一次等。晉商對違規被辭退的員工,也有很多懲戒機製,即被一家辭退後,其他晉商也不再錄用,使得商幫成員不敢輕易做出違規之事。
徽地受朱子理學影響,宗族意識濃厚,宗族製度固化成為(wei) 徽州人的日常行為(wei) 規範。徽商外出經商,宗族倫(lun) 理是其主要約束手段。
唐宋以來,關(guan) 羽的“忠義(yi) ”越來越被推崇,加封的諡號也越來越多。僅(jin) 宋徽宗就先後加封關(guan) 公為(wei) “忠惠公”“崇寧真君”“武安王”“義(yi) 勇武安王”等,關(guan) 公的地位達到極致,民間稱其為(wei) 關(guan) 帝、關(guan) 帝爺、關(guan) 夫子、關(guan) 聖帝君、協天大帝等。
與(yu) 關(guan) 公同鄉(xiang) 的晉商,便把關(guan) 公作為(wei) 保護神和精神偶像來膜拜,並據此塑造了其商業(ye) 倫(lun) 理中最基本的內(nei) 核,即以義(yi) 取利,以誠取勝,追求“利”要以“義(yi) ”為(wei) 前提,不做有悖於(yu) 義(yi) 的事情。因此,“義(yi) ”也成為(wei) 了晉商的代名詞。
徽州則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故裏,自稱“新安朱熹”的朱子數次回鄉(xiang) 探親(qin) 並在此講學,其所倡導的“理”和“禮”對徽商的商業(ye) 秩序及個(ge) 人修養(yang) 產(chan) 生了很大影響。朱熹的理學思想是一種實用性的理學精神,顛覆了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輕商觀念,為(wei) 儒、商結合提供了理論支撐。
朱熹認為(wei) “正其義(yi) 則利自在,明其道則功自在”。徽商謹遵朱熹教義(yi) ,不以功利為(wei) 急,而以仁義(yi) 為(wei) 天,“財自道生,利緣義(yi) 取”,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不失“仁風”,表現出商人的儒雅。
朱熹的禮學,徽人爭(zheng) 相學習(xi) ,徽商自不待言。徽商供奉朱子像,把大儒朱熹奉為(wei) 神明,在經商之餘(yu) ,朱子之書(shu) 不離左右。
道中華:無論是晉商還是徽商,很多人獲利致富後都回報家鄉(xiang) ,救濟鄉(xiang) 鄰、修路架橋、興(xing) 辦義(yi) 學。晉商和徽商背後有著怎樣共通的商業(ye) 文化?
王晉麗(li) :晉商和徽商的輝煌程度在同一時期不相上下,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最重要的一點即是在義(yi) 利麵前,一定是“見利思義(yi) ”,這與(yu) 傳(chuan) 統儒家“義(yi) 利觀”息息相關(guan) 。
商業(ye) 倫(lun) 理中的義(yi) 利取舍,主要指物質利益和道德原則的關(guan) 係問題。儒家重義(yi) 輕利,並不是隻注重義(yi) 而忽視利,而是在義(yi) 與(yu) 利處於(yu) 對立狀態的時候,強調義(yi)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即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要以義(yi) 為(wei) 準繩,不損害他人和社會(hui) 利益。
晉商注重“以義(yi) 製利”,即麵對“義(yi) 利”衝(chong) 突,更為(wei) 徹底明確地強調“義(yi) ”;徽商注重“以義(yi) 求利”,即在追求利的同時不忘義(yi) 。徽商和晉商雖在經營管理方式上有差異,但從(cong) 根本上來說,儒家的“義(yi) 利觀”是兩(liang) 者共同的價(jia) 值取向,而這也正是中華商道獨特的智慧所在。
(受訪者簡介:王晉麗(li) ,中北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班誌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