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翻譯家與中國作家共議“譯作者的任務”
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 高凱)“譯作者的任務”——海外翻譯家與(yu) 中國作家對談活動日前在SKP書(shu) 店舉(ju) 辦,荷蘭(lan) 籍翻譯家施露(Annelous Stiggelbout)、烏(wu) 克蘭(lan) 籍翻譯家卡佳(Kateryna Danylova)與(yu) 中國作家曹文軒、徐則臣、文珍共同參加。
本次活動由《十月》雜誌主辦,是第八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暨《十月》雜誌創刊45周年係列活動之一,旨在配合2023年北京文化論壇“傳(chuan) 承優(you) 秀文化促進交流合作”年度主題,以文學促進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推動當代中國文學更好地“走出去”。活動在線上、線下同時進行。
在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道路上,有一大批優(you) 秀的海外翻譯家正在努力勞作。正是通過他們(men) 的譯介工作,中國當代文學才得以更好地被世界認識和了解,向全球各地的讀者呈現出立體(ti) 而豐(feng) 富的形象。可以說,海外翻譯家們(men) 與(yu) 中國當代作家們(men) 一起,共同創造和呈現了“中國當代文學”,讓文學到達“無窮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們(men)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來說,這正是“譯作者的任務”。
參與(yu) 本次對談活動的荷蘭(lan) 籍翻譯家施露表示,當自己把一部中文作品翻譯成荷蘭(lan) 語時,首先是希望荷蘭(lan) 的讀者、她自己的親(qin) 戚朋友也可以看得懂,這讓她覺得有意義(yi) 。在具體(ti) 的翻譯實踐中,她認為(wei) ,最難翻譯的是不同文化中的獨特元素,對於(yu) 譯者來說要重新造一個(ge) 便於(yu) 異國讀者理解的概念,這是一種創意性的工作。她與(yu) 自己翻譯的當代中國作家保持著聯絡,有時會(hui) 向被翻譯的作家提出問題,以求更好地翻譯、理解作品。
作家曹文軒表示,翻譯家是思想和知識的偉(wei) 大“解放者”。通過翻譯工作,如今不同國家的大量經典,已然成為(wei) 全世界共同擁有的經典。雖然不同的文明之間有互相較難理解的語境,但會(hui) 有一種大家共同認定的基本的文學標準。“我們(men) 需要打開大門,歡迎外國朋友進來,讓我們(men) 被不同的文明更好地理解,讓中國文學成為(wei) 世界文學的一部分。”
烏(wu) 克蘭(lan) 籍翻譯家卡佳表示,沒有作家就沒有翻譯,也就沒有譯者。卡佳當日介紹了自己關(guan) 注的中國文學作品,如楊絳的《我們(men) 仨》、張莉主編的中國女性文學作品選《暮色與(yu) 跳舞熊》等。
作家徐則臣認為(wei) ,譯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再造了一個(ge) 世界。他以中國晚清翻譯家林紓為(wei) 例,盡管林紓不懂外文,采用的是重新整合的翻譯方法,但魯迅、鬱達夫等小說家其實都受惠於(yu) 林紓的翻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翻譯者就是一個(ge) 創造者。翻譯的過程可能會(hui) 丟(diu) 掉一部分,但同時也會(hui) 加一部分東(dong) 西,所以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加的那部分其實是譯者基於(yu) 自己的母語所做的創造性的完善。
作家文珍同時也是本場活動的客串主持。她在對談中做了一個(ge) 形象的比喻,認為(wei) 翻譯者其實扮演了一個(ge) 騎士的角色,作家的思想和成果就像被自己的母語困住的公主,它在一個(ge) 城堡裏麵,等待著翻譯者像騎士一樣解開母語的束縛,把文學和文明解救出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