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馬鞍遺址考古獲取6000年前古人類基因組數據
江蘇無錫馬鞍遺址考古成功獲取6000年前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古人類基因組數據,填補了長江下遊古DNA研究缺環。馬鞍遺址古人可能與(yu) 侗台語人群的祖先有關(guan) 。
全國考古前置背景下出土文物預防性保護修複研討會(hui) 17日在江蘇無錫召開。會(hui) 前,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複旦大學聯合發布了最新科技考古成果——無錫市馬鞍遺址馬家浜文化時期人骨檢測報告。
複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團隊博士杜盼新介紹,這是我國考古界首次成功獲取6000年前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古人類基因組數據,填補了因為(wei) 環境影響、保存不佳所導致的長江下遊古DNA研究缺環,為(wei) 了解長江下遊史前考古文化人群的起源和遷徙提供了重要參考。
今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活動中,無錫現場直播了馬鞍遺址馬家浜文化時期兩(liang) 座墓葬的考古發掘,發現兩(liang) 具古人骨架。複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提取了兩(liang) 具骨架樣本,從(cong) 其中一具骨架中成功提取出了DNA。
杜盼新介紹,這例樣本為(wei) 男性,其母係遺傳(chuan) 類型為(wei) F1a1'4。檢索對比已發表的古代各地區線粒體(ti) DNA數據,發現此類型在越南北部(距今4000-2000年前)、老撾北部(距今3000年前)、印尼(距今2000年前)、菲律賓呂宋島(距今1800年前)、廣西河池臘岜洞(距今1500年前)的古代遺址和泰國北部(距今2500-800年前)懸棺葬中存在。
杜盼新說,研究人員還將無錫馬鞍遺址馬家浜文化時期古人的這一遺傳(chuan) 類型與(yu) 現代各語係人群的遺傳(chuan) 譜係進行了比較,發現無錫馬鞍遺址的古人可能與(yu) 侗台語人群的祖先有關(guan) 。
2022年4月至2023年2月,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馬鞍遺址進行了發掘,共發現26座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墓葬。其間,考古工作人員在野外對其中20座墓葬進行了發掘。其後,又將餘(yu) 下6座墓葬整體(ti) 打包提取,轉運至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華東(dong) 基地“探源科考艙”內(nei) 進行多學科實驗室考古發掘。(記者朱國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