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洪災受損嚴重村鎮正重啟日常
7月底的暴雨摧毀了北京房山的不少民房,部分百姓一度住進了周邊的安置點。目前,隨著清理、重建工作的推進,很多百姓都踏上了返家的路程。
這一個(ge) 多月的時間裏,從(cong) 十萬(wan) 火急為(wei) 百姓找到落腳的安置點,到協助百姓理賠,再到修繕房屋、解決(jue) 斷水斷電等問題,房山區有一支流動信訪專(zhuan) 班,第一時間了解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就地解決(jue) ,不讓訴求、矛盾累積。
房山區的這支流動信訪專(zhuan) 班由房山區委統籌、區信訪聯席會(hui) 議協調推動,由12個(ge) 部門組成。
竇店鎮是洪災中受損最嚴(yan) 重的村鎮之一。在流動信訪專(zhuan) 班的統籌下,8月12日,閻村公寓作為(wei) 臨(lin) 時安置點,向受災群眾(zhong) 敞開了大門,隻要是覺得自家房屋有問題的,都可以住進來。來自竇店鎮、青龍湖鎮以及此前轉移至豐(feng) 台南苑的部分房山受災群眾(zhong) ,分批次搬入這個(ge) 擁有24排、695套房子的安置點。
安置點是臨(lin) 時的,但生活不是。居住在這裏的村民,有學生、上班族,也有老人、小孩兒(er) ,如何滿足他們(men) 多樣化甚至個(ge) 性化的需求,是黨(dang) 員幹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於(yu) 受災情況嚴(yan) 重,竇店鎮是入住閻村公寓人數最多的街鎮。12位來自竇店鎮政府及各村的幹部,同258位受災村民一起住在這裏。
“我們(men) 每人的責任到戶,通過挨家挨戶的走訪,了解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身心情況和相應訴求。”竇店鎮政府的工作人員耿子昂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們(men) 在此成立了一個(ge)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當村民有了什麽(me) 問題,第一個(ge) 想求助的就是他們(men) 。
閻村公寓裏,流動信訪專(zhuan) 班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問題解決(jue) 機製。“各個(ge) 職能部門與(yu) 各鎮村幹部每晚碰頭,反映上來的問題能解決(jue) 的立刻解決(jue) ,其他問題在會(hui) 後協調其他各相關(guan) 單位。”負責著閻村公寓的統籌管理的房山區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委員會(hui) 幹部董金強表示,事實上,大部分問題都能在公寓裏直接得到解決(jue) 。
“一老一小”,是需要被特別惦記和關(guan) 心的對象。為(wei) 村民解決(jue) 生活需求和生活問題,為(wei) 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安裝護欄扶手、幫助他們(men) 組裝家具、維修電器……“隻要是村民合理的生活需求,我們(men) 都盡量滿足和配合。”物業(ye) 客服部主管任國策說。
團房山區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團委為(wei) 孩子們(men) 設立了周末不間斷的“紅領巾成長營”,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宣講團在此科普的“人類進化的足跡”,成了人氣最高的課程之一,“對於(yu) 家長們(men) 來說,孩子們(men) 安置好了,他們(men) 就能放心投入災後重建了。”
8月下旬,村民最關(guan) 注的補助問題有了進展,被洪水淤滯的生活開始加速流轉。當時,耿子昂與(yu) 同事在閻村公寓,挨家挨戶地去宣讀政策,政策針對每家每戶綜合救助、修繕補助和重建補助有不同程度的補貼,“大部分村民都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一直駐守在村的蘇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董文革,不分晝夜地回答村民的問詢,那時,他的電話幾乎“24小時都會(hui) 響”。流動信訪專(zhuan) 班派遣入戶小組,為(wei) 每一戶村民發放了“好鄰居·連心便民卡”,逐一解釋勸導。
“每家每戶情況都不一樣,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公平公正地按照補助標準發放。”在耐心解釋下,村民簽下了相關(guan) 協議,最近,董文革“能睡個(ge) 安穩覺了”。
對於(yu) 房山全區來說,流動信訪專(zhuan) 班對問題較為(wei) 集中的供水供電、排水清淤、轉移安置等訴求,加緊督辦,密切與(yu) 屬地、開發商和物業(ye) 公司對接,明確任務,壓實責任,倒排工期,加緊搶修。
此外,在房山區的多個(ge) “好鄰居·我來辦”流動服務站,政法委、信訪辦、公安局、法院和屬地政府等作為(wei) 成員單位,提供信訪接待、矛盾調解、法律谘詢、心理谘詢、保險理賠等服務。
“我來辦”是一句永不過期的承諾。董金強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他們(men) 始終會(hui) 依托流動信訪專(zhuan) 班機製,透過各級領導幹部主動走訪以及群眾(zhong) 在“馬上辦”信訪平台上反映的情況,了解大家的訴求。
據介紹,2021年以來,房山區依托區信訪工作聯席會(hui) 議,推進基層社會(hui) 治理,推動信訪關(guan) 口前移,確保矛盾“發現在早、化解在小”;全區669個(ge) 村(社區)建立“我來辦工作室”,有效化解一批信訪問題。今年又打造了三級“我來辦”,織密源頭治理網,不斷豐(feng) 富“我來辦”的製度和內(nei) 涵,構建起“1+6+669”的信訪便民服務平台,更好發揮信訪問題源頭治理功能。
閻村公寓是房山全區最後一個(ge) 仍在運行的安置點,截至9月18日,相關(guan) 職能部門、村鎮的幹部仍在此駐守,為(wei) 每位歸家的村民做好收尾工作。
本報北京9月18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劉胤衡 記者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