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進展!4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新發現
日前,國家文物局通報了吉林和龍大洞遺址、遼寧朝陽馬鞍橋山遺址、山東(dong) 鄒城邾國故城遺址、北京金中都遺址等4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此次發布會(hui) 聚焦舊石器時代至宋金時期的重要考古發現。其中,和龍大洞遺址是目前中國東(dong) 北已發現麵積最大、文化序列最清晰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曠野遺址,北京金中都遺址新發現一處大型建築基址。
此次通報的4項考古發現與(yu) 研究成果,是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國家文物局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持續推進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考古研究,為(wei)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一、吉林和龍大洞遺址
和龍大洞遺址位於(yu)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曠野遺址。2021年以來,按照“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部署,國家文物局支持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遼寧大學等單位進行了連續的主動性考古調查、發掘。
大洞遺址分布範圍超過4平方公裏,核心區麵積約50萬(wan) 平方米,年代距今5—1.5萬(wan) 年。考古發現三個(ge) 時期的文化遺存,出土石製品及動物化石近20000件。其中,第一期遺存年代距今5—3萬(wan) 年,包含遺址的第⑨—⑥文化層,主要為(wei) 簡單的石核-石片石器,伴生大量動物化石;第二期遺存年代距今2.8—2.4萬(wan) 年,包括遺址的第⑤—④層,出現以石葉為(wei) 毛坯的早期細石葉技術產(chan) 品,工具類型以雕刻器為(wei) 主,還發現了目前中國北方年代最早的局部磨光石器和壓製剝片技術產(chan) 品,表明長白山地區是中國細石葉技術起源的關(guan) 鍵區域;第三期遺存年代距今1.7—1.5萬(wan) 年,包括遺址的第③層,主要為(wei) 楔型細石核等細石葉技術產(chan) 品,工具類型以雕刻器、端刮器為(wei) 主。大洞遺址清晰地展示了5萬(wan) 年以來該地區石器工業(ye) 從(cong) 小石片向石葉—細石葉技術轉變的重要過程。
和龍大洞遺址是目前中國東(dong) 北已發現麵積最大、文化序列最清晰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曠野遺址,也是目前東(dong) 北亞(ya) 最早利用黑曜岩的遺址之一,極大豐(feng) 富了東(dong) 北亞(ya) 現代人演化擴散、文化發展、生計方式的相關(guan) 認識,也為(wei) 東(dong) 北亞(ya) 古人類原料利用和社會(hui) 交換網絡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二、遼寧馬鞍橋山遺址
馬鞍橋山遺址位於(yu)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是一處以紅山文化早期階段為(wei) 主體(ti) 的聚落遺址。2021年以來,在“考古中國”紅山文化社會(hui) 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框架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馬鞍橋山遺址進行了連續的主動性考古發掘。
馬鞍橋山遺址麵積約20萬(wan) 平方米,年代距今約7700—5500年,包含興(xing) 隆窪文化和紅山文化遺存。其中紅山文化聚落由祭祀區和居住區構成。居住區位於(yu) 遺址東(dong) 部,麵積約為(wei) 54000平方米,外圍有周長近900米的環壕圍繞,環壕內(nei) 部共發現房址11座、灰坑46個(ge) 、灰溝1條,各類遺跡以4座大型房址為(wei) 中心相對集中分布,大房址周圍分布著小型房屋和數量不等的灰坑,出土陶、石、骨、蚌等生產(chan) 生活遺物。祭祀區位於(yu) 遺址北部,共發現祭祀坑42個(ge) 、燎祭遺跡3處,祭祀區整體(ti) 經過兩(liang) 次精心規劃設計與(yu) 營建,第一次的建設,是依托北部一座小山頭,對東(dong) 、西、北三麵山坡進行修整,形成三層“梯田”形的祭祀場所。第二次的建設,是在第一次營建的祭祀區南部進行墊土,形成一個(ge) 新的祭祀場所。祭祀區出土保存完整的陶器,石斧、石刀、石耜(犁)、石磨盤和石磨棒,以及鹿科動物骨骼、貝類等。
馬鞍橋山遺址主體(ti) 是一處經過精心營建,兼具生活和祭祀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紅山文化早期中型聚落,為(wei) 探究紅山文化聚落形態、社會(hui) 等級分化提供了寶貴資料。新發現祭祀遺存,對討論紅山文化人群祭祀形式、精神信仰的形成與(yu) 發展具有重要價(jia) 值。
三、山東(dong) 邾國故城遺址
邾國故城遺址位於(yu) 山東(dong) 省鄒城市,是東(dong) 周時期邾國的都邑和秦漢時期鄒縣縣治遺址。“十三五”以來,國家文物局支持山東(dong) 大學、鄒城市文物保護中心等單位對邾國故城遺址開展了係統的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邾國故城遺址總麵積約6平方公裏,平麵近長方形。東(dong) 周時期邾國宮殿區、貴族墓葬區、青銅器作坊區分別位於(yu) 城內(nei) 中部偏北、北部和西南部,此外,城內(nei) 南部和城外西部還發現此階段居民區與(yu) 墓地。秦漢至魏晉時期,城內(nei) 中部偏北為(wei) 秦漢時期鄒縣官署區,城內(nei) 南部、西南部均成為(wei) 普通居民區,城外西部仍為(wei) 居民區和墓地。2022年以來,考古工作者重點對城內(nei) 中部偏北處進行了發掘,揭露出一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麵積宏大、結構完整,柱礎、簷柱、散水、庭院、門塾、道路、活動麵等保存較好,初步判斷該建築始建於(yu) 戰國,為(wei) 邾國工官府邸,後在秦漢時期作為(wei) 縣衙使用。圍繞建築基址周邊的灰坑、灰溝中集中出土封泥821枚、陶文243枚,數量上以“騶丞之印”“騶亭間田宰”等內(nei) 容最多,還包括騶縣下屬多個(ge) 鄉(xiang) 印、庫印,以及周鄰十餘(yu) 個(ge) 縣的縣丞之印,年代涵蓋秦代、西漢至新莽時期。此外,在秦漢縣衙庭院地麵以下,揭露出一處保存較好的戰國中期青銅冶鑄遺存,發現熔爐、烘範坑、澆鑄坑、沙料存儲(chu) 坑、廢棄物堆積場等遺跡。
邾國故城考古新發現,揭示了東(dong) 周時期邾國都城向秦漢縣治轉變過程中的城市麵貌的變遷,是我國從(cong) 東(dong) 周時代諸侯並立,走向秦漢大一統王朝這一偉(wei) 大曆史進程的珍貴縮影。
四、北京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位於(yu) 北京市西城區和豐(feng) 台區一帶。2020年以來,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配合北京城市建設,對位於(yu) 西城區右安門內(nei) 的金中都外城東(dong) 開陽坊區域進行了考古勘探、發掘,發現一處大型建築基址,出土玉冊(ce) 、銅印、瓷器、建築構件等珍貴文物。
大型建築基址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期。早期為(wei) 一處四麵由回廊圍合式院落,其南殿保存較完整,麵闊五間,進深兩(liang) 間,通麵寬26米,進深13米,前麵帶月台。晚期建築由位於(yu) 同一軸線上的南北兩(liang) 座大型殿址和東(dong) 西對稱的廊房組成,結構完整、布局清晰,南北通長約60米、東(dong) 西殘寬約43米。南殿基址坐北朝南,平麵呈“凸”字形,為(wei) 前方帶月台的近方形建築;北殿基址坐北朝南,平麵呈長方形。院落中軸線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對稱分布廊廡式建築,南北通長26米,麵闊五間。出土的玉冊(ce) 、官印、仿銅瓷禮器、琉璃構件、“庫”字款瓷器等文物推測與(yu) 皇家祭祀相關(guan) 。根據文獻記載,遼南京開陽門外曾有義(yi) 井精舍,金大定年間賜額“大覺寺”,內(nei) 設禦容殿,兼具儲(chu) 存皇家檔案和祭祀用品的功能,推測晚期建築可能是金代皇家寺院大覺寺的組成部分。
新發現的大型建築基址及出土文物,是金中都城市規劃、建築布局、金代皇家禮製的重要資料,更是中國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的生動見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