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何以幸存?感謝遠古“表親”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張佳欣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尼安德特人(以下簡稱“尼人”)仍“活”在我們(men) 體(ti) 內(nei) ,因為(wei) 在我們(men) 的每個(ge) 細胞所保存的“祖傳(chuan) DNA”中,它們(men) 很可能“亦有貢獻”。
包括丹尼索瓦人(以下簡稱“丹人”)在內(nei) 的人類的遠古“表親(qin) ”,曾經與(yu) 我們(men) 早期智人祖先一起生活。他們(men) 在共存期間有了後代,因此這種“混血”基因得以延續。
利用新興(xing) 的、先進的技術來拚湊古代DNA片段,科學家們(men) 發現,人類從(cong) 遠古的表親(qin) 那裏繼承的特征現在仍然存在,影響著我們(men) 的生育能力、免疫係統,甚至影響著身體(ti) 應對新冠病毒的能力。
我們(men) “體(ti) 內(nei) 的尼人”
古人類的物理遺存,例如骨頭或牙齒可以告訴我們(men) 大部分信息。此外,科學家在古代DNA方麵的發現也源源不斷。
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斯萬(wan) 特·帕博開創了一個(ge) 研究領域,他首先拚湊了尼人的基因組。在發現和解釋古代DNA方麵的進步,使科學家能夠看到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甚至有可能計算出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從(cong) 人類遠古表親(qin) 那裏繼承了多少遺傳(chuan) 物質。
研究表明,一些非洲人幾乎沒有尼人的DNA,而現代人的歐亞(ya) 人群有1%—2%的DNA來自尼人。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幾乎檢測不到丹人的DNA,但在從(cong) 新幾內(nei) 亞(ya) 島延伸到斐濟群島的美拉尼西亞(ya) 人的DNA中,丹人的DNA占4%—6%。
科學家表示,盡管隻有10萬(wan) 尼人曾經存在過,但他們(men) 基因組的一半仍然存在,分散在現代人中的各個(ge) 角落,這也足以切切實實地影響現代人類。例如,尼人的DNA與(yu) 格雷夫斯病和類風濕性關(guan) 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guan) 。
英國倫(lun) 敦自然曆史博物館的人類進化研究員克裏斯·斯特林格表示,從(cong) 非洲走出來的智人通過與(yu) 尼人和丹人混居,免疫係統得到了快速修複,這在5萬(wan) 年前是個(ge) 好消息。但今天的結果就是,一些人的免疫係統過於(yu) 敏感,有時會(hui) 自我攻擊,導致類風濕性關(guan) 節炎等疾病。
2020年,斯萬(wan) 特·帕博團隊證實:感染新冠後發展為(wei) 重症的風險是由從(cong) 尼人那裏遺傳(chuan) 到的大約50kb(千字節)長度的基因組片段所引起的。2021年,他們(men) 又發現一個(ge) 能夠減輕新冠重症的基因片段,也是從(cong) 尼人遺傳(chuan) 而來。
智人幸存有多種原因
西班牙《國家報》稍早時間刊文稱,在過去,現代人的演化故事總是被說成是一種成功的、英雄般的過程,例如智人如何崛起,如何克服表親(qin) 的“不足”。但科學家認為(wei) ,這其實是一種片麵的看法。
當智人離開非洲時,尼人和丹人已經存在了數千年。智人的行為(wei) 複雜性並非獨一無二。最近研究表明,尼人會(hui) 說話,會(hui) 用火做飯,會(hui) 製作藝術品,有複雜的工具和狩獵行為(wei) ,甚至還會(hui) 化妝和佩戴珠寶。
現在,有幾種理論認為(wei) ,智人之所以能生存下來,與(yu) 其較強的遠距離旅行能力有關(guan) 。
尼人適應寒冷的氣候,而智人在熱帶非洲出現後,也能夠遷徙到各種不同的氣候環境中。同時,尼人和丹人麵臨(lin) 著惡劣的生存條件,比如反複的冰河時代和極低冰蓋可能將他們(men) 的活動地點困在小範圍內(nei) ,基因崩潰的風險更大。
此外,智人的身體(ti) 也有優(you) 勢。與(yu) 相對瘦弱的智人相比,矮胖的尼人需要更多的熱量,因此尼人更難生存和遷徙,尤其是在食物稀缺的情況下。
到大約3萬(wan) 年前,地球上所有其他種類的原始人都已經滅絕,留下了智人作為(wei) 最後幸存的人類。
進化關(guan) 乎“交流與(yu) 融合”
盡管如此,每一項新的科學發現都表明,我們(men) 應感激“失散”多年的遠古表親(qin) 。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古人類學家約翰·霍克斯說,人類進化並不關(guan) 乎“適者生存”,而是關(guan) 乎“交流與(yu) 融合”。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研究人員希望從(cong) 越來越微小的古代生命痕跡中提取更多信息。科學家甚至在現代人的遺傳(chuan) 密碼中發現了“幽靈種群”(其化石尚未被發現的群體(ti) )的證據。即便沒有化石,今天的科學家也可以從(cong) 古人類曾經生活過的土壤和沉積物中獲得DNA。
科學家們(men) 希望在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建立生物樣本庫,找到更多證據來證明我們(men) 與(yu) 遠古表親(qin) 在多大程度上交流與(yu) 融合。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雨果·澤伯格博士說,因此,我們(men) 或許不應該把他們(men) 定義(yi) 為(wei) 一群“陌生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