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尋古中國》:尋根問源 叩問來處

發布時間:2023-10-11 16:3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田維鋼(中國傳(chuan) 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打造的大型係列紀錄片《尋古中國》,基於(yu) 最新考古挖掘和曆史研究成果,試圖通過還原古代典籍中的一個(ge) 個(ge) 神秘古國,勾勒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脈絡。首批推出的《古滇記》《古蜀記》《玉石記》《稻穀記》等分係列內(nei) 容,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後,產(chan) 生了良好的傳(chuan) 播效果和社會(hui) 反響,獲得大眾(zhong) 的廣泛關(guan) 注與(yu) 熱烈討論。

  《尋古中國》從(cong) 考古工作者的個(ge) 人視角出發,帶領觀眾(zhong) 走進考古現場“尋根問源,叩問來處”,讓人們(men) 沉浸式感悟古人的人生觀、宇宙觀,感知中華民族精神的內(nei) 涵,尋覓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展現中華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偉(wei) 大曆程。紀錄片中,主持人穿梭在充滿原始氣息的實景空間中,用富有懸念的敘述語言,渲染神秘氣氛,挑起觀眾(zhong) 的好奇心,再通過一個(ge) 個(ge) 文物故事揭開古老文明的層層麵紗,帶領觀眾(zhong) 一步步探秘古國深處。創作者注重文物細節的展示,用動畫描摹文物的紋理,讓文物上靜態的動物圖案呈現出動態效果。在這些高科技手段輔助下,文物變成了栩栩如生、引人遐想的鮮活模型,讓觀眾(zhong) 從(cong) 細微處管窺數千年前的人間煙火,了解華夏古國的發展軌跡。

  《尋古中國》不僅(jin) 以風格化的視聽效果生動呈現當下考古界的新發現,還將考古人探尋曆史、解開迷霧的過程展現出來,使紀錄片既有視覺的奇觀性,也兼具內(nei) 容的科學性和知識性。古籍史書(shu) 中鮮有記載的古國文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吸引著人們(men) 一探究竟。該片以問題為(wei) 導向,每集一開頭便拋出這個(ge) 古國文明從(cong) 何而來的懸念,然後通過埋頭於(yu) 考古現場的挖掘者、實驗室研究文物的研究員等不同視角的解讀,以及解說詞對古籍記載的陳述等,多重線索層層推進,一個(ge) 個(ge) 關(guan) 鍵證據相互印證,最終梳理出一段真實可考的古國曆史。

  盡管這些古國隻是曆史長河中的短暫存在,但它們(men) 最終都如溪流般匯入中華文明的主流,積澱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因此,紀錄片沒有以孤立的、封閉的視角去講述古滇國、古蜀國等的前世今生,而是將其置於(yu) 更宏闊的視野中,透視不同地域文明在整個(ge) 中華文明版圖中的獨特作用,激發觀眾(zhong) 內(nei) 心深處澎湃的家國情懷。

  除了奇異瑰麗(li) 的古國文明,紀錄片還呈現了一群上下求索、勇於(yu) 突破的考古人。創作者沒有羅列他們(men) 的工作成績,而是將他們(men) 還原成探索曆史真相的思考者、研究者。他們(men) 有的如科學家一般,走進實驗室操作精密儀(yi) 器,在一件件出土文物身上尋找曆史真相;有的如探險家一樣,走遍人跡罕至的山野荒郊,搜索先人的生活蹤跡,把古籍和文物記載的斷裂分散的曆史碎片拚貼起來;有的走到台前,化身曆史講解員,將研究成果轉化為(wei) 精彩的故事,向大眾(zhong) 普及曆史知識。在這部紀錄片的鏡頭裏,考古工作者勇攀學術高峰的精神麵貌和細致煩瑣、充滿挑戰的日常工作得到了全麵展現,考古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尋古中國》“尋”的不僅(jin) 是古國的曆史真相,還有考古工作的當下價(jia) 值和時代意義(yi) 。考古學不僅(jin) 還原出一段曆史原貌,更能解答中華文明從(cong) 哪裏來的疑問,啟迪大眾(zhong) 對“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何而來”的思考。作品通過對多個(ge) 華夏古國的尋根溯源,彰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主旨思想。紀錄片采用活潑輕鬆的語調,以現代生活比擬古國風物,以今人口吻闡述古人生活。比如古人對螺螄的喜愛、如碎紙機般的古代簡牘焚燒處理,表現出古代人與(yu) 現代人同根同源的處世智慧與(yu) 生活意趣。這無形中拉近了大眾(zhong) 與(yu) 曆史間的距離,讓他們(men) 更真切地感受其中一脈相傳(chuan) 、亙(gen) 古不變的文化情感鏈接。

  隨著中國考古學跨過百年華誕,考古文博題材紀錄片迎來創作高峰。從(cong) 《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到《發掘記》,這些現象級紀錄片提高了考古學科的知名度和考古曆史知識的普及度。而《尋古中國》以科技賦能、多維視角的創新實踐,探索考古知識專(zhuan) 業(ye) 性與(yu) 大眾(zhong) 傳(chuan) 播文本通俗性之間的平衡,實現了觀賞性、知識性、教育性的統一,為(wei) 文博影視創作高質量發展做出有益嚐試。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1日 1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