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主體 新方法 新農機——貴州秋糧豐收“密碼”一線觀察

發布時間:2023-10-13 10:50: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貴陽10月12日電 題:新主體(ti) 新方法 新農(nong) 機——貴州秋糧豐(feng) 收“密碼”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劉智強

  目前,貴州秋收已接近尾聲,各地陸續傳(chuan) 來增產(chan) 的喜訊。貴州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種植業(ye) 管理處處長馮(feng) 勁鋒告訴記者,今年貴州秋糧播種麵積為(wei) 2940萬(wan) 畝(mu) ,預計總產(chan) 量約880萬(wan) 噸,同比增加22萬(wan) 噸左右,實現“大豐(feng) 收”。記者深入一線采訪發現,今年秋糧豐(feng) 收的背後藏著三個(ge) 重要的“密碼”。

  在貴州各地,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正成為(wei) 種糧的主力軍(jun) ,種糧大戶們(men) 讓糧食種植變得更加集約化和規模化。過去貴州種糧多為(wei) 散戶,隨著農(nong) 村勞務輸出增多和老齡化加劇,棄耕撂荒問題時有發生。近年來,為(wei) 保障糧食生產(chan) ,貴州注重培育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有效地托起了糧食生產(chan) 的底盤。

  “今年種植水稻2400畝(mu) ,是種的最多的一年。”貴州省遵義(yi) 市桐梓縣獅溪鎮黃坪村的種糧大戶婁方書(shu) 說,他在村裏建起了大米加工廠,不僅(jin) 為(wei) 村民提供糧食烘幹服務,還會(hui) 以高於(yu) 市場的價(jia) 格收購村民的稻穀。如今,連片的水稻田更便於(yu) 通過無人機飛防等手段實現病蟲害統防統治,為(wei) 保障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打下了堅實基礎。

  記者走訪發現,這些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不僅(jin) 種得更好,而且擅於(yu) 從(cong) 市場端做文章。在他們(men) 的努力探索下,遵義(yi) 市湄潭縣永興(xing) 鎮茅壩村的“茅壩貢米”、遵義(yi) 市餘(yu) 慶縣大烏(wu) 江鎮涼風村的“石印大米”等成為(wei) 大米品牌,並賣出了好價(jia) 錢。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正在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在遵義(yi) 市紅花崗區海龍鎮貢米村,通過流轉土地產(chan) 生了30多個(ge) 種糧大戶。隨著村裏的水稻越種越好,那些在旁觀望的村民重新燃起種糧熱情,幾年間,有幾十戶農(nong) 民收回流轉出去的土地,重新種了起來。

  前段時間,貴州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組織專(zhuan) 家來到六盤水市水城區龍場鄉(xiang) 雨灣河村,對玉米高產(chan) 栽培示範點進行田間實測驗收,結果顯示平均畝(mu) 產(chan) 為(wei) 942.88公斤,刷新六盤水市玉米單產(chan) 曆史紀錄。龍場鄉(xiang) 農(nong) 業(ye) 綜合服務中心農(nong) 藝師劉遜說,他們(men) 不僅(jin) 為(wei) 老百姓選擇了黃粒、大穗、深馬齒等高產(chan) 玉米品種,還提高了種植密度。

  今年以來,貴州持續推進“示範田”變“農(nong) 民大田”項目,推廣了一些新的高產(chan) 方法進田間。比如黔東(dong) 南州台江縣實施的“稻+魚”模式,在水稻種植基礎上,引進推廣了中國水稻研究所選育的“中浙優(you) 8號”“華浙優(you) 210”等高產(chan) 優(you) 質品種,實施了增加栽培密度、增加鉀肥、調整氮肥的“兩(liang) 增一調”技術,使水稻單產(chan) 同比大幅增長。

  記者在台江縣走訪時發現,“稻+魚”模式與(yu) 以往大有不同,過去是農(nong) 民較為(wei) 粗放地在稻田裏投放少量魚苗,而今引進了3種規範的稻田魚養(yang) 殖技術方法,即稻田邊溝流水式養(yang) 魚、坑塘增氧式養(yang) 魚、帆布池設施化養(yang) 魚。台江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有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這3種新方法較過去傳(chuan) 統稻田養(yang) 魚畝(mu) 產(chan) 分別同比增長479.85%、432.57%、1614%。

  作為(wei) 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耕地的零星、破碎限製了大中型農(nong) 機在貴州的使用。如何有效提高農(nong) 業(ye) 機械化率,一直是幹部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的問題之一。為(wei) 此,貴州近兩(liang) 年掀起了一場推進“農(nong) 機上山”的熱潮,一方麵貴州各地陸續開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和耕地宜機化改造,另一方麵政府部門大力支持地方購置農(nong) 機。

  但適用於(yu) 平原的農(nong) 機,不一定適用於(yu) 山區。為(wei) 破解這一難題,貴州組建了農(nong) 機研發製造聯盟,圍繞糧油作物生產(chan) 急需的農(nong) 機具開展研發。其中,貴州詹陽動力重工有限公司結合貴州山區丘陵的特點,針對水稻、玉米、大豆等種植薄弱環節,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技術等方式,研發了水稻缽苗播種機、水稻缽苗移栽機、大豆玉米帶狀複合播種機等產(chan) 品,目前已在全省多個(ge) 縣推廣應用。

  遵義(yi) 市桐梓縣獅溪鎮農(nong) 業(ye) 服務中心副主任邵鵬告訴記者,黃坪壩區自今年5月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後,便購置了新的農(nong) 機具,實現了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