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流芳”海外
作者:耿鈞
“瀑邊淅瀝風頭濕,雪外嶙峋石骨斑。夜半不須持挾去,神州自有好湖山。”錢鍾書(shu) 當年在瑞士日內(nei) 瓦萊蒙湖遊覽時,作了一首《萊蒙湖邊即目》,既誇讚了日內(nei) 瓦的湖光山色,又表明了對祖國河山的自豪。“夜半不須挾持去”,可謂想象奇絕。我們(men) 當然不可能把一個(ge) 地方的景致搬到另一個(ge) 地方。但是,在現實中,“移植”一個(ge) 地方的景色到另一處並非罕見。眾(zhong) 所周知,北京的頤和園,就仿造了杭州西湖和江南園林。大家不太了解的是,中國古典園林也有走向海外的成功範例。
1980年,以蘇州網師園殿春簃為(wei) 藍本的明軒(也稱阿斯特庭院)在美國紐約大都會(hui) 博物館正式對公眾(zhong) 開放,開我國園林走向海外之先例。自此以後四十餘(yu) 年間,中國古典園林不斷進入異邦他鄉(xiang) 。以美國紐約寄興(xing) 園、波特蘭(lan) 蘭(lan) 蘇園、洛杉磯流芳園和加拿大溫哥華逸園等為(wei) 代表。美學家葉朗曾指出,“中國古典園林是一門綜合藝術”。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出發,可以認為(wei) ,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帶動了多個(ge) 門類中國傳(chuan) 統藝術的海外傳(chuan) 播。
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直接促成了中國傳(chuan) 統藝術思想的傳(chuan) 播。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與(yu) 傳(chuan) 統山水畫一脈相承,它虛實相生的空間組織手法,“境生於(yu) 象外”的審美旨趣,在有限的空間營造無限之景以及創造一個(ge) 可觀、可賞、可居、可遊世界的築園思想,皆來自傳(chuan) 統山水繪畫。正如建築大師童寯所說,中國古典園林是“三維的中國畫”。中國繪畫是中國傳(chuan) 統藝術思想的典型表征。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就是從(cong) 感性體(ti) 驗層麵向海外傳(chuan) 播中國傳(chuan) 統山水畫的視覺結構,以及凝結於(yu) 其背後的中國傳(chuan) 統藝術思想。
有美國記者記述了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藝術史教授方聞引導他遊覽明軒的經曆。方聞對他說:“你看那邊,兩(liang) 座山峰(太湖石)從(cong) 花圃中升起,但隨著我們(men) 移動,第三座山峰自中間那座山峰背後出現。我稱其為(wei) ‘遊目’,就像一幅緩緩展開的卷軸一般。”其中,以湖石假山營造山峰的想象,是小園特有的築山思想。景物交錯而置,正是對借眼前有限的象(湖石)引發無限之景(山峰)造園手法的經典詮釋。而“遊目”觀的提出,則直接表明了園林與(yu) 山水畫背後統一的中國傳(chuan) 統賞遊觀。對於(yu) 海外受眾(zhong) 而言,中國傳(chuan) 統藝術思想正是在這種切身遊園的經曆中得到具象的感知。
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自然也促成了中國造型藝術的海外傳(chuan) 播。建築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核心構成要素,古典園林建築名目繁複、形式多樣。海外中國古典園林的多種建築類型被海外遊客所知曉。因場地限製,作為(wei) 創造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先例的明軒,僅(jin) 包含廳堂、半亭、曲廊、月洞門等建築。但隨後開放的逸園、流芳園、蘭(lan) 蘇園、寄興(xing) 園則將水榭、石舫、樓閣、廊橋、磚雕門樓、六角攢尖亭、四角攢尖亭、海棠花門等多樣的中國建築形態帶到了海外觀眾(zhong) 眼前。
此外,1984年在英國利物浦建造的燕秀園,雖然僅(jin) 有一座敞廳與(yu) 一座八角亭,卻令海外觀眾(zhong) 看到有別於(yu) 江南園林的北方園林風格,呈現出中國古典園林不同地域建築風格與(yu) 形製的特征。另外,傳(chuan) 統園林中的每一處單體(ti) 建築上都配有匾聯題刻,且大多邀請名家題寫(xie) 或取自名家字體(ti) 。“明軒”二字就由方聞從(cong) 文徵明的書(shu) 法中挑選組合而成。流芳園的設計團隊更為(wei) 豪華。他們(men) 專(zhuan) 程組建了一個(ge) 谘詢委員會(hui) ,遍請名家書(shu) 寫(xie) 匾額。例如,園中“別有洞天”由當代詩人、著名畫家羅青題寫(xie) ,“邀山台”由師從(cong) 劉海粟的書(shu) 法家袁誌忠題寫(xie) ,“玉鏡台”則由時任波士頓大學中國藝術史教授的白謙慎題寫(xie) 。流芳園還將每一塊匾額單獨拍攝後上傳(chuan) 至官方網站主頁,令園林愛好者能夠通過線下、線上兩(liang) 種渠道欣賞題詞書(shu) 法。因此可以說,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帶動了建築、書(shu) 法等中國傳(chuan) 統造型藝術的海外傳(chuan) 播。
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還促成了中國傳(chuan) 統工藝的海外傳(chuan) 播。海外中國古典園林大多在國內(nei) 以傳(chuan) 統工藝預製構建,再整體(ti) 運至海外,並派遣工程技術人員隨同前往,以傳(chuan) 統技法組裝。例如,修築明軒的磚瓦都來自蘇州城郊10公裏處的陸慕鎮“禦窯”。這座窯廠始建於(yu) 清乾隆年間,曾為(wei) 北京故宮提供建築用材,此次為(wei) 燒製明軒磚瓦重新啟用。明軒所使用的50根立柱,則以產(chan) 自四川的楠木為(wei) 原材料。梁架、門窗、掛落、美人靠等木構件,則分別由產(chan) 自中國的杉木、銀杏木、香樟木打造。中方則派出一支27人的團隊赴美搭建明軒,其中19名成員是木工、瓦工、石工、假山工匠人。1980年1月,記者珍妮·吉尼斯在當地報紙發表題為(wei) 《在大都會(hui) 博物館,27名中國人構築明園及他們(men) 的善意》的文章。文中插入一張兩(liang) 位正在鋪設明軒瓦片的匠人的照片,且同時提到美方施工團隊負責人薩爾瓦托對中國傳(chuan) 統工藝“印象深刻”。隨後,方聞為(wei) 紀念明軒的正式落成,與(yu) 漢學家薑裴德合著了一部小書(shu) 《中國庭院:大都會(hui) 博物館中的阿斯特庭院》。書(shu) 中對明軒磚瓦、地磚、木構、花街鋪地等進行了詳細介紹,以展現隱藏其背後豐(feng) 富的故事。近年來,海外中國古典園林日漸增多,由傳(chuan) 統工藝引發的海外遊覽者的關(guan) 注熱情持續不減。2017年,美國記者施瓦尼·沃拉賞遊位於(yu) 紐約斯塔藤島的寄興(xing) 園時,感慨園林中“所有建築未使用任何鐵釘、膠水與(yu) 螺絲(si) ”。海外遊客通過賞遊園林,對中國傳(chuan) 統工藝的魅力有了清晰、直觀的感受。
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激發了中國傳(chuan) 統戲曲藝術的海外傳(chuan) 播。明清以來,園林成為(wei) 昆曲表演的重要場域之一。園林與(yu) 昆曲深度綁定。昆曲表演藝術家張軍(jun) 曾表示,“沒有別的空間比園林更能夠承載昆曲之美了”。因此,海外的中國古典園林也成為(wei) 昆曲表演的絕佳舞台。它能夠為(wei) 昆曲營造原汁原味的表演空間,為(wei) 海外觀眾(zhong) 提供更立體(ti) 、全麵的戲曲表演感官體(ti) 驗。
2008年,時任大都會(hui) 博物館東(dong) 方部主任的何慕文看到上海朱家角一座園林中演出《牡丹亭》的報道,便立刻萌生了將該劇搬入明軒的構想。2012年11月30日晚,園林版《牡丹亭》在明軒內(nei) 正式上演,並在隨後四天中連演六場,獲得巨大成功。明軒內(nei) 所有場次的票在演出前10個(ge) 月就全部售罄,大都會(hui) 博物館一樓大廳設立的700張場外直播票也在演出前全部售完。每場演出結束後,觀眾(zhong) 都起立長時間鼓掌。何慕文本人也激動地表示為(wei) 此次“策劃的活動感到自豪”。事後,作為(wei) 本次園林版《牡丹亭》的製作人和藝術總監,音樂(le) 家譚盾表示:“我到過世界各地,發現幾乎每一個(ge) 大都市都有一個(ge) 中國園林或東(dong) 方庭院……這些園林美極了,卻都像沉睡的美人,無人問津。五年前我開始夢想,我要把昆曲《牡丹亭》帶到世界各地的中國園林中去,用昆曲和音樂(le) ,讓睡美人重新蘇醒。”譚盾詮釋了園林與(yu) 昆曲的共生關(guan) 係。海外中國古典園林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戲曲藝術海外傳(chuan) 播的重要載體(ti) 。
以明軒為(wei) 起點,中國古典園林不斷走出國門,成為(wei) 中外文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這讓海外受眾(zhong) 不僅(jin) 近距離接觸到古典園林藝術,更通過遊覽園林真切感受到多維度的中國傳(chuan) 統藝術形態。這些中國古典園林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藝術海外傳(chuan) 播的重要窗口。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3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