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蕖嫋嫋秋煙裏——唐代舞蹈詩舉隅
作者:孔薇
唐代是詩的國度。聞一多說:“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懂得了詩的唐朝,才能欣賞唐朝的詩。”其實,唐代也是一個(ge) 舞的國度。
《全唐詩》中就有不少詩寫(xie) 到了舞蹈。如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劉禹錫的《觀柘枝舞二首》,岑參的《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鋋歌》等。
唐代的達官顯貴喜歡觀賞舞蹈,政府建了不少專(zhuan) 門的音樂(le) 舞蹈機構,培養(yang) 了許多技藝高超的舞者。民間老百姓也愛看舞蹈,民間舞蹈家和百戲藝人都頗受歡迎。當時十分流行的群眾(zhong) 性歌舞“踏歌”,就出現在李白的名詩裏:“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踏歌”者,歌舞也,唱歌時歌者以臂相連,以腳踏地為(wei) 節奏。
楊玉環也是頗有造詣的舞蹈家。《全唐詩》收錄了她為(wei) 自己的侍女寫(xie) 的一首詩《贈張雲(yun) 容》:“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嫋嫋秋煙裏。輕雲(yun) 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寥寥四句,從(cong) 中既能看到張雲(yun) 容高超的舞蹈水平,也不難看出作者的舞蹈、音樂(le) 和語言水平。
“羅袖動香香不已”,張雲(yun) 容舞動綾羅廣袖,就像清風拂麵,讓人感到芳香四溢。我們(men) 形容音樂(le) 好聽、耐聽,聽後有餘(yu) 韻,常說“餘(yu) 音繞梁,三日不絕”。聲音當然不可能三天都在空氣中回蕩,而隻能在聽者的心中回響。這句“香不已”也是如此,舞者仿佛帶著香氣的花朵,持續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香氣。舞蹈本來是通過視覺觀賞的藝術,但作者從(cong) 視覺寫(xie) 到嗅覺,打通了感官。“紅蕖嫋嫋秋煙裏”,舞者就像嫋嫋秋煙裏的一朵紅荷花,讀到這裏,我們(men) 就知道,原來這持續不斷的香氣並不濃烈,不是什麽(me) 豔麗(li) 的花朵發出的,而是淡雅的荷花發出的陣陣幽香。舞者纖細的身姿,舒展的動作仿佛就在眼前。
“輕雲(yun) 嶺上乍搖風”,這是一句比喻式的寫(xie) 意,寫(xie) 出了舞者輕盈如雲(yun) 的身段,行雲(yun) 流水的舞蹈風格。舞者就像嶺上聚集的白雲(yun) ,一陣風吹來,就飄動起來。舞者的動作如同白雲(yun) 出岫般自然。
“嫩柳池邊初拂水”,繼續寫(xie) 舞者動作之柔美,舞者如池邊嫩柳姿態柔美,舞姿輕柔,如柳條拂水。
楊玉環的詩不免讓我們(men) 想起李白的《清平調》,那是李白寫(xie) 舞者楊玉環的姿容,而《贈張雲(yun) 容》則是楊玉環寫(xie) 舞者張雲(yun) 容的豐(feng) 姿。因為(wei) 楊玉環本身是舞蹈行家,不同於(yu) 李白的詩人角度,所以我們(men) 在《贈張雲(yun) 容》中可以看到更多專(zhuan) 業(ye) 視角的舞蹈內(nei) 容。
詩中雖然沒有專(zhuan) 門描寫(xie) 舞者的服飾,但是從(cong) 舞動的衣袖掀起陣陣香風的形容,從(cong) 雙臂緩緩舞動像剛被風吹出山穀的輕薄雲(yun) 彩的描寫(xie) ,從(cong) 舞者動作輕柔如同“嫩柳池邊初拂水”的比喻中,大致可以想象舞者的服飾特征。
唐代國力較為(wei) 昌盛,表演大多追求奢華之風,這在唐代舞蹈中也多有體(ti) 現。服飾的胡化改變了傳(chuan) 統樣式,傳(chuan) 統婦女的服裝領口較高,但到了唐代,出現了圓領、斜領和雞心領等,還有將胸部部分坦露出來的袒領。唐代舞者的服飾,質地輕,樣式多,色彩豔,頗為(wei) 奪目,我們(men) 讀《贈張雲(yun) 容》,也不難有這樣的印象。
我們(men) 從(cong) 《全唐詩》中數百首涉及舞蹈的詩中,還可以得出唐代的舞蹈詩有這樣幾個(ge) 特點。就舞蹈詩的認識價(jia) 值而言,我們(men) 可以從(cong) 《玉樹後庭花》中得出隋廢唐興(xing) 的興(xing) 亡之感;從(cong) 《霓裳羽衣歌》中看到安史之亂(luan) 的場景。同樣,從(cong) 《贈張雲(yun) 容》中,可以窺見輕歌曼舞下開元盛世風貌之一斑。舞蹈用肢體(ti) 語言抒情寫(xie) 意。就舞蹈詩的藝術手法而言,有的舞蹈詩用白描手法直接勾勒舞蹈形象,將舞蹈的優(you) 美動作呈現在讀者麵前,讓讀者如臨(lin) 其境,比如常非月的《詠談容娘》:“舉(ju) 手整花鈿,翻身舞錦筵。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圓。”舞者一舉(ju) 手、一翻身的動作如在讀者眼前。有的舞蹈詩運用聯想的手法,表現舞者舞蹈動作的氣勢,如杜甫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一句“天地為(wei) 之久低昂”,讓人充分感受到公孫大娘高超的舞技。有的舞蹈詩把優(you) 美的動作和惟妙惟肖的神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渾然天成之感,如白居易詩句“風袖低昂如有情”,以舞蹈時的神態,表現舞蹈的意境之美。更多的舞蹈詩靈活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展現舞者舞姿的優(you) 美。比如《贈張雲(yun) 容》,把舞者張雲(yun) 容比喻成漂亮的紅蕖,開放在秋天的煙靄中,給人朦朧的美感;將張雲(yun) 容跳舞的動作喻為(wei) 嶺上的一縷輕雲(yun) ,展現她跳舞時的輕盈身姿。
我國古代曆來重視舞蹈的表達作用。《尚書(shu) ·舜典》有“詩言誌,歌詠言”,《樂(le) 記》有“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段話通過“言——長言——嗟歎——詠歌——手舞足蹈”的遞進比較,說明舞蹈在表情達意中的重要作用。
唐代物質較為(wei) 充裕,文化交流較為(wei) 頻繁,為(wei) 舞蹈的繁榮提供了必要條件。在唐詩的百花園中,舞蹈詩成為(wei) 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我國古詩詞題材類型很多,或寫(xie) 景抒情,或詠物言誌,或即事感懷,或懷古詠史。在詠物言誌類中,又有專(zhuan) 門的詠菊詩、詠梅詩、詠竹詩等,這些都已有不少的研究,但是關(guan) 於(yu) 舞蹈詩的專(zhuan) 門研究還不是太多。放眼世界,舞蹈雖是人類最早的藝術之一,而舞蹈學則是姍姍來遲的學科。從(cong) 豐(feng) 富的唐代舞蹈詩中汲取養(yang) 分,無論是對舞蹈學的研究,還是對於(yu) 我們(men) 今天的舞蹈創作,都不無裨益。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3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