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磊:央行數字貨幣將有機會成為廣義貨幣
中新社北京10月12日電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12日在北京出席2023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時說,假設基於(yu) 數字貨幣的可編程性,在央行數字貨幣上加載關(guan) 於(yu) 利率的智能合約,央行數字貨幣將有機會(hui) 成為(wei) 廣義(yi) 貨幣(M2)。央行數字貨幣的這種可編程性,為(wei) 豐(feng) 富央行貨幣政策工具提供了創新空間,但不得不說這是全球中央銀行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
當天,陸磊圍繞“共建數字金融新生態”,對生態要素構造分享了三方麵觀點。
第一是金融活動的數字化。陸磊表示,近年來,以移動支付、NFT(非同質化數字憑證)等為(wei) 代表的數字金融創新快速興(xing) 起與(yu) 發展,推動了傳(chuan) 統金融活動數字化升級改造,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現了更高效的需求識別和風險管理。數字普惠的發展,在彌補金融機構治理短板、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和覆蓋麵方麵也發揮了重大作用。
第二是金融監管的數字化。以科技賦能金融監管,能有效提升監管部門的信息識別、搜尋和匹配能力。通過以支付和賬戶為(wei) 核心的行為(wei) 歸類和線索識別,可實現無感監測、無感監管與(yu) 全流程監測、穿透式監管的有機融合,在提升監管有效性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經濟主體(ti) 承擔的監管成本,特別是在係統性金融風險防控和監測上具有特殊優(you) 勢和巨大潛力。
第三是貨幣數字化。“這是最難,也最具挑戰性的領域。”陸磊認為(wei) ,所有金融活動的本質都是跨期交易,貨幣與(yu) 利率是核心。在現有模式下,央行數字貨幣(CBDC)主要定位於(yu) 現金類支付憑證(M0),是無息的高能貨幣。
他提到的另一個(ge) 挑戰在跨境支付領域。以往基於(yu) 雙邊代理行模式的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仍然不夠高、費用成本偏高、不透明和覆蓋不足等問題。依托央行數字貨幣構建扁平化的跨境支付網絡,可實現支付的安全、便捷和普惠。(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