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發布時間:2023-10-13 15:26:00來源: 人民日報

  山東(dong) 推動秋糧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

  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秋收時節,山東(dong) 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大場鎮小營村的種植大戶趙保寨忙個(ge) 不停,專(zhuan) 家遠程指導,田管措施跟進,確保糧食豐(feng) 收到手。

  山東(dong) 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chan) 區,總產(chan) 連續9年穩定在千億(yi) 斤以上,連續兩(liang) 年突破1100億(yi) 斤大關(guan) 。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chan) 的大頭,為(wei) 奪取秋糧豐(feng) 收,山東(dong) 組織開展“萬(wan) 人下鄉(xiang) ·穩糧保供”農(nong) 技推廣服務大行動,把最好的技術送到農(nong) 民手裏。

  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副廳長王敬東(dong) 表示,從(cong) 良田、良種、良法、良製上集成發力,山東(dong) 有信心推動實現秋糧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

  良法種田,良種落地,穩產(chan) 高產(chan) 抓得更準

  “你看地裏的玉米和大豆長得多好,經測產(chan) ,今年玉米畝(mu) 產(chan) 量能到1100斤,大豆畝(mu) 產(chan) 量估計也在260斤以上。秋糧提單產(chan) ,信心滿滿!”濟南市濟陽區回河街道盧家村村民盧濤說。

  良法種田,帶動秋糧提產(chan) 量。

  走進盧家村500畝(mu) 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區,一排排玉米稈上掛著飽滿的玉米穗,中間種植的大豆長出串串豆莢,兩(liang) 種農(nong) 作物一高一低錯落生長。

  濟陽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部李鹹娟介紹:“我們(men) 在盧家村推廣的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為(wei) 4∶2種植模式,4行大豆和2行玉米間種,擴間增光、縮株保密、定量施肥,可實現‘玉米基本不減產(chan) 、多收一季豆’的目標。”

  今年以來,濟陽區落實做細“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開展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新模式試驗示範,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產(chan) 能。濟陽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種植業(ye) 部負責人溫洋表示:“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擴大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麵積,邀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現場指導,開展相關(guan) 培訓,著力完善規模化、機械化種植方式,促進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

  山東(dong) 省農(nong) 技推廣中心高級農(nong) 藝師楊久濤介紹:“山東(dong) 在總結去年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實踐經驗基礎上,探索了多種種植模式。今年,山東(dong) 重點推廣了三種模式:4∶2模式效益最好,畝(mu) 均增加收益173.4元;4∶3模式種植主體(ti) 接受程度最高;6∶3模式與(yu) 現有農(nong) 機適配性好。”

  良種落地,秋糧生產(chan) 邁向穩產(chan) 高產(chan) 。

  “為(wei) 了更好適應複合種植需要,我們(men) 精選耐蔭抗倒伏大豆品種與(yu) 緊湊抗倒伏玉米品種搭配,大豆選用‘齊黃34’‘菏豆33’‘菏豆12號’等中早熟高產(chan) 品種。玉米選用‘登海605’‘立原296’‘京農(nong) 科828’等品種。”楊久濤說。

  “良種良法配套,越種越有信心。種糧效益加上政府補貼,產(chan) 量高、荷包鼓!”盧濤說。

  今年秋糧生產(chan) 中,山東(dong) 玉米大豆複合種植麵積新增50萬(wan) 畝(mu) ,達到200多萬(wan) 畝(mu) ,長勢明顯好於(yu) 去年。今年良種覆蓋率明顯提高,農(nong) 技服務更加精準,農(nong) 民種植技術更加嫻熟,出苗、除草、化控等環節提升完善。山東(dong) 省自主研發的玉米大豆一體(ti) 化播種機、植保機、聯合收獲機大顯身手,發揮著重要支撐保障作用。

  技術集成,高產(chan) 創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老趙,你這水肥一體(ti) 化設備效果真好,玉米長得壯嘞!”德州市平原縣張華鎮北趙村田頭,一名農(nong) 戶正在向種糧大戶趙懷民請教玉米種植“秘訣”。

  和周圍其他地塊相比,趙懷民的玉米長勢更好,掰開玉米棒,隻見上麵布滿了密密實實的籽粒。“為(wei) 啥這麽(me) 好?這得益於(yu) ‘噸半糧’集成技術的示範推廣。”趙懷民喜上眉梢。

  2022年、2023年,全國農(nong) 技中心糧食處在平原縣建立兩(liang) 處技術集成示範基地試點,開展黃淮海小麥玉米“噸半糧”技術集成,示範推廣糧食作物穩產(chan) 增產(chan) 模式。趙懷民的金嶺家庭農(nong) 場就在試點區。經過試驗示範,去年金嶺家庭農(nong) 場的300畝(mu) 玉米畝(mu) 產(chan) 達917.4公斤,增產(chan) 15%。

  “試驗田增加了醒種和密植新技術,被‘叫醒’的種子,出苗更齊、更壯、更旺,配合上精準密植,大幅提升玉米單產(chan) 。”趙懷民信心滿滿,“今年畝(mu) 產(chan) 有望超過1000公斤。”

  與(yu) 老趙一樣充滿信心的,還有平原土地魯望有限公司的種植經理何石寶。作為(wei) 另外一處示範點,何石寶帶領公司的農(nong) 技人員管理著2萬(wan) 畝(mu) 土地。何石寶介紹:“今年,我們(men) 拿出8000畝(mu) 地當作試驗田,根據不同品種和土壤條件,適度增加種植密度,通過氣吸式播種機進行大小行和等行距種植,畝(mu) 產(chan) 至少增加100公斤。”

  走進魯望農(nong) 場,自走式、伸縮式等不同類型水肥一體(ti) 化設備一應俱全,物聯網滅蟲燈、害蟲誘捕器等設備有序分布,收割機、植保無人機、大型烘幹塔和各種型號播種機“隨時待命”。

  平原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服務中心農(nong) 技站站長田殿彬介紹,兩(liang) 個(ge) 示範點都設置了技術模式示範區和高產(chan) 攻關(guan) 區,通過熟化關(guan) 鍵技術、打造高產(chan) 樣板,形成“噸半糧”技術集成模式。技術模式示範區以實施關(guan) 鍵技術為(wei) 基礎,開展技術試驗。高產(chan) 攻關(guan) 區集成多種技術,強化田管措施,挖掘小麥玉米的單產(chan) 潛力。

  今年,平原縣被評為(wei) 國家玉米單產(chan) 提升整建製推進縣。“目前,我們(men) 正在探索關(guan) 鍵小麥玉米生育期管理、防災減災、節糧減損等環節的標準化生產(chan) 技術,逐步推廣示範基地集成技術經驗,帶動全縣糧食生產(chan) 再上新台階。”田殿彬表示。

  今年,山東(dong) 推動區域性整建製“噸糧”“噸半糧”生產(chan) 能力建設,創建85個(ge) 共145萬(wan) 畝(mu) “噸半糧”優(you) 勢區,159個(ge) 共335萬(wan) 畝(mu) “噸糧”優(you) 勢區,全省整建製產(chan) 能提升規模進一步擴大,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規模經營,托管服務,有效提升種糧效益

  向土地要效益,推動生產(chan) 經營方式創新,解決(jue) 好“誰來種地、怎麽(me) 種地”的問題。

  糧食產(chan) 業(ye) 鏈上除了種糧大戶,零散小農(nong) 戶咋辦?全程托管,把小農(nong) 戶聯結到糧食產(chan) 業(ye) 鏈條上來。

  “地有人管,心裏踏實。村裏收割完,等著分成就行!”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場鎮營樓村村民孟召蘭(lan) 底氣十足。

  為(wei) 破解土地細碎、耕地閑置、經營粗放等難題,營樓村黨(dang) 委領辦同富田園土地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經營,村民按照每畝(mu) 每年700斤小麥或等值現金獲得收益。

  營樓村黨(dang) 委書(shu) 記趙記茂介紹,通過“減壟增田”“歸並置換”等方式,如今營樓村農(nong) 田麵積擴充10%以上,達到3160畝(mu) ,采取全程托管模式種植,供種、耕作、施肥、收獲都由村裏統一完成。擴充的280多畝(mu) 地則歸村集體(ti) 經營。

  規模經營,規範種植,穩產(chan) 增產(chan) 增效益。托管後,同富田園土地合作社統籌農(nong) 業(ye) 機械資源,集聚300餘(yu) 名農(nong) 機手、2800餘(yu) 台農(nong) 用機械,形成機具共享的生產(chan) 聯合體(ti) 。

  “土地翻耕深度、溝壟寬度等都有明確的操作規範,社會(hui) 化服務有標準,托管服務質量有保障。”趙記茂說,在專(zhuan) 業(ye) 化種植的加持下,小麥每畝(mu) 單產(chan) 可提高300斤左右。

  大場鎮現有8000餘(yu) 畝(mu) 成方連片的土地全程托管“示範田”,推動全鎮托管農(nong) 田超過6萬(wan) 畝(mu) 。

  截至2022年底,山東(dong) 全省納入全國名錄係統的各類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超過12萬(wan) 個(ge) ,農(nong) 業(ye) 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山東(dong) 各地探索形成黨(dang) 支部領辦合作社等多種特色鮮明、成效明顯的生產(chan) 組織形式。

  扛穩糧食安全責任,齊魯大地秋糧生產(chan) 抓緊抓實。良種良法、技術集成、全程托管,農(nong) 業(ye) 現代化紮實推進,為(wei) 奪取秋糧豐(feng) 收提供堅實保障。(本報記者 肖家鑫 王沛 李蕊)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