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大型演出普及電子票 觀眾對紙質票何以熱情不減

發布時間:2023-10-13 15:31:00來源: 北京日報

  大型演出普及電子票,但依然有人排隊打印紙質票

  觀眾(zhong) 對紙質票何以熱情不減

  “我的紀念票打印出來啦,咱也可以收藏了!”社交平台上,一位觀眾(zhong) 興(xing) 致勃勃地曬出她打印的華晨宇鳥巢演唱會(hui) “紙質票”,這張紙質票並非是真的演出票,而是自己將購票平台提供的電子紀念票截圖打印到卡紙上。沒想到,她的曬圖獲得不少網友點讚,大家紛紛留言:“這是怎麽(me) 做的,尺寸是多少?我也好想要!”

  隨著電子驗票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型演出不再提供紙質演出票,但紙質票並非很快被淘汰,反而成為(wei) 部分歌迷熱衷擁有的紀念品。在數字化時代,觀眾(zhong) 對紙質票何以熱情不減?

  紙質票被粉絲(si) 視為(wei) 收藏品

  出於(yu) 減碳減排的目的及方便人證合一的查驗,目前,電子票成為(wei) 大多數大型演唱會(hui) 和不少劇場演出選擇的出票方式。雖然不少大型演唱會(hui) 在購票須知處說明,本場不再設置紙質票,但歌迷們(men) 卻有了新的需求。

  陳女士不久前在京觀看了林俊傑的演唱會(hui) ,這場演唱會(hui) 的主辦方不提供紙質票,進場前,她拿到的是一張熱敏紙打印的小票。“沒有紙質票,我就把這張小票留下了,可惜小票上的字會(hui) 隨著時間消失。”陳女士說,自己會(hui) 把看演出和看展覽的票都留著,“尤其是演唱會(hui) 的票,去看的是自己喜歡的偶像,而且一張票也不便宜,還是希望能留下來,很有紀念意義(yi) 。”

  陳女士代表了不少歌迷粉絲(si) 的想法。網上,不少粉絲(si) 會(hui) 收藏自己追隨歌手前往各地觀看演唱會(hui) 的演出票,有的還製作了精美的票夾或手賬本,用演出票串聯起每場演出的時間地點。還有網友自己動手設計票麵,用製圖軟件做出一張門票模板,演出後打印出來收藏。

  而在已經開通電子票驗票的各大劇場,也會(hui) 出現獨特的現象:每每演出開場前,票機前還是有不少觀眾(zhong) 排隊,為(wei) 的就是打印紙質票存留。“我喜歡的演出一定會(hui) 把票打出來,不僅(jin) 可以發朋友圈,有時候劇場有紀念章蓋戳的活動,蓋到票上最合適。”音樂(le) 劇愛好者芃芃說,她有幾張收藏的演出票上還有演員簽名,那是她在演出後去演員通道找演員,專(zhuan) 門簽在票麵上的。

  電子票綠色環保已成趨勢

  粉絲(si) 們(men) 對紙質票的期盼,在某種意義(yi) 上折射的是電子票觀演已經成為(wei) 大勢所趨。

  早在2018年至2019年,大麥作為(wei) 平台方就開始推行“無紙化”。2019年末,文化和旅遊部也明確表示,將引導演出、文化娛樂(le) 等場所廣泛應用互聯網售票、二維碼驗票。2020年1月1日,張信哲在無錫體(ti) 育中心體(ti) 育館舉(ju) 辦的“未來式”世界巡回演唱會(hui) 上,大麥網購票用戶全部憑電子票掃碼入場,這是無紙化技術在國內(nei) 大型演唱會(hui) 現場的首次規模化應用,“掃碼觀演”時代到來了。

  2020年,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到來,在防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劇場演出日漸開放,“無接觸”的需求大大提升了公眾(zhong) 對電子票碼的接受度,電子票證無接觸驗票逐步推廣。有數據顯示,2019年大麥無紙化消費占比僅(jin) 為(wei) 25%,2021年這一數據已經提升至64%,“掃碼”“刷證”觀演成為(wei) 不少年輕人的選擇。“我很容易接受電子票,主要不再擔心忘帶票,原來忘了帶票隻能風風火火回家拿,現在到劇場打開手機就行了。”觀眾(zhong) 方女士說。

  “電子票的推行有其便利所在,便攜易檢票,確保人票證合一,綠色環保,相比之下,紙質票的存在更像是滿足歌迷心裏的收藏價(jia) 值。”知名樂(le) 評人盧世偉(wei) 說,電子票和紙質票的對比,有點像在數字音樂(le) 時代,還有人喜歡買(mai) 磁帶和黑膠唱片,“有人覺得實體(ti) 的東(dong) 西更有儀(yi) 式感。”

  “儀(yi) 式感”需求可合理解決(jue)

  一邊是盛行的電子票,一邊是歌迷希望收藏的紙質票,看似衝(chong) 突,背後其實是技術升級換代過程中帶來的體(ti) 驗感的變化。

  “觀看演出不隻是純物質消費,也有精神愉悅感,對於(yu) 一些觀眾(zhong) 來說,票紙像一串鑰匙,打開的是一段記憶。”盧世偉(wei) 說,他很理解歌迷對儀(yi) 式感的需求,他建議主辦方或票務平台可以推出類似於(yu) 紙質票的周邊產(chan) 品,可以融合藝人創作和巡演概念,做成紀念卡、明信片等偏設計感的卡紙,不一定隻表現為(wei) 演出票的票麵。

  網絡上,也有部分歌迷建議演出主辦方,希望提供可打印的紙質紀念票,就像現在的紙質火車票一樣,有需求可以打印,或者演出之後提供寄送服務。觀眾(zhong) 陳女士說,“隻要價(jia) 格不太貴,我能接受,畢竟現在演唱會(hui) 現場,隻有熒光棒可以拿走留作紀念了。”

  觀眾(zhong) 希望保有“儀(yi) 式感”的需求,也被主辦方、相關(guan) 票務平台看到,部分熱門演唱會(hui) 主辦方會(hui) 與(yu) 票務平台推出官方電子紀念票,觀眾(zhong) 購買(mai) 後,長方形的紀念票會(hui) 出現在大麥APP的“票夾”中。今年,2023張傑未·LIVE“曜·北鬥”演唱會(hui) 在京舉(ju) 辦,大麥也曾聯合主辦方推出數字藏品門票,運用區塊鏈技術,再附上張傑的語音邀請,帶給粉絲(si) 獨一無二的稀缺性體(ti) 驗。(記者韓軒)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