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桂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樹萍:用心用情守護傳承桂劇

發布時間:2023-10-13 15:26: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山水有約,桂林有戲。要讓國內(nei) 外的遊客知道,桂林不隻有山、有水,還有戲。”“桂林有戲”的發起和掌舵人、廣西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中心主任張樹萍是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桂劇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她說,桂林不但是國際旅遊勝地,還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曆史底蘊。桂林的戲曲繁花朵朵,常開不敗。

  張樹萍從(cong) 童年時代開始接觸桂劇,少年時代就進了桂劇班。在40多年的從(cong) 藝生涯中,她伴隨著桂劇走過了波瀾起伏的曆程,並竭盡全力開拓創新,與(yu) 同仁一起將新時代的桂劇再次推向高潮。

  “聽著唱戲聲,看到演員穿著漂亮的戲服排戲時,我就很羨慕,心想將來我一定要學戲。”張樹萍說,13歲時,她參加廣西藝術學校的招生,遇到了自己的“伯樂(le) ”——桂劇表演藝術家“小金鳳”尹曦,開始正式步入梨園學藝。

  師從(cong) 尹曦,張樹萍不僅(jin) 學到了許多專(zhuan) 業(ye) 知識,更學會(hui) 了戲劇的真諦。啟蒙老師對桂劇的執著、對藝術的嚴(yan) 謹、對事業(ye) 的堅守,讓張樹萍至今難忘。

  1938年春,歐陽予倩先生與(yu) 馬君武先生創辦了桂劇學校,後又組織桂劇實驗劇團進行大膽改革。“尹曦的老師是歐陽予倩先生。尹曦老師常跟我們(men) 說,歐陽先生來到桂林,教導她們(men) 學戲、做人。過去,我們(men) 演戲是為(wei) 了謀生。歐陽老師來了之後告訴我們(men) ,演戲能夠救國。”張樹萍說。

  1989年,廣西舉(ju) 辦首屆青年演員大獎賽,當時的張樹萍剛生了小孩,要強的她逼著自己每天練三遍功,硬是在極短的時間內(nei) 恢複了身體(ti) 。在秦桂娟老師的幫助下,張樹萍以一部15分鍾的傳(chuan) 統戲《失子成瘋》斬獲大賽一等獎。

  獲獎後不久,她又迅速投入參加廣西首屆劇展的曆史劇《瑤妃傳(chuan) 奇》的排演中,讓《瑤妃傳(chuan) 奇》得以在短時間內(nei) 精彩呈現給觀眾(zhong) 。《瑤妃傳(chuan) 奇》獲得文華新劇目獎,張樹萍作為(wei) 該劇女主演也榮獲文華表演獎。之後,張樹萍一連演了《風采壯妹》《未了情》《漓江燕》3部大戲,陸續獲得中宣部“五個(ge) 一工程”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等榮譽。

  雖然多次獲獎,但是張樹萍心中卻有了隱隱擔憂。桂劇一度麵臨(lin) 觀眾(zhong) 流失、演員斷層、優(you) 秀作品減少等問題,張樹萍也曾彷徨、迷茫,甚至想過離開,但最終她還是舍不得走。“桂劇就像我身體(ti) 的一部分。”張樹萍說。

  2004年,張樹萍決(jue) 定暫別劇團去上海戲劇學院進修導演專(zhuan) 業(ye) 。當時正處於(yu) 事業(ye) 上升期的她做出這樣的決(jue) 定,讓很多人不解。其實張樹萍的想法很簡單,要為(wei) 桂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就不能把自己禁錮在一方小天地裏,必須不斷往前走。

  學成歸來後,張樹萍參與(yu) 導演了桂劇《大儒還鄉(xiang) 》。創排中,這部戲前後易稿24次,劇組全體(ti) 演職人員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對作品再三錘煉。最終,該劇先後榮獲“文華劇目獎”、廣西戲劇展演桂花金獎、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等獎項。此後,她又陸續參與(yu) 創作了《靈渠長歌》《何香凝》,編排了《一品油茶七品官》《龍隱居》等劇。她編排的每一部劇,都會(hui) 恪守一個(ge) 原則,那就是堅持本土化。

  2012年,在全國藝術院團全麵深化體(ti) 製改革的促動下,桂林市三個(ge) 專(zhuan) 業(ye) 藝術表演團體(ti) 合並為(wei) 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院(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中心),張樹萍任院長(主任)。“我走上管理崗位,更多的是一種社會(hui) 責任。傳(chuan) 統文化式微,身為(wei) 文藝工作者,文化傳(chuan) 承是我們(men) 的責任,也是我們(men) 的義(yi) 務。”張樹萍說。

  近年來,桂林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桂林文化的挖掘和推廣。作為(wei) 桂林市專(zhuan) 業(ye) 藝術團體(ti) 的領頭人,張樹萍清醒地認識到,深入挖掘桂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把桂林文化藝術推向世界大舞台乃當務之急。

  於(yu) 是,她帶領團隊一手抓精品藝術生產(chan) ,一手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重點打造了三個(ge) 專(zhuan) 業(ye) 場館——桂林有戲劇場、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體(ti) 驗館、廣西省立藝術館。依托三大專(zhuan) 業(ye) 場館創新推出了《桂林有戲》《桂林有禮》《桂林有緣》《桂林之夜》《我所思兮在桂林》等文旅品牌,推動藝術創作研究、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助推桂林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桂林世界級旅遊城市建設。

  從(cong) 演員到導演,再到如今的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每一個(ge) 身份都讓張樹萍感到責任重大。“做演員的時候,我想的是如何演好戲;做導演時,我想的是如何排出更多好的戲劇作品;如今,我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種社會(hui) 責任。能夠為(wei) 桂劇的傳(chuan) 承發展、為(wei) 我們(men) 地方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做些事情,我感到很榮幸!”張樹萍說。

  2023年恰逢中國戲劇梅花獎創立四十周年。今年1月,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中心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伍思亭受邀亮相央視《角兒(er) 來了》“梅花香自苦寒來”,表演桂劇《馬前潑水》片段。2021年5月19日,憑借桂劇《馬前潑水》,獲得第八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指導老師正是張樹萍。(本報駐廣西記者 賓 陽 通訊員 莫 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