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紛繁多姿 精彩故事走向海外
光明日報記者 李笑萌 嚴(yan) 聖禾
近日,在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與(yu) 廣東(dong) 省文聯共同主辦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創新論壇上,20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結合大灣區文藝創新發展實踐,以“中國藝術形象的世界展現”為(wei) 主題交流探討,獻策講好中國故事。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要在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體(ti) 現中國氣派、中國風範,這是中國藝術形象世界展現的辨識之度。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不久前,深圳出品的原創舞劇《詠春》在新加坡登場,叫好又叫座。“《詠春》海外演出的成功啟示我們(men) ,創作出體(ti) 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民審美情趣、傳(chuan) 播當代中國價(jia) 值觀念、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you) 秀作品是讓國外民眾(zhong) 在審美過程中感受中國魅力的必由之路。”深圳市文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梁宇認為(wei) 。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悅笛表示,杭州亞(ya) 運會(hui) 是將獨特的中國美學進行國際表達的一個(ge) 成功樣式。“吉祥物琮琮、蓮蓮、宸宸分別代表良渚古城遺址、西湖、京杭大運河,融合了杭州的曆史人文、自然生態和創新基因。三者聚合在一起,讓杭州亞(ya) 運會(hui) 成為(wei) 展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舞台。”劉悅笛說。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當代文藝創作提供了豐(feng) 富的素材。電影《封神》係列三部曲編劇冉平提到,中國古典文藝作品從(cong) 前往往是以章回小說、折子戲和評書(shu) 的形式存在、傳(chuan) 播的,讓它從(cong) 文字轉到視覺形象不僅(jin) 是技術的轉換,還麵臨(lin) 當代性、國際性的重新闡釋。冉平介紹:“我們(men) 要做的是背靠傳(chuan) 統,立足當下,麵對青年,放眼世界。《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yun) 》與(yu) 年輕觀眾(zhong) 達到了同頻共振,同時也向世界提供了一個(ge) 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現代價(jia) 值觀的藝術形象。”
以藝通心溝通世界
在會(hui) 場,“人類共同價(jia) 值”被頻頻提及。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在涵育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中弘揚中國精神是中國文藝大步向前走向世界舞台的基礎。
中國舞蹈家協會(hui) 主席馮(feng) 雙白表示,文學藝術在人類共同價(jia) 值建構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新時代的中國舞蹈藝術創作優(you) 秀作品迭出”。
對於(yu) 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編導佟睿睿來說,她創作的舞劇《朱鹮》走出國門,贏得眾(zhong) 多海外觀眾(zhong) 喜愛的經曆給她帶來了不少啟示:“作品把人與(yu) 朱鹮放在平等的維度來看待,體(ti) 現的是人與(yu) 自然的相互依存。這對全人類來說都是共通的。”
文藝是世界的語言,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廣州市文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李鵬程認為(wei) ,文藝作品要尋找不同文化的共通點,以獨特的審美價(jia) 值消除文化誤解、增加文化共鳴、促進文化共融。他以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er) 童電影的《點點星光》為(wei) 例,“電影多次亮相國際舞台,正是因為(wei) 緊扣人類創造奇跡、改變命運這一情感共通點,引發了世界各國人民共情”。
大灣區處在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前沿,在文化傳(chuan) 播交流中有著的獨特優(you) 勢。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顧問蔣述卓說:“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媒介革命等都已經進入到灣區文藝創作視野中來,這些都是吸引世界關(guan) 注的共通話題。”
創新表達方式
文藝要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創新表達方式是中國藝術形象世界展現的傳(chuan) 播之道。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張晶表示:“科技創新為(wei) 大灣區文藝融合帶來了春風,可積極探索‘科技+文藝’,推進大灣區的優(you) 質文化資源數字化、虛擬化、網絡化發展”。
近些年以網絡文學、網絡紀錄片為(wei) 代表的中國文藝作品受到海外青年的推崇。新疆喀什地區文聯黨(dang) 組副書(shu) 記、主席於(yu) 智軍(jun) 建議,應當對海外受眾(zhong) 進行細分,特別是突出青年受眾(zhong) ,這是中國文藝海外傳(chuan) 播的創新點、著力點、支撐點和突破點。
文藝評論是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中國文藝走向世界,也亟待國際化的文藝評論相伴而行。“作為(wei) 文藝作品和海外觀眾(zhong) 的橋梁,文藝評論幫助觀眾(zhong) 選擇和欣賞藝術作品,解決(jue) 看什麽(me) 和怎麽(me) 看的問題;幫助創作者了解海外觀眾(zhong) 的文化需求和審美趣味,解決(jue) 寫(xie) 什麽(me) 和怎麽(me) 寫(xie) 的問題。因此,要以國際視野的中國文藝評論引領文藝創作。”廣東(dong) 省文聯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郝勇說。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6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