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農業經理人上崗,成都鄉村有了新變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陳曉 記者 李雅娟)眼下,成都平原的秋糧收割已進入尾聲,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楊柳合作社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王伶俐也已經45天沒有休息了。事實上,作為(wei) 90後新農(nong) 人,這是農(nong) 忙時節裏的日常。
別看她年紀不大,卻深耕農(nong) 田8年,管理著6000多畝(mu) 土地。父親(qin) 作為(wei) 成都市首批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對王伶俐的影響很大。2015年大學畢業(ye) 後,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xiang) 發展。過去,種地是體(ti) 力活,一方麵收入不高,另一方麵全靠人工種植,很多人不願意幹,因此,農(nong) 村出現了耕地撂荒的情況。
從(cong) 2010年開始,崇州市探索創立了農(nong) 業(ye) 共營製。首先,農(nong) 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其次,借鑒現代企業(ye) 管理製度,公開招聘、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同時,政府提供科技、金融、品牌等農(nong) 業(ye) 綜合服務。通過這一運行機製,推動當地糧食生產(chan) 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
王伶俐人如其名,做起事來相當幹練利落。8年裏,她不斷探索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購買(mai) 各種農(nong) 機、籌建烘儲(chu) 中心、擴大土地流轉規模……通過農(nong) 機科技,種糧變得更加高效快捷,同時,王伶俐引進利用信息化手段,農(nong) 機耕作數據也可以“一手掌握”。
“插秧插的好不好,我們(men) 心裏都有數。哪裏插的不好,我們(men) 可以安排人工精準補插。”王伶俐手裏的“大田北鬥”軟件,連接著合作社的插秧機、收割機和拖拉機,農(nong) 機運行情況、作業(ye) 時長、作業(ye) 麵積、行走軌跡等數據手機上“一目了然”。
統計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她,很擅長算“田間經濟賬”。“我把我們(men) 合作社和農(nong) 戶每畝(mu) 土地的生產(chan) 成本做了一個(ge) 對比,合作社在農(nong) 機和農(nong) 資成本上分別可以節約100多塊錢。”王伶俐管理的合作社社員去年的總分紅是97萬(wan) 元,折合到每畝(mu) 土地是790多塊錢。“我相信,今年每畝(mu) 土地的分紅可以達到800多塊錢。”
離土不丟(diu) 田,除掉穩定的分紅外,農(nong) 戶還可以外出或進入合作社務工,增加收入。“年齡偏大的農(nong) 戶可以來做臨(lin) 時工,17塊錢/小時,農(nong) 忙時,一個(ge) 人每月可以掙5000多塊錢。而年輕的農(nong) 機手一天就可以賺到三、四百塊錢。”
當地農(nong) 民日漸鼓起來的腰包得益於(yu) 政府高標準農(nong) 田的建設。近年來,崇州市持續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大力建設天府糧倉(cang)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2021-2022年,崇州共計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約4萬(wan) 畝(mu) ;2023年將新建高標準農(nong) 田3.2萬(wan) 畝(mu) 、提升5萬(wan) 畝(mu) 。據天府糧倉(cang)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黨(dang) 工委管委會(hui) 副主任周維鬆介紹,截至2023年年底,當地高標準農(nong) 田麵積將達到25.77萬(wan) 畝(mu) ,在永久基本農(nong) 田中的占比可達到90.14%。
最讓農(nong) 民舒心的是,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個(ge) 人“零投入”,完全由政府出資。周維鬆以當地今年實施的8.2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為(wei) 例說明,其中新建3.2萬(wan) 畝(mu) 的高標準農(nong) 田由中央、省、市投資3250元/畝(mu) ,崇州本級政府僅(jin) 需配套750元/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的建設讓“小田”變成“大田”,方便合作社進行機械化作業(ye) ,實現了糧食增產(chan) 、社員增收。
這些年,王伶俐的成長大家有目共睹,目前她共管理4個(ge) 土地合作社、1個(ge) 烘儲(chu) 中心和1個(ge) 農(nong) 機合作社。讓她更加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青年也加入到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的隊伍中來。王伶俐介紹,今年,合作社來了9個(ge) 年輕人,都是80後、90後,最小的便是99年的王李銳。王李銳今年選擇回村全職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會(hui) 開各種農(nong) 機設備,又會(hui) 用無人機打藥的他,在村裏十分受歡迎。
讓年輕人留在農(nong) 村的重要因素是工資收入。近年來,成都市以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培育為(wei) 抓手,積極探索構建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ti) ”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育製度體(ti) 係。王伶俐表示,除了免費的培訓外,職業(ye) 經理人每個(ge) 月都有保底5000元的月薪,並會(hui) 根據分管的區域和類別在年底核算獎金,因此可以保證年輕人在農(nong) 村1年的時間能夠掙到8萬(wan) 元至10萬(wan) 元。此外,福利保障製度也已經到位。“隻要回來成為(wei) 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你就可以享受成都市的城鎮職工社保補貼10年。”
王伶俐坦言,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非常辛苦,但幾個(ge) 年輕人在共同勞作中找到了久違的幸福感。“農(nong) 忙結束後,我們(men) 還要一起出去團建。”她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的隊伍中。“農(nong) 業(ye) 的傳(chuan) 承離不開老一輩農(nong) 民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技術,也離不開年輕人能帶來的現代企業(ye) 管理經驗和模式,隻有兩(liang) 者實現深度融合,才能把我們(men) 的糧食種得更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