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共建“一帶一路”:從“大寫意”到“工筆畫”

發布時間:2023-10-17 16:57:00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3年10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這不僅(jin) 是紀念“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最隆重的活動,也是各方共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

  時光回溯到2013年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訪問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ya) ,創造性地提出共同建設“絲(si) 綢之路經濟帶”與(yu) “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即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了國際合作的嶄新篇章,開辟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更加廣闊的道路。

  10年來,得益於(yu) 共建“一帶一路”,印尼邁入“高鐵時代”,老撾人民的鐵路夢成為(wei) 現實,馬爾代夫有了跨海大橋,白俄羅斯有了自己的轎車製造業(ye) ,非洲有了電氣化鐵路和輕軌,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重煥生機,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白內(nei) 障患者重獲光明,塞內(nei) 加爾幹旱地區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用幹淨的飲用水……一個(ge) 個(ge) 幸福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場景,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不斷湧現。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cong) 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發展,從(cong) 理念轉化為(wei) 行動,從(cong) 願景轉變為(wei) 現實,從(cong) “大寫(xie) 意”到“工筆畫”,已成為(wei) 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平台。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越來越大,國際影響力、合作吸引力持續釋放。

  政策溝通不斷深化。截至2023年7月,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中國分別於(yu) 2017年、2019年成功舉(ju) 辦首屆和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今年將舉(ju) 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凝聚起攜手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最大合力。

  設施聯通不斷加強。“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以新亞(ya) 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wei) 引領,以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wei) 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為(wei) 依托的陸、海、天、網“四位一體(ti) ”互聯互通布局不斷完善。

  貿易暢通不斷提升。世界銀行發布的《“一帶一路”經濟學》報告認為(wei) ,“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麵實施將使參與(yu) 國間的貿易往來增加4.1%。到2030年,“一帶一路”倡議每年將為(wei) 全球產(chan) 生1.6萬(wan) 億(yi) 美元收益。

  資金融通不斷擴大。亞(ya) 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si) 路基金等相繼成立,已為(wei) 數百個(ge) 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

  民心相通不斷促進。一條條“幸福路”、一座座“連心橋”、一片片“發展帶”在共建國家不斷湧現,菌草、水井、雜交水稻等“小而美、見效快、惠民生”項目紮實推進,不斷增進共建國家民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yu) 中國,機會(hui) 和成果屬於(yu) 世界。中巴經濟走廊啟動10年來為(wei) 巴基斯坦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中老鐵路實現了老撾人民“變陸鎖國為(wei) 陸聯國”的夙願,雅萬(wan) 高鐵成為(wei) 東(dong) 南亞(ya) 國家首條實現350公裏時速的鐵路,蒙內(nei) 鐵路拉動了當地經濟增長超過2個(ge) 百分點,馬拉維600眼水井成為(wei) 潤澤當地15萬(wan) 民眾(zhong) 的“幸福井”,中歐班列“鋼鐵駝隊”助力中國與(yu) 歐洲雙向奔赴,“魯班工坊”幫助塔吉克斯坦等國家年輕人掌握了職業(ye) 技能,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領域合作蓬勃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jun) 事同盟,不針對誰也不排除誰;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guan) 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所謂的“中國俱樂(le) 部”;是中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百花園”,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是各方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興(xing) 趣的國家都可以加入進來,共同參與(yu) 、共同合作、共同受益。

  國際社會(hui) 高度評價(jia) “一帶一路”倡議,認為(wei) 這不是簡單的一條路或一條經濟帶,而是讓全人類共同進步的倡議,為(wei) 各國共同發展開辟了新道路。“一帶一路”倡議助推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促進跨大洲協力合作進入新時代。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