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根脈 偉大文明 兼收並蓄

發布時間:2023-10-18 09:13: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繼續關(guan) 注“根脈”係列節目。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日對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自古以來,中華大地就是眾(zhong) 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園,各族人民長期密切聯係、頻繁交往,逐漸形成了各民族宗教、文化、藝術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對待各種新生和外來事物,求同存異、兼容並包的這種特性,源源不斷地為(wei) 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的資源和動力。這種包容的智慧,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延續、創新,最終形成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

  前不久,在杭州第19屆亞(ya) 運會(hui) 開幕式上,很多觀眾(zhong) 都為(wei) 《國風雅韻》這個(ge) 篇章感到驚豔。伴著優(you) 美的旋律,舞蹈演員們(men) 翩翩起舞,中式風雅氤氳,江南美學飄逸,宋韻文化流淌,畫在景中走,人在畫中遊。其中最亮眼的要屬領舞演員一身“水天碧”的長裙,算得上是這場美學盛宴的點睛之筆。

  北京服裝學院新時代中國美研究院教授、杭州亞(ya) 運會(hui) 開幕式“國風雅韻”篇服裝設計師楚豔:“(我們(men) )給它命名叫“水天碧”,因為(wei) 整身有各種深深淺淺不同的青碧色係,這都是中國美學色彩。同時她身上的水紋、梅花的枝條,包括裙擺上還嵌入了立體(ti) 打印的亭台樓閣、山水鬆木的紋樣。靈感來自於(yu) 中國傳(chuan) 統山水繪畫當中的一些視覺元素,美學意象非常中國。”

  在這場視覺盛宴中,這條長裙以及其他舞蹈演員的服飾都展現了我國宋代的藝術風韻,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獨特的生活美學。不過,在這份“中國式的浪漫和風雅”中,也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元素。

  楚豔:“整個(ge) 創作過程中,我們(men) 在款式、色彩,包括紋樣的創新設計,借鑒了一些西式裁剪的結構工藝。國風雅韻的設計,非常充分地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既要堅守我們(men) 的文化精神、美學精神,同時又相互借鑒、相互融合,能夠達到最終美美與(yu) 共、和合共生的美學生態。”

  讓不同文明相互借鑒,實現美美與(yu) 共,這是中華文明曆來就有的寬闊胸襟和包容性,中國傳(chuan) 統服飾的發展也體(ti) 現了這一點。中國傳(chuan) 統服飾在不同曆史時期,其款式、顏色、圖案和材質都在不斷變化,而這正是根據時代需要,吸納了不同文化而產(chan) 生的。

  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蔣玉秋:“比如說在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吸收了北地胡人騎馬射獵的傳(chuan) 統,在服飾上變革為(wei) 緊瘦窄小的服裝。唐代的服飾,我想是吸納外國的元素和各民族的服飾元素,形成了大唐非常有特色的服飾文化,比如說流行的圓領袍或者男子戴的襆頭。中國服飾發展的曆史是一部一部的“更衣記”,每次服飾變革其實都是中原民族和外部民族的服飾文化交融,這些交融帶來了更新技術的變革和形製上的變化。”

  在北京服裝學院中國古代服飾實踐性研究室,蔣玉秋教授給我們(men) 展示了一件複原的西漢時期服飾。巧合的是,在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著一件20世紀早期的藏族傳(chuan) 統服飾,而它與(yu) 2000年前馬王堆漢墓裏的女子袍服在形製上竟然非常相似。

  正是這樣,不同民族、地域,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交融,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豐(feng) 富壯大,始終保持著蓬勃的生命力。

  在中華各類傳(chuan) 統服飾中,旗袍由於(yu) 極具東(dong) 方韻味,受到各國人們(men) 喜愛,不少國外王室成員、公眾(zhong) 人物都曾穿著旗袍出席公眾(zhong) 場合,表達了對中國旗袍的讚美。而這款典型的中國服飾,其實也是包容、吸納不同文化的產(chan) 物。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田輝:“旗袍的出現就是滿族和漢族女性服裝相互融合的產(chan) 物。另外,在旗袍發展演變的過程當中,它也融合了很多西方包括裁剪工藝,使得整個(ge) 旗袍的結構更加突出女性的曲線之美。另外,也有西方當時的新材料,比如講暗扣、拉鏈、透明紗等,很多西方的材料融合到了旗袍的製作和設計當中,深受大家喜愛。”

  近年來,隨著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腳步,新唐裝、新中裝等現代中式服裝越來越受到人們(men) 歡迎。在款式、麵料和工藝上,現代中式服裝融合了傳(chuan) 統和現代元素,同時又吸納了西方服飾的設計元素,這種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代審美、民族特色與(yu) 國際潮流結合的設計風格被稱為(wei) “國潮風”。它讓中國傳(chuan) 統服裝美學煥發出新的時尚活力。

  壬寅虎年央視春晚上,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身穿具有鮮明中國元素的服裝在太空迎接農(nong) 曆新年。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上運動健兒(er) 的國潮服飾成為(wei) 亮點。網絡平台上,傳(chuan) 統服飾文化頻道聚集的用戶數以千萬(wan) 計。時裝周舞台上、商店櫥窗裏的國潮設計層出不窮。吸納不同文化,在兼容並蓄中實現創新,這是“國潮風”大熱背後的密碼。

  北京服裝學院院長賈榮林:“傳(chuan) 統的服飾文化在回潮,熱度極高,一方麵體(ti) 現了文化自信,一方麵體(ti) 現了我們(men) 對傳(chuan) 統服飾文化的挖掘和創造,讓年輕人感受到了中華傳(chuan) 統美學、中華文化,包括中國服飾的美。”

  近年來,隨著我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中西方文明交流越來越深入,我國服飾的發展也更加快速和多元。尤其年輕人的著裝不斷吸納個(ge) 性化的國際元素,而中國傳(chuan) 統服飾的工藝、造型等美學元素,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際時裝舞台。

  今年6月28日晚,在山西雲(yun) 岡(gang) 石窟呈現了一場大型實景藝術秀,大型琵琶音樂(le) 作品《雲(yun) 岡(gang) 聖境》用優(you) 美的曲調演繹了雲(yun) 岡(gang) 石窟的千年風華。這部音樂(le) 作品特意融合了豐(feng) 富多元的音樂(le) 元素,而彈奏它的樂(le) 器——琵琶,更是見證了古今中外各民族音樂(le) 演奏形式的交融。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琵琶是南北朝的時候從(cong) 西域傳(chuan) 過來的,傳(chuan) 入中原之後,迅速在中原流傳(chuan) 。我們(men) 今天從(cong) 敦煌壁畫裏可以看到很多彈琵琶的飛天、彈琵琶的樂(le) 人,全唐詩裏邊那些偉(wei) 大的詩人歌頌琵琶的詩數不清有多少。”

  琵琶自西域傳(chuan) 到中原,與(yu) 開放包容的中華文化碰撞,千百年來不斷演變,逐步發展成為(wei) 最有中國特色的彈撥樂(le) 器,成為(wei) 胡樂(le) 中國化的典型代表。

  田青:“琵琶傳(chuan) 入中原之後,有著巨大的改變,首先我們(men) 在敦煌看到的琵琶的演奏,都是橫抱在懷中,右手拿撥子彈。”

  中央民族樂(le) 團團長、琵琶演奏家趙聰:“當我們(men) 的祖先把琴立起來的時候,它就有所變化,左手極大解放了,可以非常迅速地彈,最有意思的是廢棄了撥子,改用手指。”

  廢棄撥子改用手指,彈奏指法更為(wei) 豐(feng) 富,演奏姿勢由橫持變為(wei) 豎抱,左手得以解放,可以同時彈奏。來自西域的胡樂(le) 琵琶傳(chuan) 入中原後,演奏技法和表現力都得到極大提高。直到現在,當代藝術家們(men) 仍然在不斷改進琵琶彈奏技巧,琵琶藝術在飛速發展。

  《春江花月夜》《十麵埋伏》《霸王卸甲》這些耳熟能詳的琵琶曲目,既有標誌性的戰爭(zheng) 史詩武曲,又有抒情典雅的文曲,傳(chuan) 統音韻與(yu) 現代技法相融合,使琵琶演奏呈現全新的麵貌。

  趙聰:“我們(men) 有這種特性,可以跟其他的世界各民族的音樂(le) 融合在一塊玩。現在有很多外國人開始喜歡學習(xi) 我們(men) 的民樂(le) ,有學古琴的,有彈琵琶的,非常有意思。我們(men) 除了把好的文化融進來,接下來還要傳(chuan) 出去,把我們(men) 好的東(dong) 方文化和審美傳(chuan) 給他們(men) 。”

  如今,經典曲目還經常與(yu) 西方的貝斯、大提琴等樂(le) 器交融,以交響樂(le) 的形式在各國演出,讓中國古老的音樂(le) 藝術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芒。

  田青:“應該說琵琶這件外來的樂(le) 器到了中原之後,交流互鑒的結果是使這件樂(le) 器成為(wei) 中國彈撥樂(le) 器裏的最重要,也是技巧最高的樂(le) 器,也是中華文化貢獻給世界樂(le) 壇的一朵奇葩。”

  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衝(chong) 突,凝聚共識。而中華文明的這種博大氣象,正是得益於(yu)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今天,我們(men) 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xi) 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nei) 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