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積科技創新之力
主動作為(wei) 、大膽突破,把握機遇、創造機遇,讓發展優(you) 勢更大、發展動力更足
“最近參觀從(cong) 早上一直排到晚上,滿滿當當!”筆者來到位於(yu) 安徽合肥的科大訊飛公司,剛走進人工智能體(ti) 驗館,就聽到工作人員如此介紹。這樣的感慨,折射出人們(men) 了解人工智能的熱情,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展現了現代科技的魅力。
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必須搶抓機遇、塑造優(you) 勢。這是科大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的時間線:今年5月6日,首次發布;6月9日,推出開放式知識問答,多輪對話能力再升級,數字能力再升級;8月15日,突破代碼能力,多模態交互再升級。為(wei) 什麽(me) 訊飛星火能在短時間內(nei) 連續、快速迭代?參觀過程中,筆者嚐試尋找答案:這既得益於(yu) 國內(nei) 算力水平的不斷提升,也離不開科學的統籌管理。簡而言之,在自主創新的路上,“硬實力”疊加“巧方法”是製勝關(guan) 鍵。
於(yu) 企業(ye) 而言,產(chan) 品的快速更新迭代,依靠的是企業(ye) 自主創新能力,即“硬實力”。如今,在科技創新的競技賽道,隻有在特定領域實現“定點爆破”,才有可能在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科技創新需要一定的積澱。通過“巧方法”形成鼓勵、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集聚各方麵的創新資源,才能厚積薄發、掌握主動。
跳出企業(ye) ,看產(chan) 業(ye) 鏈,道理也是如此。巢湖之畔,合肥加速建設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國之重器”;科學島上,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多個(ge) 大型實驗平台著力開展科研攻堅,成果頻出;蔚來汽車的生產(chan) 車間,機械手臂運轉不停,一輛輛智能汽車整裝下線……從(cong) 科研院所到科創企業(ye) ,行走在江淮大地,筆者深感這裏四處迸發著創新創造的活力,正在為(wei) 發展能級之變、位勢之變蓄力。這背後依然還是這道“疊加題”。
為(wei) 什麽(me) 在合肥,為(wei) 什麽(me) 是安徽?當科技“星火”日益呈現“燎原”之勢,人們(men) 心頭難免有此疑問。仔細推究,安徽集聚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大訊飛等科技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實力雄厚,創新人才活躍,一張張“硬實力”底牌為(wei) 創新厚植了優(you) 勢。獨木不成林,把創新要素集聚隻是第一步,要讓它們(men) 產(chan) 生化學反應,釋放乘數效應,就需要政府使用“巧方法”:種子基金護航,扶早、扶小、扶優(you)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貸投批量聯動”,緩解中小科創企業(ye) 融資難;簡化注冊(ce) 、引才激勵等組合拳,讓企業(ye) 無後顧之憂。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一體(ti) 部署,“有形之手”有抓手、能放手、幫把手,強化製度保障,有助於(yu) 推動科技創新勢能加快轉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動能。
從(cong) 企業(ye) 看行業(ye) 、從(cong) 城市看省域,再從(cong) 省域看全國,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技術及其新興(xing) 業(ye) 態的快速成長,讓人們(men) 更加堅信,創新驅動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guan) 鍵。無論是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還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更好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都需要對標世界一流,加強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力度。放眼未來,融入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的安徽,有條件、有能力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匯聚了更多“創新組團”的長三角區域,也必能依靠創新實現內(nei) 涵型增長。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中投子布局,就是要主動作為(wei) 、大膽突破,把握機遇、創造機遇,讓發展優(you) 勢更大、發展動力更足。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一路向前,尤須自立自強、奮勇爭(zheng) 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把握主動、贏得未來。
(作者為(wei) 本報評論部編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