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丨希望的田野 和美的畫卷——我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 題:希望的田野 和美的畫卷——我國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新華社記者
金秋時節,廣袤鄉(xiang) 村湧動著勃勃生機。希望的田野,處處可見農(nong) 民辛勤勞作、迎來收獲的圖景。
強國必先強農(nong) ,農(nong) 強方能國強。今年以來,我國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日前,記者走訪多地鄉(xiang) 村,采訪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的“密碼”,感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氣象、農(nong) 民生活的新變化。
科技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在山西運城市,得益於(yu) 科技的推廣,鹽湖區解州鎮曲村的種糧大戶董會(hui) 龍今年種上了“聰明田”,實現了節本增產(chan) 。
“農(nong) 技人員幫我查苗情,把土壤墒情等數值輸入智能水肥一體(ti) 化係統,手機上一點,就會(hui) 自動進行澆水、施肥等操作。”董會(hui) 龍說,通過這套係統進行田間管理,結合智能農(nong) 機的高效標準化作業(ye) 等農(nong) 業(ye) 科技手段,今年種的300畝(mu) 玉米不僅(jin) 成本比小地塊耕種降低1/3,產(chan) 量預計也能增加15%以上。
科技是實現增產(chan) 增收、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因素。
在吉林省榆樹市泗河鎮泗河村,種糧大戶許福才精心耕種的稻田迎來了豐(feng) 收。“估計每畝(mu) 產(chan) 量超過1000斤,真是沒想到!”他感慨地說。
今年8月,泗河鎮多地農(nong) 田積水。積水退去後,榆樹市農(nong) 技部門組織專(zhuan) 家進村入戶,幫助許福才和村民們(men) 搶回收成。
當前,正值“三秋”生產(chan) 關(guan) 鍵時期。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近期派出4個(ge) 工作組赴黃淮海、長江流域、西南、西北等地區重點省份,指導適期播種努力種足種滿,繼續發揮下沉一線包省包片機製作用,推動各地落實落細具體(ti) 措施,確保“三秋”生產(chan) 順利開展。
多措並舉(ju) 建設和美鄉(xiang) 村
金秋時節,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文化禮堂內(nei) ,農(nong) 民樂(le) 團正在排練。進鄉(xiang) 村、入校園、走企業(ye) ,唱響豐(feng) 收的小調,農(nong) 民樂(le) 團已成為(wei) 當地一張“金名片”。
近年來,馬莊村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打造黨(dang) 建引領、德治為(wei) 先、自治為(wei) 基礎、法治為(wei) 保障“四位一體(ti) ”的社會(hui) 善治馬莊模式,逐漸形成“黨(dang) 風正、民風淳、人心齊、效益增”的良好局麵。
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是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期盼。專(zhuan) 家指出,隨著鄉(xiang) 村建設塑形與(yu) 鑄魂並重、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協調,鄉(xiang) 村以和為(wei) 美,和的理念不斷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在湖北省老河口市李樓鎮方營村,有這樣一家特殊“銀行”,誌願者的服務時間以積分的方式記錄在“存折”裏,積分既可以兌(dui) 換暖心物品,也可以換取愛心幫助。
一本本“小存折”存儲(chu) 善行義(yi) 舉(ju) ,激勵當地村民積極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通過這種方式,老河口市李樓鎮推出暑期托管、“四點半課堂”等服務;孟樓鎮成立了20多支黨(dang) 員群眾(zhong) 誌願服務隊;酂陽街道酂南社區為(wei) 獨居老人、空巢老人打造平價(jia) 親(qin) 民食堂……
新機製、新舉(ju) 措,讓農(nong) 民群眾(zhong) 有更多獲得感。新科技的應用,讓鄉(xiang) 村治理更高效。
自2022年起,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與(yu) 騰訊公司合作啟動實施“耕耘者”振興(xing) 計劃,麵向鄉(xiang) 村治理骨幹和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帶頭人開展免費培訓。
截至今年10月,超過百萬(wan) 人在“為(wei) 村耕耘者”小程序學習(xi) 積分製、清單製、村民說事等鄉(xiang) 村治理製度和舉(ju) 措。作為(wei) “耕耘者”振興(xing) 計劃一部分,“村級事務管理平台”數字治理小程序上線,支持村支書(shu) 等鄉(xiang) 村治理骨幹學員學以致用,目前已有超過4.45萬(wan) 個(ge) 行政村啟用。
用勤勞建設更美好的生活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新疆喀什地區伽師縣英買(mai) 裏鎮拉依力克村,在一行行新梅樹中間,賽買(mai) 提·依斯馬依力和妻子配合默契:一人挖土,一人施肥。賽買(mai) 提小心翼翼生怕碰到果樹根係,妻子總想多撒點肥料,可想起技術員的囑咐,還是按照“精準施肥”要求來完成。
賽買(mai) 提是遠近聞名的“林果示範戶”。“今年下樹的新梅一共賣了6萬(wan) 元,2019年新種的3畝(mu) 新梅,明年也要掛果了。”他高興(xing) 地說。
拉依力克村村委會(hui) 主任如孜·喀迪爾告訴記者,圍繞新梅產(chan) 業(ye) 發展,村裏已有20座保鮮庫、1座烘幹房;今年依托5000萬(wan) 項目資金,還將繼續提升果品的儲(chu) 藏、處理能力。
廣袤的田野,孕育著新的希望。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
在四川省宜賓市,長興(xing) 鎮水口村村民代福勇幾個(ge) 月前回到家鄉(xiang) ,在南溪區糧油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租種了600多畝(mu) 土地,種植西葫蘆和辣椒等。
“園區有社會(hui) 化服務企業(ye) ,有關(guan) 部門還提供免費的水肥管理、病害防治等技術支持。接下來就是和大家一起好好幹!”代福勇說。
希望的田野,和美的畫卷。各地各部門積極推進各項舉(ju) 措,匯聚各方力量,以釘釘子精神久久為(wei) 功,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建設步伐,努力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幸福。(記者鬱瓊源、於(yu) 文靜、許雄、薛欽峰、趙久龍、侯文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