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世界搞懂“一帶一路”,這些斜杠教授比帶貨主播還拚
他們(men) 是“一帶一路”的研究者,也是“一帶一路”故事的講述者。他們(men) 常年奔走在“一帶一路”前沿一線,深入田野調研共建國家的國情民情,與(yu) 外國政要學者商討如何共建“一帶一路”,在國際會(hui) 議上侃侃而談解疑釋惑,撰文反駁心懷叵測者對“一帶一路”的抹黑……
十年來,世界對“一帶一路”經曆了從(cong) 觀望到猜疑再到認可的轉變。“一帶一路”的成功故事,有他們(men) 的初心,有他們(men) 的夢想,更有他們(men) 的堅守。
01
“一帶一路”是新絲(si) 綢之路嗎?“一帶一路”和馬歇爾計劃一樣嗎?“中巴經濟走廊”提出的時間比“一帶一路”早,那二者是什麽(me) 關(guan) 係?魯班工坊是魯班負責嗎?“一帶一路”比蘇伊士運河還要好嗎?中國是不是想讓非洲國家借很多錢然後破產(chan)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yi) 桅在國外講“一帶一路”時,遭遇過各式各樣古怪刁鑽的提問。迄今為(wei) 止,他在近百個(ge) 國家講過“一帶一路”,聽眾(zhong) 有國王,有總統,也有政府官員和企業(ye) 家。
在國外講“一帶一路”,很多時候首先得說清楚這個(ge) 概念的含義(yi) 。“一帶一路”最初的英文翻譯是“One Belt and One Road”,令外國人困惑不已,為(wei) 啥隻有一條呢?後來譯法改成“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外國人還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帶”(絲(si) 綢之路經濟帶)指的是陸上,“路”(二十一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指的是海上,陸上不通,修橋修路可以理解,海上為(wei) 啥要修路呢?
王義(yi) 桅教授解釋說,路在中文語境中可以是一種形象的比喻,指的是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人常說,要致富、先修路,這裏的路不僅(jin) 是實體(ti) 的路,也可以理解為(wei) 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中國發展道路的成功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產(chan) 生了極大吸引力,是吸引他們(men) 參與(yu) 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原因。王義(yi) 桅教授說,許多國家以前認為(wei) 要實現現代化隻有向西方學習(xi) ,現在則想通過參與(yu) 共建“一帶一路”學習(xi) 中國的經驗做法,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這是觀念上的巨大轉變。
調研如何共建“一帶一路”,需要深入了解共建國家的需求,找到雙方可接受的合作方式。王義(yi) 桅教授說,非洲國家基礎設施普遍落後,中國在非洲國家推行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區域航空網和基礎設施工業(ye) 化的“三網一化”,幫助非洲國家造血,這就是非洲人民需要的。
向外國人講“一帶一路”,需要使用他們(men) 熟悉的話語。比如,對歐洲人講“一帶一路”時,王義(yi) 桅教授用了愛因斯坦的公式E=MC2。他說,歐洲(E)文明的第二次複興(xing) 機遇在於(yu) 建立與(yu) 中國(C)通過歐亞(ya) 大陸(C)的互聯互通(M)。
王義(yi) 桅教授最近去印尼坐了一次雅萬(wan) 高鐵。作為(wei) 多年為(wei) “一帶一路”鼓與(yu) 呼的學者,他的心情很激動。
他說,7年前第一次去印尼時,雅萬(wan) 高鐵項目八字還沒一撇,如今印尼人終於(yu) 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中國速度”。這不僅(jin) 是交通速度的提升,更是產(chan) 業(ye) 的發展,雅萬(wan) 高鐵給印尼帶來的後續紅利值得期待。
02
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教授最近給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德博拉·布勞蒂加姆、哈佛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梅格·裏思米爾發了一封郵件,對這兩(liang) 位美國學者在《大西洋月刊》發表的《中國的“債(zhai) 務陷阱”是虛構的》一文表示讚賞,也對布勞蒂加姆接受BBC采訪遭惡意剪輯後奮起反擊表示欽佩。
近些年來,梁海明教授撰寫(xie) 了多篇反擊西方媒體(ti) 抹黑中國“一帶一路”製造“債(zhai) 務陷阱”的文章。看到西方學術圈有“誌同道合”的學者站出來勇敢發聲,他一方麵感到很振奮,另一方麵也對他們(men) 的處境感到擔憂。
BBC通過惡意剪輯黑白顛倒,將布勞蒂加姆的觀點從(cong) 不認同”債(zhai) 務陷阱“變成認同“債(zhai) 務陷阱”,布勞蒂加姆氣憤之下不得不在其供職的研究所網站和推特上發文還自己“清白”。
從(cong) “一帶一路”的旁觀者到“一帶一路”的競爭(zheng) 者,西方國家利用輿論霸權,極力扼殺、扭曲對“一帶一路”的理性討論。梁海明教授說,不管西方媒體(ti) 怎麽(me) 抹黑,從(cong) 他與(yu) 外國學者及政商界人士的實際接觸交流來看,對“一帶一路”已經形成較為(wei) 積極的總體(ti) 評價(jia) ,但很多人因為(wei) 擔心被西方媒體(ti) 惡意攻擊而對公開發聲有所顧慮,因此對布勞蒂加姆這樣的學者尤其需要鼓勵。
梁海明教授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一些外國學者一開始是為(wei) 了批評而批評,後來逐漸開始認真研究“一帶一路”建設在推動基礎設施聯通、促進經貿合作、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麵的積極作用。很多學者通過理論模型和統計計量等方法,讓數據說話,有力駁斥錯誤認知。
研究“一帶一路”的學者,要做好學問,也要講好故事。疫情之前,梁海明教授每年要飛行4萬(wan) 多公裏。他曾在普林斯頓大學用經濟學常識向美國大學生解釋國家借錢搞基建是怎麽(me) 回事,在津巴布韋政府舉(ju) 辦的論壇上向總統和政府部長闡述“一帶一路”能給經濟發展帶來什麽(me) ,陪同中國企業(ye) 去東(dong) 南亞(ya) 國家投資考察……
為(wei) 了讓外國人感受到中國學者的真誠,梁海明在一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會(hui) 特意穿上當地人的服飾,比如在緬甸時穿緬甸男子習(xi) 慣穿的“紗籠”,令當地人又驚訝又感動。
梁海明認為(wei) ,國際上關(guan) 於(yu) “一帶一路”正麵理性的聲音越來越多,如果中方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強與(yu) 各國官員和專(zhuan) 家學者的溝通交流,提供更多更好的發聲平台,不僅(jin) 有助於(yu) 講好“一帶一路”故事,也有助於(yu) 推動“一帶一路”及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在全球範圍得到更廣泛傳(chuan) 播。
03
打開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官網“師資”一欄,一些前政要的名字赫然在列,如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奧托爾巴耶夫、波黑前總理拉古姆季亞(ya) ……
北師大“一帶一路”學院執行院長胡必亮教授說,這些名人有的是他在國際會(hui) 議上講“一帶一路”時認識的,有的是多年的朋友,但歸根到底他們(men) 都是被“一帶一路”所吸引才來華工作的。
2016年9月,胡必亮教授在西安舉(ju) 行的“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hui) 遇到了波蘭(lan) 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格澤高滋·科勒德克。胡必亮教授在研討會(hui) 上講述的“一帶一路”對中東(dong) 歐發展的積極影響,引發了科勒德克的共鳴。
在交談中,胡必亮教授了解到,科勒德克先生離開政府崗位後,在波蘭(lan) 一所大學創立了全球化研究所並擔任所長。科勒德克先生非常認同“一帶一路”促進新型全球化這樣的觀點,認為(wei) 他創建的全球化研究所與(yu) 北師大”一帶一路"研究院有契合之處。胡必亮教授提出,雙方可就中國與(yu) 中東(dong) 歐國家如何共建“一帶一路”開展科研及教學合作。
數月後,雙方簽署了合作協議。科勒德克先生受邀擔任北師大“一帶一路”研究院的特聘教授,開課講授《中東(dong) 歐經濟轉型》《“一帶一路”領導力》等等,同時也致力於(yu) 研究工作。他出版了《中國能否拯救世界?》《中國主義(yi) 與(yu) 中國的崛起》等5部中英文專(zhuan) 著,其中《中國能否拯救世界?》中文版獲第十四屆中華圖書(shu) 特殊貢獻獎。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奧托爾巴耶夫是胡必亮教授的老朋友。2015年秋天,北師大“一帶一路”研究院開始籌備時,作為(wei) 創始人之一的胡必亮教授需要招納一批真正懂“一帶一路”的人才,當然也包括來自共建國家的人才。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剛剛從(cong) 總理職位上卸任的奧托爾巴耶夫。
早在2009年,胡必亮教授在美國參加學術會(hui) 議時就結識了奧托爾巴耶夫。奧托爾巴耶夫當時擔任歐洲複興(xing) 開發銀行(EBRD)的副董事長。他坦言在國際金融機構工作主要是為(wei) 了賺錢供孩子在英國上學,但自己的誌向是為(wei) 祖國效力,因為(wei) 祖國還比較貧窮,需要改變。這番話給胡必亮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之後,奧托爾巴耶夫回到吉爾吉斯斯坦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再後來擔任副總理、第一副總理,最後到總理。
2015年12月,胡必亮教授詢問奧托爾巴耶夫,是否願意參與(yu) 北師大“一帶一路”研究院的工作,奧托爾巴耶夫立刻表現出濃厚興(xing) 趣,因為(wei) 他認定“一帶一路”能夠給他的祖國和整個(ge) 中亞(ya) 地區帶來繁榮,是值得為(wei) 之奮鬥的事業(ye) 。
隨後,奧托爾巴耶夫指導和參與(yu) 了北師大“一帶一路”研究院的籌備工作,該研究院於(yu) 2016年6月成立,2018年北師大又成立了“一帶一路”學院,奧托爾巴耶夫在研究院和學院擔任特聘教授近8年時間。他的日常工作是負責學院三個(ge) 國際班的教學,主講《歐亞(ya) 經濟聯盟的政治經濟學》《“一帶一路”領導力》等課程。除教學外,他還在中外媒體(ti) 上發表了100多篇關(guan) 於(yu) “一帶一路”的文章,出版了關(guan) 於(yu) “一帶一路”的英文專(zhuan) 著。
胡必亮教授說,“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他個(ge) 人的朋友圈也是如此。“一帶一路”的故事不僅(jin) 需要中國人講,也需要鼓勵更多的外國人去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