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物考古研學升溫 這些打開方式很“饞”人

發布時間:2023-10-20 15:31:00來源: 中新網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洗石頭;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赴一場商周晚宴;化身三星堆人,體(ti) 驗養(yang) 蠶繅絲(si) 、神樹祈福……當前,國內(nei) 文物考古研學逐步升溫,打開方式也愈發多樣,體(ti) 驗、探究、學習(xi) ,參與(yu) 者沉浸式走近文物考古,也推動了文化遺產(chan) 的活化利用。

  首屆文物考古研學大會(hui) 10月18日至19日在河南鄭州舉(ju) 行,在這場會(hui) 議中,多位文物考古研學專(zhuan) 家學者、相關(guan) 企業(ye) 代表,分享交流當前文物考古研學的新業(ye) 態,展望未來發展新方向。

  沉浸式體(ti) 驗,讓文物“活”起來

  近年來,隨著文博類電視節目熱播,考古工作走進公眾(zhong) 視野,各地在開發、設計文物考古研學課程時,考古職業(ye) 體(ti) 驗被廣泛應用。

  今年暑期,一批準大學生在鄭州商城遺址考古現場跟隨考古工作者學習(xi) 用毛刷、手鏟清理地層,探尋商王朝遺留的“秘密”。在這個(ge) 名為(wei) “跟著著名考古學家去‘尋商’”的公益研學營中,河南文物部門引入豪華導師陣容,通過商代服飾研究、甲骨文學習(xi) 等課題,引導準大學生們(men) 多維度、立體(ti) 化、沉浸式感知殷商文明,該研學營一經推出即引發關(guan) 注,被行業(ye) 視為(wei) 文物遊徑研學的內(nei) 容標杆。

  在雲(yun) 南,雲(yun)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發起的“南南考古學院”,精心設計“考古時光機”研學項目,招募12歲以上的初高中生走進考古工地體(ti) 驗真實考古工作,並延伸“考古+”板塊內(nei) 容,已成為(wei) 國內(nei) 研學體(ti) 驗課程的樣板。

  此外,文物修複師、文創設計師等職業(ye) 體(ti) 驗,植物捶染、鑽木取火、古法製玉等實操項目也被各地融入研學課程,既豐(feng) 富了研學參與(yu) 者的體(ti) 驗感,又讓文物“活”起來、研學“動”起來。

  “公益+市場”,激活文旅融合發展

  文旅融合發展是大趨勢,文物考古研學領域也積極探索“公益+市場”的運營模式,在保障研學平台基本運行的同時,賦能地方經濟發展。

  在四川,三星堆遺址所在的三星村將閑置樂(le) 園改造成“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設置田野考古、古蜀工匠課和古蜀村落生活三大課程主題,吸引大量中小學生、親(qin) 子家庭前來體(ti) 驗學習(xi) 。該基地負責人劉慶華介紹,文物考古研學熱不僅(jin) 為(wei) 三星村創造就業(ye) 崗位,也帶動餐飲、農(nong) 耕、青銅文化等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發展,預計2023年將實現營收400萬(wan) 元。

  在河南洛陽,東(dong) 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通過研學業(ye) 態,有效整合隋唐洛陽城遺址周邊的世界遺產(chan) 點、博物館、植物園等城市文化資源,形成以營地為(wei) 中心的“15分鍾研學圈”,參與(yu) 者可以身穿漢服與(yu) 隋唐洛陽城“對話”、可以在博物館裏參與(yu) 一場“劇本殺”……研學旅行傳(chuan) 播了河洛文化、實現文旅融合,也助力“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的文化品牌建設。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長辛瀘江表示,國內(nei) 研學旅行市場總體(ti) 規模已超千億(yi) 元,依托文物資源開展的文物考古研學成為(wei) 其中重要內(nei) 容。

  做好“教育+”,打造“行走的課堂”

  當前,學生是國內(nei) 研學旅行的主要參與(yu) 群體(ti) 。在鄭州市鄭東(dong) 新區實驗學校校長呂玉卿看來,文物考古研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

  “文物考古研學讓孩子了解文物考古的相關(guan) 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men) 去探尋中華文化的根脈,感受先人的卓絕智慧,為(wei)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感到自豪。”呂玉卿認為(wei) ,孩子們(men) 感受考古魅力的同時,也為(wei) 我國考古事業(ye) 後繼有人奠定基礎。

  “從(cong) 考古研究所到考古遺址公園,從(cong) 考古遺址類博物館到各類大中小型博物館,各地紛紛推出各具特色的研學產(chan) 品和服務。”辛瀘江強調,文物考古研學作為(wei) 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的新方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是做好“教育+”的文章,不斷推動文物活化利用,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時代內(nei) 涵,讓文物考古研學場所真正成為(wei) 行走者的課堂。(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