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古代史青年學者論壇暨中國史學會傳統文化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舉行
【信息與(yu) 動態】
作者:趙凡
近日,“首屆中國古代史青年學者論壇暨中國史學會(hui) 傳(chuan) 統文化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成立大會(hui) ”在濟南舉(ju) 行。來自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山東(dong) 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東(dong) 北師範大學、西北大學、軍(jun) 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zhuan) 家學者出席成立大會(hui) 。中國史學會(hui) 傳(chuan) 統文化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是由中國史學會(hui) 直接領導的全國性二級專(zhuan) 業(ye) 學會(hui) ,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代管。傳(chuan) 統文化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的成立,是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ju) 措,標誌著中國史學會(hui) 為(wei) 黨(dang) 和國家服務、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服務邁出新的步伐。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表示,中國史學會(hui) 傳(chuan) 統文化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將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緊扣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時代要求,加強學科建設,傳(chuan) 承弘揚優(you) 秀史學傳(chuan) 統,為(wei) 黨(dang) 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服務、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現實需要服務。傳(chuan) 統文化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將積極推進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打通曆史與(yu) 現實,打通古代和現代,深入研究、係統闡釋、科學回答中華文明向何處去、現代文明如何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適應、如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一係列具有重大學術價(jia) 值和重要現實意義(yi) 的問題。從(cong) 學理上把“根脈”和“魂脈”如何結合的問題理清楚、講透徹。同時,要注意到繼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需要加強不同文化體(ti) 係、文明體(ti) 係間的橫向比較研究,深入研究傳(chuan) 統文化現代化問題,為(wei) 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提供學理依據、學術支撐、中國方案。中國史學會(hui) 傳(chuan) 統文化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將更好發揮學術平台引領作用,通過多學科協同攻關(guan) 的方式,深入開展傳(chuan) 統文化形成、發展、變遷的內(nei) 在機製與(yu) 演進路徑的研究和闡釋,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理論支撐。
成立大會(hui) 後,舉(ju) 行了首屆中國古代史青年學者論壇。本次論壇由中國史學會(hui) 和山東(dong) 大學聯合主辦,山東(dong) 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和曆史研究雜誌社、中國史研究雜誌社承辦。
與(yu) 會(hui) 青年學者結合各自研究中的新材料、新問題、新觀點等,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呈現以下特點:新材料新研究。這一特點在傳(chuan) 世文獻相對不足的先秦秦漢和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分會(hui) 場尤為(wei) 突出。兩(liang) 個(ge) 分組共有60篇文章,其中45篇都大量使用了出土文獻,對甲骨文、青銅器、先秦秦漢簡牘以及晉唐墓誌和敦煌吐魯番、西夏文書(shu) 的使用最為(wei) 集中。其他以傳(chuan) 世文獻為(wei) 主的文章也對出土文獻多有體(ti) 現。宋元明清組也有多篇文章使用了新發現文書(shu) ,如對公文紙印本《魏書(shu) 》卷背小黃冊(ce) 的研究、對清水江文書(shu) 中“雍正十年由義(yi) 裏抱塘寨糧呈冊(ce) ”的分析等,彰顯出新資料在宋元明清史研究中的活力。舊問題新闡釋。多篇論文對既有問題進行了重新討論,提出了新的觀點。如對甲骨文所謂“燮”及相關(guan) 諸字進行新的討論,對唐德宗興(xing) 元元年武亭川之戰的史源進行新的剖析,對明末座主門生關(guan) 係與(yu) 致朋黨(dang) 之禍的關(guan) 係進行新的研究等。大視野微觀察。多位學者從(cong) 不同角度對諸如秦統一進程、國家祭祀、秦漢政治權威、隋唐政權與(yu) 周邊部族的聯動、唐後期藩鎮割據、明清財政體(ti) 係的調整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也有對唐代宮人、遷轉為(wei) 京兆府戶曹參軍(jun) 的白居易的人生際遇等個(ge) 案式解讀。
總體(ti) 來看,與(yu) 會(hui) 青年學者重視出土文獻與(yu) 傳(chuan) 世典籍互相印證,既有對史實的考辨,又有對史學理論的思考,呈現了當代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新麵貌與(yu) 特點。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3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