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亞殘運會開幕前暖場的浙江九條龍,都有什麽絕技

發布時間:2023-10-23 15:10:00來源: 光明網

  杭州第四屆亞(ya) 殘運會(hui) 開幕式前的暖場表演上,九條浙江龍來了,從(cong) 四麵八方騰飛而來。

  有的龍眼熟,有的龍眼生,有的雖從(cong) 未照過麵,卻是一眼就琢磨到了它的來曆。

  蕭山河上板龍、臨(lin) 安水龍、開化香火草龍、遂昌車龍、浦江滾地龍、德清桑葉龍、磐安女子金龍、安吉竹葉龍、奉化布龍。你認得全它們(men) 嗎?來,認識一下。

  這九條龍,匯集好了好幾個(ge) 非遺項目,其中不乏國家級的,譬如開化香火草龍。

  香火草龍發源於(yu) 開化蘇莊鎮,至今1100年曆史。每年中秋,當地百姓就會(hui) 舞起香火草龍走村串戶,祈盼豐(feng) 收吉祥。

  這條龍用稻草紮成龍身,並插上密密匝匝的香火,舞龍時點燃香火,火星滿布下,草龍變成火龍,在夜幕裏煙霧繚繞,香氣飄逸,騰雲(yun) 駕霧,狂奔飛舞。

  不過,當晚舞進“大蓮花”的香火草龍是一條安全的防火龍,龍身用的是防火的仿真稻草,身上插著的是帶LED燈頭的仿真香,“少了些香火營造的煙霧氛圍,但是舞得可比以前更帶勁了。”帶隊人說。

  舞龍隊的13個(ge) 成員,平均年齡27歲,全部來自當地縣綜合行政執法局。隊員們(men) 今年6月就開練了,每周三次,請的老師是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為(wei) 這次表演設計了很多高難度動作。

  舞龍頭是最“增肌”的,“僅(jin) 龍頭就有30斤以上,相當於(yu) 舉(ju) 著30瓶礦泉水,在空中上下舞動,彩排一次比去健身房鍛練還明顯。”帶隊人說,龍頭安排了兩(liang) 個(ge) 隊員,有一個(ge) 就在開幕前的彩排中扭傷(shang) 了,其它隊員身上也都是貼滿了膏藥。

  “老師傅都說,我們(men) 舞的這條龍更有力量感,更有爆發力。”年輕的舞龍隊員說,“在亞(ya) 殘運開幕表演上,一定要舞出我們(men) 開化香火草龍威風凜凜的磅礴氣勢。”

  場上數條龍翻騰盤旋,不過有條龍淡定而搶眼。也許你已經認出來了,這就是來自國家級非遺項目蕭山“河上龍燈勝會(hui) ”的板龍。

  蕭山板龍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紹興(xing) 年間。板龍除龍頭、龍尾外,龍身由100多板凳連接而成,一截截拱起的龍段紮在板凳上。在百餘(yu) 位表演者的協作下,可以盤舞出令人眼花繚亂(luan) 的各種陣型。

  在“大蓮花”裏,百餘(yu) 位板龍表演者不急不徐地配合完成了一個(ge) 個(ge) 板龍的pose。其它龍隊的一位表演者說:“那條板凳龍很厲害啊,表演的很多是上了年紀的人,一個(ge) 個(ge) 都像是見過大世麵的。”

  場上有兩(liang) 條龍,縱使在屏上一閃而過,相信很多人也會(hui) 猜得到它的出身來曆——一條是來自竹鄉(xiang) 安吉的竹葉龍,一條是來自德清的桑葉龍。

  安吉竹葉龍的製作選材是安吉竹子的竿、皮、葉、鞭、筍等,由盤、滾、遊、翻、跳、戲等基本動作組成。表演時可分可合,舞者動作矯健,舞姿變化多端。

  這次表演竹葉龍的是安吉同行殘疾人藝術團,在隊員們(men) 的舞動下,舞龍變成龍舞,隻見龍頭高昂、俯衝(chong) ,龍身翻滾、絞纏、穿插、竄躍、勁擺,形變龍不停,龍飛人亦舞。如果不是一旁的手語老師,誰也不會(hui) 想到這是一群殘疾人的竹葉龍表演。

  桑葉龍來自德清乾元鎮,由非遺傳(chuan) 承人童寶鬆根據江南蠶桑習(xi) 俗設計製作而成,通體(ti) 青翠碧綠、栩栩靈動,是當地每年“乾龍燈會(hui) ”上的主角。

  這次來“大蓮花”表演,當地還給隊員們(men) 訂製了新的演出服,肩上是桑葉的裝飾,背後盤著蠶寶寶。隊員們(men) 大多來自當地金鵝山村,這個(ge) 村自古以種桑、養(yang) 蠶為(wei) 業(ye) ,舞龍習(xi) 俗自南宋起就十分盛行。如今農(nong) 業(ye) 勞作不再是金鵝山村村民的主要營生,當村裏的舞龍俗傳(chuan) 承至今,家家戶戶都會(hui) 舞龍。隊員中,就有一對父子檔,父親(qin) 62歲,兒(er) 子28歲,兩(liang) 人撐起了龍尾的最後一截,表演起來特別有默契。

  接下來,補課一下這九條龍的家學淵源吧。

  【九龍小檔案】

  奉化布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其起源可追溯至南宋,初為(wei) 穀龍、稻草龍,後逐漸演變為(wei) 布龍。在800餘(yu) 年的演變發展中,奉化布龍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僅(jin) 傳(chuan) 統套路就有40餘(yu) 個(ge) ,其中有的套路已被用作國家體(ti) 育舞龍比賽的規定動作,並且被大江南北的眾(zhong) 多龍舞所采用。

  臨(lin) 安水龍起源於(yu) 五代十國的吳越國,流傳(chuan) 於(yu) 臨(lin) 安市板橋鎮秋口村一帶。古時苕溪兩(liang) 岸百姓為(wei) 感謝錢王興(xing) 修水利,重視農(nong) 桑,保境安民的恩德,以錢王綽號“海龍王”而製作水龍,在農(nong) 閑和節慶時舞龍歡歌,延續至今。水龍體(ti) 型較大,有一條幾乎等長的藍綢附於(yu) 龍體(ti) 內(nei) ,當金龍入水後龍頭突然昂天長嘯,龍身翻滾中,藍綢被帶著一起翻滾,就像一條騰躍於(yu) 碧浪中的金龍。

  遂昌車龍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萬(wan) 曆年間,有句話叫“俯地為(wei) 車,翻身為(wei) 龍”,放在地上它就成為(wei) 車可以推,勾在一塊就成為(wei) 龍。

  2006年,表演者對車龍進行了改造,每段龍身的兩(liang) 側(ce) 被設計成車輪形式,內(nei) 部設置多處彈簧、鏈條等機關(guan) ,每節龍身的重量有20來斤,龍頭的重量更是超過了30斤。在舞台上可以穿梭推車表演,龍身相互勾連後又能變成長龍,在翻騰間吐煙噴火。

  板龍舞是蕭上河上龍燈勝會(hui) 最出名的一項。河上龍燈勝會(hui) 每年元宵前後上演,持續約10天。儀(yi) 式程序主要包括開光大典、出燈、鬧元宵、化燈四個(ge) 過程。舞龍場麵以元宵夜最為(wei) 盛大,參與(yu) 舞龍的最多達300多人。正月十七是化燈日,最為(wei) 壯觀,龍燈要被架到河灘上,燒成灰燼。那時,飛龍上天,會(hui) 庇佑村落和村民。

  浦江滾地龍據傳(chuan) 始於(yu) 清乾隆年間,是當地迎接元宵佳節的重要龍燈形式之一。浦江滾地龍以形製獨特、色彩鮮豔、舞姿優(you) 美、儀(yi) 仗壯觀、配樂(le) 激昂而獨步江南。表演者通過扭腰、甩手與(yu) 轉腳,圍繞一個(ge) “滾”字,對龍的個(ge) 性特征、生活情態進行生動描繪。其中,當地寺前村的滾地龍聞名遐邇,曾獲最高中國民間藝術表演最高獎“山花獎”。

  省級非遺項目安吉竹葉龍距今200多年,由九盞竹筍燈、一盞龍頭燈、一盞龍尾燈組合成,表演時有分有合,時而翠竹搖擺,時而竹龍翻滾,有竹海騰龍之氣勢。傳(chuan) 統竹葉龍出場的時候,並沒有龍,而是一根根的竹筍,半場表演後一根根筍“變身”成龍身,連起來就是一條完整的龍,有“進門筍燈,出門龍燈”的特色。

  磐安舞龍文化曆史悠久,發源於(yu) 2000多年前。舞龍這種傳(chuan) 統的中華民俗活動如今已和全國各地民俗文化融合,形成了數以百種的舞龍文化分支,遍布全球。而追本溯源,人們(men) 發現它們(men) 的文化內(nei) 涵均來自中華舞龍文化發源地——浙江金華磐安。民俗專(zhuan) 家通過資料查找、實地探訪,在磐安縣玉山鎮佳村找到了傳(chuan) 說中的龍頭、龍身、龍尾,村內(nei) 多處地名均以“龍”相關(guan) ,村落與(yu) 其曆史人文交相輝映,散發出濃鬱的龍文化氣息,每逢正月十五舞龍的習(xi) 俗也一直流傳(chuan) 至今。

  香火草龍是開化縣當地鄉(xiang) 鎮中秋節期間的一種民間習(xi) 俗,是民間敬龍、崇拜龍的民俗活動,尤以蘇莊鎮富戶村的香火草龍最為(wei) 精彩。草龍用稻草紮成龍身,並插上香火,舞龍時點燃全部香,草龍變成火龍,在煙霧中狂奔飛舞,蔚為(wei) 壯觀。香火草龍還伴有“儀(yi) 仗隊”,民間稱“鑾駕”。草龍製作用稻草、篾條、芋稈、龍香、小木棍等材料。

  桑葉龍的前身是“童家墩銀龍”。在德清乾元鎮金鵝山村童家墩,無論男女老少,家家戶戶都會(hui) 舞龍技藝。桑葉龍形象直觀生動,青翠碧綠,由888片桑葉組成,長36米,把蠶、桑、龍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散發出江南蠶桑文化的濃鬱氣息。

  記者 李蔚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