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劉波:礦業轉型呼喚青年譜寫能源報國新篇章
我國首顆礦業(ye) 專(zhuan) 用衛星“礦大南湖號”SAR遙感衛星搭乘長征二號丁火箭,於(yu) 7月23日10時50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這標誌著“智慧礦山星鏈計劃”正式啟動,將為(wei) 中國乃至世界礦業(ye) 發展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與(yu) 多元專(zhuan) 屬服務,也成為(wei) 智慧礦山領域劃時代的突破性成果。
“潘安五月雨蛙鳴,璀璨榴花千裏沁。”位於(yu) 江蘇徐州的潘安湖是國家旅遊生態示範區。可十幾年前這裏還是徐州市最大的采煤塌陷區域,被形容為(wei)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從(cong) 礦業(ye) 專(zhuan) 業(ye) 衛星到潘安湖生態修複,這些都是中國礦業(ye) 大學師生們(men) 的“作品”。傳(chuan) 統的“灰頭黑臉”的煤礦行業(ye) “披綠重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礦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劉波說:“就像宇航員穿上宇航服在天地間‘行走’一樣,未來的礦業(ye) 人也可以在智慧礦山的模式下很酷、很神氣地工作。在生態修複的新的課題下,年輕人大有可為(wei) 。”
“把吃苦精神注入文化基因,是為(wei) 了苦難來臨(lin) 時年輕人能頂上去”
中青報·中青網:與(yu) 國家發展同向共進,一代代礦業(ye) 人是如何書(shu) 寫(xie) 能源報國故事的?
劉波:中國礦業(ye) 大學肇始於(yu) 1909年創辦的焦作路礦學堂,也是當年的有識之士立誌工礦報國的起點。在學校14次搬遷、12次易名的坎坷曆程中,依舊沒有停止辦學,也折射出一代代礦業(ye) 人深厚的工礦報國的愛國情懷。
新中國成立以後,工業(ye) 化成為(wei) 我國實現四個(ge) 現代化最重要的基礎,開發礦業(ye) 成為(wei) 當時的時代需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學校來到江蘇徐州,煤炭能源不僅(jin) 成為(wei) 徐州及周邊城市經濟發展的兜底保障,也成了促進劑。
徐州煤炭資源枯竭後,和很多采煤塌陷區一樣,生態修複成為(wei) 突出問題。怎麽(me) 恢複地球母親(qin) 的美麗(li) 和生態友好,成為(wei) 礦業(ye) 人新的課題。以潘安湖為(wei) 代表的采煤塌陷區的生態修複就凝聚了新一代礦業(ye) 人的心血。
可以說,采煤時,礦業(ye) 人是將論文寫(xie) 在了地球深處;到了生態修複期,我們(men) 又把論文寫(xie) 在了祖國大地上,為(wei) 美麗(li) 中國的建設作貢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一代的使命,需要更多年輕礦業(ye) 人向新時代的新目標奮進。
中青報·中青網:為(wei) 什麽(me) 當下還要強調老一輩礦業(ye) 人的吃苦精神?
劉波:礦業(ye) 是一個(ge) 很艱苦的行業(ye) ,吃苦和奮鬥是行業(ye) 底色。礦業(ye) 人有一個(ge) “三永遠”精神:“永遠不服輸、永遠不向困難低頭、永遠爭(zheng) 第一”。這種奮勇向前的精神是曆代礦業(ye) 人積累凝聚的一種很崇高的精神。
在吃苦的過程中,怎樣能不被困難壓倒,怎樣在地球深處1000米的采煤環境中,頂住地下的熱,克服自然條件的惡劣,把煤炭科技做好,提升科技含量,同時還要培養(yang) 出人才,對於(yu) 現在的年輕人很有啟發意義(yi) 。
當然,來到新時代,或許今後的物質條件更好了,采礦的條件也更好了,或許未來有一天要與(yu) 化石能源告別,但是如果這種吃苦的精神注入年輕人的文化基因中,那麽(me) 在苦難來臨(lin) 的時候,年輕人就能頂上去,這就是吃苦精神的力量。
“要把學生帶到行業(ye) 發展的最前沿”
中青報·中青網:工科學習(xi) 與(yu) 科研需要大量試驗,如何讓學生觸摸到行業(ye) 真正的發展與(yu) 變化?
劉波:新時代以來,學校湧現出一大批“井下教授”,他們(men) 把科研做到了最前線、最前沿,到井下去實踐,跟煤礦工人一起找到問題,這成為(wei) 學校傳(chuan) 承的榜樣力量。
“井下教授”的作用,是通過他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學識解決(jue) 實際問題,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他們(men) 的精神也得以傳(chuan) 承。一代代礦大人要一直按照這樣的思路,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在產(chan) 業(ye) 科技的第一線解決(jue) 問題,實際上,這對現在的年輕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此之外,學校打造了行走的大思政課,把學生帶到行業(ye) 發展的最前沿,讓他們(men) 感受時代變遷。比如,今年暑期就有一批學生,戴著礦工帽來到現代礦井,在這裏他們(men) 切身感受到了行業(ye) 的變化。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化、人工智能與(yu) 礦業(ye) 逐步結合,礦井也可以變得很現代、很洋氣。
科技賦能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大趨勢,也是下一步行業(ye) 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必須依托更多高層次人才,跟上資深教授的步伐,真正為(wei) 行業(ye) 發展作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傳(chuan) 統礦業(ye) 正在轉型升級,學校要如何培養(yang) 時代所需人才?
劉波:一談采礦工程,不少公眾(zhong) 和一些學生家長就很反對學生去學。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當人工智能與(yu) 大數據和礦業(ye) 結合後,這一行業(ye) 的轉型需求就更加迫切了。
學校也要積極謀劃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的轉型升級,在新工科背景下,要以產(chan) 業(ye) 創新為(wei) 指導,調整專(zhuan) 業(ye) 學科。比如學校的智能采礦班,開設幾屆以來都很受歡迎。當然,新教材的編寫(xie) ,課程體(ti) 係的重構,上課方式的轉變,學生的實習(xi) 等,都是革命性的改變。
在新形勢下,綠色礦山、智能礦山已經成為(wei) 行業(ye) 所需,高校要為(wei) 未來產(chan) 業(ye) 準備人才培養(yang) 。當然人才培養(yang) 是麵向未來的,它的成效也需要未來檢驗。
礦業(ye) 是一個(ge) 非常好的、有廣闊前景的行業(ye) 。特別歡迎越來越多的有誌於(yu) 能源行業(ye) 發展的學生,積極投身到行業(ye) 的變革中。年輕一代的聰明稟賦和學識,或許能夠很快在智能礦山場景中得到應用,不僅(jin) 解決(jue) 了行業(ye) 轉型升級、數據化的問題,也成就了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jia) 值。
“今後的采礦員也可以和宇航員一樣很神氣”
中青報·中青網:“雙碳”時代,學校科研還有哪些挑戰?
劉波:行業(ye) 最大的挑戰是未來既要發揮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還要實現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綠色開采。對學校而言,同樣對應了兩(liang) 方麵的科研使命,一是綠色開采智能礦山,另一個(ge) 是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圍繞行業(ye) 升級轉型和“雙碳”時代的到來,學校的學科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大有可為(wei) 。
值得一提的是,今後我國還有很多礦山等待生態修複,實現這些礦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礦業(ye) 大學已經有了一整套的解決(jue) 方案。但是,如何實現煤炭清潔、低碳利用,依舊是亟待解決(jue) 的“卡脖子”問題,很多科研院所包括中國礦業(ye) 大學都在做這方麵研究。
可以預見的是,今後礦業(ye) 將改變過去灰頭黑臉的傳(chuan) 統印象,成為(wei) 一個(ge) “高大上”的行業(ye) ,采礦員也可以像宇航員一樣很神氣地工作。但是要達到這一天,還需要一代代年輕人接續奮鬥。
中青報·中青網:國內(nei) 首顆礦用遙感衛星發射成功,它將帶來行業(ye) 的哪些變化?
劉波:“礦大南湖號”的發射在全球引起了很大震撼,也有人問,做深地工作的中國礦業(ye) 大學怎麽(me) 會(hui) 去發射衛星?
其實,包括礦山生態修複、礦山資源的全天候監控監察等,都需要新技術,學校的學科專(zhuan) 業(ye) 在拓展,很早就布局了遙感衛星空天地一體(ti) 化。所以學校聯合了徐工集團和北京四象愛數科技有限公司,一起打造了首顆礦業(ye) 專(zhuan) 用衛星。
在未來的工作中,衛星不僅(jin) 可以對礦山滑坡等危險進行信號警告,有了它的全天候監控,工作人員進行數據分析後就可以為(wei) 後麵的工作做出決(jue) 策。這也特別符合當下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要求,是礦業(ye) 轉型升級甚至創新發展的重要方麵。
通過衛星,今後還能夠打造一個(ge) “空天地立體(ti) 化”的感知網,不僅(jin) 可以把全國的煤炭、金屬、建材等能源資源都匯聚到一張圖上,還可以指導未來的城市建設、資源開發、能源安全等。
今後到中國礦業(ye) 大學,不僅(jin) 可以“入地”還可以“上天”,這是一個(ge) 係統的工作。這也體(ti) 現出跨專(zhuan) 業(ye) 、跨行業(ye) 的需求,行業(ye) 的係統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應用場景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在數字化時代、智慧礦山時代,加入大國礦業(ye) 、能源報國的行列中,在奮鬥的征程中成就自己多彩的青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