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安徽大學有群作物“守望者”

發布時間:2023-10-24 15:2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從(cong) 上午8點開始,90後女孩張寒蘇就帶領著團隊奔忙在田間地頭,開展病蟲害監測調查,為(wei) 新一輪實驗做準備。

  2018年,正在安徽大學攻讀碩士的張寒蘇加入該校農(nong) 業(ye) 生態大數據分析與(yu) 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組建作物“守望者”團隊,開啟創業(ye) 之旅。5年來,一群懷揣農(nong) 業(ye) 夢想的本碩博多學科學生加入團隊。從(cong) 構建“早期預測、動態監測和定製服務”病蟲害防治新模式,到研發真菌孢子氣傳(chuan) 病害監測預警係統,再到成功在省內(nei) 多縣展開應用,團隊既實現了節本增效,又實現了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

  日前,該團隊成功斬獲第九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紅旅賽道創意組安徽省金獎,順利進入全國總決(jue) 賽。

  跳出“農(nong) ”門又投身“農(nong) ”門

  與(yu) 農(nong) 業(ye) 結緣,始於(yu) 張寒蘇高中時期。

  “作為(wei) 一個(ge) 地地道道的農(nong) 村姑娘,我從(cong) 小就知道,病蟲害給作物種植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張寒蘇回憶,父母常年務農(nong) ,家裏的莊稼一直飽受病蟲害侵擾。就是在那個(ge) 時候,她內(nei) 心有了今後投身農(nong) 業(ye) 領域的想法。

  如願考取安徽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碩博連讀研究生,還沒畢業(ye) ,她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一場“冒險”——創業(ye) 。“我的夢想是成為(wei) 一名新農(nong) 人。”

  跳出“農(nong) ”門又投身“農(nong) ”門,周圍很多人不解,但這個(ge) 年輕人有自己的規劃:瞄準智慧農(nong) 業(ye) 賽道,運用所學為(wei) 高效防控病蟲害、保障糧食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

  農(nong) 作物病蟲害是影響農(nong) 作物穩產(chan) 增產(chan) 的重要因素,科學有效防控是保單產(chan) 、穩總產(chan) 的關(guan) 鍵舉(ju) 措。張寒蘇常年泡在地裏,在全國多省份逐年進行調查,全麵摸清小麥赤黴病、條鏽病、白粉病、水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曆年極易爆發的作物重大病蟲害,並進行數據采集。

  這一過程中,張寒蘇慢慢發現,很多村民隻會(hui) 憑借經驗購買(mai) 化肥、農(nong) 藥,做不到因土施肥、科學選藥,特別是在莊稼遭遇病蟲害、牲畜感染流行性病毒時,村民仍采取祖輩口口相傳(chuan) 的方法進行醫治,最終導致莊稼減產(chan) 。

  “作物病蟲害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jue) ,根本原因一在於(yu) 病蟲害發現不及時,二在於(yu) 病蟲害防治不精準,可以嚐試開展作物病蟲害的早期識別和動態監測服務,大幅降低病蟲害危害。”張寒蘇當時的想法很快被安徽大學農(nong) 業(ye) 生態大數據分析與(yu) 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的黃林生、趙晉陵、翁士狀等老師關(guan) 注。老師們(men) 不僅(jin) 為(wei) 她提供創業(ye) 孵化基地,還為(wei) 她出謀劃策,也邀請無人機專(zhuan) 家來麵對麵“授課”,這讓她的視角開闊起來。

  有了學校、研究中心做後盾,張寒蘇有了更堅定的信念,事業(ye) 一天天壯大起來。她的想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弟學妹加入。

  創新創意來源於(yu) 田間地頭

  每月的田間數據采集中,團隊發現對病蟲害的監測遠比他們(men) 想象的要難。“病蟲害種類繁多甚至有些個(ge) 體(ti) 相似,樣貌難以辨識;同時,鄉(xiang) 村山路崎嶇,地理環境複雜,環境比較差。”團隊成員、該校數學專(zhuan) 業(ye) 的大三學生占子朝說,雖然很辛苦,但能學到很多知識,能夠將所學投入實際運用,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圍繞痛點,結合所學專(zhuan) 業(ye) ,在農(nong) 村實地調研後,團隊發現,植保無人機飛防精準施藥,有利於(yu) 做好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但如果可以通過及時的動態監測對每畝(mu) 地病蟲害情況進行無人機定製化噴藥管理,能否實現節本增效,有效解決(jue) 錯過最佳防治期、農(nong) 藥噴灑過度等問題?

  於(yu) 是,團隊研發田間調查便攜式終端與(yu) 檢測係統,與(yu) 科研機構、農(nong) 業(ye) 企業(ye) 等合作,以應對病蟲害早期發展;利用先進的傳(chuan) 感遙感技術,實現了無人機定製化噴灑農(nong) 藥,大幅降低了病蟲害危害。

  完成技術及產(chan) 品研發後,這支學生團隊還逐步打通生產(chan) 線、銷售網絡,並建立推廣模式。依托安徽大學農(nong) 業(ye) 生態大數據分析與(yu) 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良好的平台支持,團隊與(yu) 各地植保部門、合作社以及農(nong) 業(ye) 企業(ye) 保持密切合作,係統在六安市舒城縣累計示範麵積達4.4萬(wan) 畝(mu) ,全部實現統防統治。

  數據顯示,與(yu) 前3年平均相比,項目實施後的小麥單產(chan) 增加12.4%以上,弱筋小麥優(you) 質達標率75%以上,水肥利用效率提高6.3%以上,總體(ti) 經濟效益提高7.2%以上。其中在亳州市蒙城縣有效推廣麵積達25.2萬(wan) 畝(mu) ,示範區小麥平均畝(mu) 增產(chan) 31.8公斤,增加總產(chan) 801.36萬(wan) 公斤,每畝(mu) 節省農(nong) 藥25ml,真正幫助農(nong) 民有效實現節本增效、增產(chan) 增收。

  團隊也在貴州、陝西等全國多地實地展開應用,結合村級多功能農(nong) 民信息服務站和農(nong) 村信息傳(chuan) 播服務體(ti) 係建設,幫助農(nong) 民脫貧致富,團隊成果也多次被國際組織和官方平台采納。

  敢想敢做 將所學和實踐相結合

  因常年在農(nong) 村推廣病蟲害防治技術,每年張寒蘇都會(hui) 收到種糧大戶的來信。就在不久前,團隊收到了一封來自六安市舒城縣種糧大戶王迎波的感謝信。

  “每年我們(men) 地裏的莊稼都被病蟲害損害,甚至吃光。”王迎波在信中寫(xie) 道,正是因為(wei) 團隊給他提供了儀(yi) 器和精準防治的方法,家裏的莊稼每年增收很多。

  一路走來經曆千辛萬(wan) 苦,張寒蘇感觸很多。她和團隊成員也在這個(ge) 過程中一點點褪去青澀,成長為(wei) 奔跑在創新創業(ye) 路上的“追夢人”。

  “在三農(nong) 領域,最重要的是將所學和實踐相結合。”張寒蘇說,自己和團隊將繼續做好科研攻關(guan) 和技術突破,希望可以幫到更多農(nong) 民和合作社,讓他們(men) 享受到現代農(nong) 業(ye) 帶來的便利。

  “敢想敢做,與(yu) 時代同頻共振。”張寒蘇這樣形容自己的團隊。她正帶領團隊完善“農(nong) 事先知——作物病蟲害防控領跑者”項目,向第九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全國總決(jue) 賽發起衝(chong) 刺。與(yu) 此同時,基於(yu) 該項目的公司也完成注冊(ce) ,未來將繼續深耕農(nong) 業(ye) 領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訊員 翁士狀 楊良盼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