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中國婦女十三大代表沈燕芬:90後女白領辭職返鄉做農機手,10萬畝土地上灑青春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牟昊琨 實習(xi) 記者 張金霞)沈燕芬身上有著很多標簽:前都市白領、90後返鄉(xiang) 女大學生、農(nong) 機二代、農(nong) 機使用一線“土專(zhuan) 家”、廣州增城星級農(nong) 機聯合社理事長、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婦女十三大代表。
2020年,在父親(qin) 的影響下,沈燕芬下定決(jue) 心辭去深圳的工作,返回家鄉(xiang) 廣州增城石灘鎮,接棒父親(qin) 的農(nong) 機合作社。她用4年時間深耕農(nong) 業(ye) ,用“90後”的方式,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要經營農(nong) 機合作社,熟練操作各種農(nong) 機是入門的門檻。別看沈燕芬現在動作嫻熟,剛返鄉(xiang) 時,她對農(nong) 機也是一知半解。那段時間,她基本“泡”在田裏,每天跟著父親(qin) 下田熟悉耕種農(nong) 具、各個(ge) 環節,積極參與(yu) 相關(guan) 的課程和培訓。幾個(ge) 月後,她逐漸掌握了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無人機等各類大中型農(nong) 業(ye) 機械的操作,成了增城區首批持證上崗的女農(nong) 機手。
隨著對行業(ye) 的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沈燕芬發現傳(chuan) 統的合作社經營模式需要改革。
起初,村民們(men) 看一個(ge) “小女娃娃”要通過科技改變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耕種方式,有些半信半疑,有些村民甚至都急了,怕她步子邁得太大,一腳踩空。沈燕芬的倔勁兒(er) 上來了,她決(jue) 心非要做出點樣子來!她耐住性子給村民們(men) 做精量穴旱直播機、植保無人飛機等最新設備的培訓,初見成效後,農(nong) 民主動找上門來,無人機使用量也逐漸增多。“其實做農(nong) 業(ye) ,不是學曆高說話就管用,歸根結底要能帶著大家嚐到實實在在的甜頭,不然沒人信服。”沈燕芬笑著說。
“以前,父輩僅(jin) 僅(jin) 提供農(nong) 機服務,滿足農(nong) 戶耙田、收割的需求。現在,水稻種植基本全程機械化,從(cong) 播種、打藥、施肥到烘幹等環節都已實現機械化。”沈燕芬表示。在她的帶動下,目前,合作社除了掌握一批收割機、拖拉機等傳(chuan) 統農(nong) 機外,已引入精量穴旱直播機、植保無人飛機等最新技術和設備,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ye) ,並培育了一批農(nong) 機手,基本覆蓋田間生產(chan) 全程機械一體(ti) 化的作業(ye) 需求。
在不斷的摸索中,沈燕芬越發覺得農(nong) 業(ye) 天地大有可為(wei) ,更需要有人願為(wei) 。沈燕芬還有更長遠的發展構想。她注意到,互聯網應用是大趨勢,尤其是“農(nong) 機+互聯網”。未來,她計劃,讓聯合社聚焦於(yu) 農(nong) 業(ye) 綜合服務的示範帶動,以“全程機械化+綜合農(nong) 事”服務聯合體(ti) 發展模式,延伸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產(chan) 業(ye) 鏈條,走專(zhuan) 業(ye) 化作業(ye) 、規模化生產(chan) 、資源共享之路,為(wei) 種植戶提供產(chan) 前、產(chan) 中、產(chan) 後全產(chan) 業(ye) 鏈條的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綜合服務,把小農(nong) 戶引入高效農(nong) 業(ye) 、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軌道,實現節本增效、增產(chan) 增收,共同致富。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慕名來到石灘鎮,跟著沈燕芬學習(xi) “用科技種糧”,而這也正是她希望看到的。在她看來,農(nong) 業(ye) 更需要被科技“看見”,聯合社提供科研實訓基地,不僅(jin) 僅(jin) 希望能破解眼下的農(nong) 業(ye) 技術難題,更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在探索過程中,加深對農(nong) 業(ye) 的理解,願意投身於(yu) 智慧農(nong) 業(ye) 的建設。
“今後的農(nong) 業(ye) 發展方向,必然是科技引領的智慧農(nong) 業(ye) 。”沈燕芬說,“土地是財富,但更像一個(ge) 載體(ti) 。種什麽(me) 樣的種子,結什麽(me) 樣的果實,亦在人為(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