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什麽要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發布時間:2023-11-01 15:11:00來源: 上觀新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日前對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wei) 國家立心、為(wei) 民族立魂的工作”,要求“牢牢掌握黨(dang) 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麵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建設,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而踐行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現實需要。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用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凝聚價(jia) 值共識、引領時代發展方向。

  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事關(guan) 黨(dang) 的前途命運,事關(guan) 國家長治久安,事關(guan)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在新時代的曆史方位和“兩(liang) 個(ge) 大局”相互激蕩、同步交織的曆史語境下,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是統籌“三個(ge) 事關(guan) ”,科學把握和落實黨(dang) 中央對意識形態工作要求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第一,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事關(guan) 黨(dang) 的前途命運。

  馬克思主義(yi) 是我們(men) 立黨(dang) 立國、興(xing) 黨(dang) 興(xing) 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我們(men) 選擇了馬克思主義(yi) ,不是什麽(me) 主觀偏好,而是因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是科學、是真理。馬克思主義(yi) 超越了資產(chan) 階級意識形態的現象與(yu) 本體(ti) 、科學與(yu) 信仰、經驗與(yu) 理論之間的二元對立,確立了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能夠解決(jue) 近代中國救亡圖存問題,繼而解決(jue) 民族複興(xing) 問題。因此,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踐告訴我們(men)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yi) 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yi) 行。擁有馬克思主義(yi) 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men) 黨(dang) 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曆史主動的根本所在。”

  黨(dang) 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作為(wei) 思想指引、行動指南。新時代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

  一方麵,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要守正。這意味著我們(men) 要堅守馬克思主義(yi) 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不動搖,鞏固意識形態穩定性,不被外部風險或壓力所左右。在不斷變革的世界中,守正能夠保證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馬克思主義(yi) 是黨(dang) 的精神支柱,不僅(jin) 是理論指導,更是思想陣地的堅固堡壘。

  另一方麵,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要創新。創新是不斷推動黨(dang) 和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也是維持黨(dang) 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必然要求。黨(dang) 的理論創新要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要堅守馬克思主義(yi) 內(nei) 核不動搖的基本前提,根據時代的需要,積極探索新的理論和實踐,以更好地適應社會(hui) 的發展。創新意識形態工作,要回應中國麵臨(lin) 的挑戰、回應國際社會(hui) 的變革、回應人民的需求、回應時代的發展趨勢,還需要充分吸收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第二,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事關(guan) 國家長治久安。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更需要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發揮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

  一方麵,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範圍內(nei) 社會(hui) 主義(yi) 和資本主義(yi) 兩(liang) 種意識形態、兩(liang) 種社會(hui) 製度的曆史演進及其較量仍在進行,意識形態建設尤為(wei) 重要。在此背景下,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必須適應新的國際形勢,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加強國際話語權建設。

  另一方麵,中國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關(guan) 鍵時期,但還麵臨(lin) 著不少風險挑戰和不確定因素,如國際政治風險、經濟波動等,各種風險很容易轉化為(wei) 意識形態領域風險。與(yu) 此同時,多元化思想觀念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錯誤思潮仍在暗流湧動,意識形態建設尤為(wei) 重要。為(wei) 此,必須增強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堅持對馬克思主義(yi) 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堅定信念,為(wei) 國家發展把舵領航,回應各種風險挑戰,鞏固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和價(jia) 值共識,為(wei) 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持久性的理論支撐。

  第三,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事關(guan)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一個(ge) 多民族國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識,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就會(hui) 四分五裂,成為(wei) 一盤散沙,不可能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因此,增強民族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方麵。在培育民族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方麵,文化、文明和價(jia) 值觀的力量是巨大的。要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科學理論指導,正確評價(jia) 、分析、鑒別文化、文明和價(jia) 值觀。要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認同,中華文化集中國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文化是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樹立和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有利於(yu) 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基於(yu) 此,要緊緊圍繞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在馬克思主義(yi) 意識形態的指引下深刻洞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進一步激發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機與(yu) 活力,持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三個(ge) 事關(guan) ”著眼於(yu) 黨(dang) 的前途命運、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將黨(dang) 的命運同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在新時代對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極端重要性的全新認識,是黨(dang) 對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最新理論成果和表述。要深入學習(xi) 、全麵領悟這一重要指示的深刻內(nei) 涵,堅決(jue) 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決(jue) 策部署,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關(guan) 鍵時期,麵對新形勢和新任務積極破題解題,不斷夯實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張誌丹為(wei) 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馬克思主義(yi) 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