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清茶裏的“家園香”與“融合氣”
新華社福州10月30日電 題:一盞清茶裏的“家園香”與(yu) “融合氣”
新華社記者劉暢
秋日一場細雨過後,福建漳平的茶山籠罩在薄霧中。台品櫻花茶園裏,成畦的茶樹青翠碧綠。新泡的清茶香氣氤氳,呼應著黛青色的遠山。
“是台灣高山茶的味道!”捧著白瓷茶盅的幾位台灣“老茶客”邊回味邊讚歎。日前,參加“情係福建 茗香兩(liang) 岸——兩(liang) 岸文化聯誼行”活動的兩(liang) 岸嘉賓到訪漳平永福台灣農(nong) 民創業(ye) 園。“把阿裏山搬到大陸”的台灣茶種植傳(chuan) 奇,在這裏眼見為(wei) 實。
20世紀90年代,家住台灣南投縣的謝東(dong) 慶發現漳平永福鎮地理、氣候和土壤條件與(yu) 阿裏山相似,於(yu) 是投資開辟了千畝(mu) 茶場,將台灣高山茶茶苗移植到這片群山秀水間。此後,台農(nong) 紛至遝來,漳平有了“大陸阿裏山”的美譽。
乘坐觀光小火車穿梭於(yu) 千畝(mu) 茶園中,台灣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尋找著台品櫻花茶園與(yu) 阿裏山高山茶園的“同與(yu) 不同”。
茶園綠波翻滾,蜿蜒曲折的茶畦上縈繞著枝繁葉茂的櫻花樹。據了解,每到春天,伴隨著千畝(mu) 茶園的清香,櫻花漫天飛舞,台品櫻花茶園成為(wei) 熱門的賞春勝地。
“在台灣,一個(ge) 茶園的麵積通常隻有十幾畝(mu) 。台灣茶農(nong) 以工匠精神精耕細作,用全產(chan) 業(ye) 鏈概念經營茶園,不隻做田間管理、生產(chan) 加工,還精心設計包裝文創、營銷思路,把茶園做成觀光體(ti) 驗園區。”聯誼行成員、台灣茶協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邱國雄認為(wei) ,台品櫻花茶園把台灣茶農(nong) 經營之道移植大陸,與(yu) 大陸豐(feng) 富的土地資源及廣闊市場結合,是非常智慧的選擇。
台灣茶道老師趙崑秀為(wei) 茶園20多年來堅持使用台灣傳(chuan) 統的黃豆、花生等高蛋白有機肥點讚。她表示,肥料不僅(jin) 是茶葉出口的門檻,更直接影響茶湯的味道。
作為(wei) 台品櫻花茶園的董事長,謝東(dong) 慶已在漳平永福鎮生活20多年。他坦言自己很幸運,不僅(jin) 因為(wei) 在大陸找到了“家鄉(xiang) ”,更重要的是,這些年來大陸接連出台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讓他這樣的“台灣小農(nong) ”變成“閩台大農(nong) ”。謝東(dong) 慶今年1月當選2022年度“三農(nong) 人物”,成為(wei) 該獎項頒發18年來首度獲此榮譽的台胞。
2006年,漳平成立了以永福鎮為(wei) 核心的台灣農(nong) 民創業(ye) 園,2008年升格為(wei) “國家級”。這裏是台商個(ge) 體(ti) 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區域、大陸最大的高山烏(wu) 龍茶生產(chan) 基地。
在鴻鼎農(nong) 場開發有限公司製茶車間,來自台灣的技術總監林誌純向兩(liang) 岸嘉賓展示“國禮茶”製作標準與(yu) 複雜工序。這裏是兩(liang) 岸規模最大的高山烏(wu) 龍茶現代化茶廠之一。
這家台灣茶企紮根漳平十餘(yu) 年,發展業(ye) 績突出。但林誌純更願意分享一次難忘的“教訓”:幾年前鴻鼎與(yu) 北京一家茶企簽約成為(wei) 供貨商,但對方發現產(chan) 品中存在雜草。於(yu) 是公司立刻購置最先進的靜電除毛機,用來百分之百去除雜質和灰塵。
“跟第一名做生意,就是要跟上第一名。”林誌純說,與(yu) 大陸企業(ye) 在合作中相互帶動與(yu) 提升,是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yi) 。
由中華文化聯誼會(hui) 、海峽兩(liang) 岸旅遊交流協會(hui) 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情係福建 茗香兩(liang) 岸——兩(liang) 岸文化聯誼行”活動24日在福州拉開帷幕,兩(liang) 岸百餘(yu) 名文化、旅遊、傳(chuan) 媒業(ye) 界人士以茶為(wei) 媒開展尋根之旅。
福州茉莉花茶、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漳平水仙茶……一路走來,兩(liang) 岸同胞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中尋找共同的文化記憶;茗香甘醇,以團結、實幹為(wei) 底色的融合發展故事,成為(wei) “愛拚才會(hui) 贏”的生動注釋。
台灣嘉賓團團長、台灣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hui) 董事長林中森表示,行程中,一個(ge) 個(ge) 兩(liang) 岸茶文化和茶產(chan) 業(ye) 互補融合的案例,讓我們(men) 更加認定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正當其時,定會(hui) 把這些經驗和收獲帶回台灣。
“欣欣向榮的台灣農(nong) 民創業(ye) 園,寫(xie) 滿了數十年來耕耘於(yu) 斯的台灣同胞對土地的經驗與(yu) 理解,兩(liang) 岸同胞共同創造的輝煌成就鋪就了後人繼續走下去的坦途。”台南藝術大學前校長黃碧端說。
已參加十餘(yu) 次兩(liang) 岸文化聯誼行活動的台灣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hui) 理事長陳春霖表示,這次聯誼行活動讓來自台灣文學、美術、音樂(le) 、美食、文化遺產(chan) 等各領域人士,共同聚焦茶文化這一兩(liang) 岸具有共通性的話題,必將在大家各自的領域產(chan) 生“茶文化+”的藝術創新靈感和兩(liang) 岸交流新創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