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海上繁花》新書分享會舉辦:戰爭之下的人性之光

發布時間:2023-11-03 14:3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高凱)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SKP RENDEZ-VOUS書(shu) 店主辦的“海上繁花,二戰傳(chuan) 奇——中國人民勇敢的心”文學活動日前在北京舉(ju) 辦。

  學者、作家劉瓊,評論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慶祥,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以及作家、《海上繁花》作者楊怡芬進行了一場關(guan) 於(yu) 曆史與(yu) 現實寫(xie) 作的對談,“重返曆史現場”,走近一段沉沒於(yu) 東(dong) 海之下的二戰傳(chuan) 奇。

  《海上繁花》的創作始於(yu) 楊怡芬的一次偶然閱讀,“2005年,我在本地報紙上讀到一則新聞,說的是1942年發生在我們(men) 舟山東(dong) 極海域的‘裏斯本丸’號沉船事件,跟著船一起沉入海底的還有800多位英軍(jun) 戰俘。‘裏斯本丸’號等於(yu) 是一尊海底棺槨。當時,麵對日軍(jun) 的見死不救,附近的中國漁民駕著木質小船,奮勇救人。這片海域,見證了中國漁民勇救盟國戰俘的無疆大愛和人道主義(yi) 光輝。這則新聞讓我觸動,開始關(guan) 注並嚐試書(shu) 寫(xie) 這個(ge) 故事”。

  據了解,為(wei) 了解這段曆史,楊怡芬翻閱各種卷帙浩繁的資料,撥開層層迷霧,找尋史實真相。最終,她以真實的曆史事件為(wei) 基點,虛構了“裏斯本丸”號上被救的戰俘伊恩及其一家的悲歡離合。從(cong) 1941年香港保衛戰到1945年,伊恩一家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動蕩、屈辱與(yu) 曙光。

  韓敬群肯定了《海上繁花》從(cong) “小切口”深挖“大曆史”的寫(xie) 作路徑。在西方文學中,圍繞一戰、二戰這段曆史,湧現了許多如《永別了,武器》《西線無戰事》《辛德勒的名單》等傑出作品。在中文世界裏,同樣需要《海上繁花》這類飽滿的、富有內(nei) 蘊的小說。

  楊慶祥對此表示讚同,他認為(wei) 作家如果沒有一顆豐(feng) 富、細膩的心,就感受不到在恢弘的、物理意義(yi) 上的戰爭(zheng) 之外,日常生活也是一場戰爭(zheng) ,“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能夠理解生活、人性、人和人之間關(guan) 係的複雜性,並把這種複雜性書(shu) 寫(xie) 出來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如果不能夠體(ti) 會(hui) 到這一點,我們(men) 可能就不會(hui) 有偉(wei) 大的戰爭(zheng) 文學,也不會(hui) 有偉(wei) 大的心靈和偉(wei) 大的思考”。

  “女性作家敏感、細膩、善於(yu) 共情的特質柔和了硬派曆史書(shu) 寫(xie) ,她們(men) 擅長以藝術想象的方式再現曆史細節和曆史瞬間。”劉瓊認為(wei) 《海上繁花》填補了女性關(guan) 於(yu) 曆史書(shu) 寫(xie) 的空白。她指出,小說所探討的問題,即“戰爭(zheng) 與(yu) 人的關(guan) 係”,“楊怡芬用‘裏斯本丸’號沉船串聯起了地域、曆史與(yu) 曆史中的人”。

  談及如何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做好精細的選裁,如何豐(feng) 富小說人物之間的情感關(guan) 係,楊怡芬坦言“一個(ge) 作家如果沒有野心,沒法創造一部長篇小說這樣的‘小宇宙’。思考從(cong) 戰爭(zheng) 中走過來的每一個(ge) 人,他們(men) 的家庭、他們(men) 的祖輩曾經遭遇了什麽(me) ,這些都是推動我寫(xie) 作的情感力量。”

  “文學就是人學,文學就是人與(yu) 曆史的故事”,楊怡芬感慨,《海上繁花》的落腳點就是人民,就是中國人民勇敢的心。小說塑造了血肉飽滿、有情有義(yi) 的中國人民的形象,呈現了中英兩(liang) 國人民在戰火中結下的深厚情誼。同時,對侵略與(yu) 抗爭(zheng) 、生命與(yu) 尊嚴(yan) 等主題進行了理性思考。(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