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年古鎮到特色苗寨 “四好農村路”見證鄉村華麗蝶變
豆沙關(guan) 古稱石門關(guan) ,位於(yu) 雲(yun) 南省昭通市鹽津縣西南部,是古時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險關(guan) 。在豆沙關(guan) 有一條五尺道,是連接雲(yun) 南與(yu) 內(nei) 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也是連接中原、四川與(yu) 雲(yun) 南的南方絲(si) 綢之路東(dong) 線主道。
順著豆沙關(guan) 五尺道拾階而下,古今之道在此“邂逅”。古有秦古道、朱提水道,今有內(nei) 昆鐵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公路,形成了“五道並行”的壯麗(li) 景觀。沿著五尺道向上穿過豆沙關(guan) ,便可看到至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的豆沙古鎮,現在的豆沙古鎮,是在地震之後重新修建,2008年正式開放旅遊。
“腳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這條有著幾千年曆史的古道,不光見證了昭通的交通發展,還見證了鹽津經濟社會(hui) 的快速發展。
鹽津縣屬於(yu) 典型的山區縣,境內(nei) 重巒疊嶂、山勢徒峭、溝壑縱橫,山地麵積占總麵積的99.92%。“以前交通閉塞不通暢,從(cong) 鹽津到昭通需要一天的時間,老百姓的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運不出去,隻能自己拉到縣裏去賣,賣不完的都爛在地裏。”昭通市鹽津縣委書(shu) 記楊仕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不光國省道拓寬了,高速公路也通了,現在到昭通隻需要1個(ge) 半小時。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了,農(nong) 產(chan) 品自然不愁銷路,好東(dong) 西也能賣上個(ge) 好價(jia) 錢,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自然就富起來了。據楊仕翰介紹,依托當地3500公裏的農(nong) 村公路,“養(yang) 在深閨待人識”的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借助便捷的交通網絡,走出大山,走進千家萬(wan) 戶。
農(nong) 村公路連接的是鄉(xiang) 村與(yu) 城市,打通的是貧瘠與(yu) 富足、困頓與(yu) 希望。楊仕翰為(wei) 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以蔬菜為(wei) 例,以前在縣裏自己賣,一畝(mu) 地隻能賣兩(liang) 三千塊錢。如今,蔬菜通過大車運到上海去賣,一畝(mu) 地可以賣到八九千塊錢,老百姓收入增加非常快。
“路通了,產(chan) 業(ye) 就活了,遊客也來了。豆沙古鎮這座千年古鎮的人氣越來越旺,名聲也越來越響。”楊仕翰告訴記者,今年春節期間,豆沙古鎮共接待遊客數量超過3萬(wan) 人,中秋、國慶假期的遊客數量更是達到10萬(wan) 人。
“自古以來,交通對於(yu) 鹽津都發揮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古代的鹽津,因山路水路而興(xing) 。如今的鹽津,將會(hui) 再次因交通而複興(xing) 。”談起鹽津未來的發展,楊仕翰信心滿滿。“2026年渝昆高鐵通車,鹽津將是其中一站,這也必將對鹽津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
受益於(yu) 交通發展迎來幸福生活的還有綏江縣板栗鎮羅坪村,該村位於(yu) 綏江、水富、鹽津3個(ge) 縣(市)的大山之間,有原始森林5萬(wan) 畝(mu) ,連片竹基地2.3萬(wan) 畝(mu) ,當地村民多以上山采筍為(wei) 生。
“以前交通不便導致竹筍賣不出去,給當地村民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如今隨著公路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為(wei) 當地的竹產(chan) 業(ye) 打開了銷路,村民的收入翻了好幾倍。”板栗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李仁鋒告訴記者,以前的村民大多數住的都是爛木房、走的是稀泥路,喝的是渾濁水,過的是苦日子。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有了固定收入,住進了“小別墅”,日子越過越紅火。
李仁鋒用三次蝶變來描述交通對當地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一次蝶變是2008年啟動雙茶線提升改造,同步實施羅漢坪水庫移民,讓移民從(cong) 木頭房住上了抗震安居房。
第二次蝶變是脫貧攻堅期間,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讓居住在高寒、偏僻且交通閉塞的群眾(zhong) 住上了“小別墅”。並通過建設硬化路,同步完善垃圾處理、衛生廁所、通訊電力等設施,徹底改善了當地的生產(chan) 生活條件。
第三次蝶變是2018年脫貧摘帽後,給雙茶線鋪設了瀝青路,同時走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通過建設“蝴蝶苗寨”,打造森林康養(yang) 旅遊目的地,帶動村民就近就業(ye) 。同時還建設竹產(chan) 業(ye) 道13公裏、采筍道35公裏,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老鄉(xiang) 富不富,基礎在公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四好農(nong) 村路”連片成網,極大地縮短了往返城鄉(xiang) 的時空距離,深刻改變了農(nong) 村的生產(chan) 生活條件和社會(hui) 麵貌,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拓寬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全國農(nong) 村公路總裏程已達453萬(wan) 公裏,等級公路比例達96%。十年來,我國支持貧困地區新改建了6.5萬(wan) 公裏資源路、旅遊路、產(chan) 業(ye) 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