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麵孔 綠色的腳步
1年,這是廣州小學生張羽揚當上“小林長”、守護200多歲的“古樹爺爺”的時間。
4年,這是墨西哥女孩兒(er) 阿隆德拉·弗勞斯特羅創立“神奇科學”青年環保項目的時間。
24年,這是中國青年“保護母親(qin) 河行動”持續的時間。24年裏,總麵積達520多萬(wan) 畝(mu) 的青年林在母親(qin) 河流域建起。
11月1日,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hui) 和世界青年發展論壇組委會(hui) 聯合主辦的2023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應對氣候與(yu) 糧食危機主題論壇上,多國青年齊聚北京首鋼園。平日裏,他們(men) 有不同的社會(hui) 角色,但共同的一點是,他們(men) 都是推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堅定“行動派”。
今年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中期評估年,中國又一次搭建起麵向世界青年的平台,以“青年團結行動、創新驅動發展”為(wei) 主題,展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青年力”。
在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發光
論壇當天,電子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專(zhuan) 業(ye) 學生王潔向來自全世界的同齡人講述機器人賦能“大國糧倉(cang) ”的故事。
王潔一直致力於(yu) 用所學的機械工程專(zhuan) 業(ye) 知識解決(jue) 日益嚴(yan) 峻的糧食安全問題。他和團隊研發出了一款易操作、低成本、好推廣的糧食倉(cang) 儲(chu) 智能作業(ye) 機器人,幫助節省了倉(cang) 儲(chu) 各環節的成本。“我們(men) 中國青年,想為(wei) 糧食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王潔說。
這名25歲的年輕人第一次站上世界級的大舞台,但他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和糧食危機的具體(ti) 實踐早已開始,這也是當天會(hui) 場年輕人的共性。
北京林業(ye) 大學博士生講師團成員趙茜瑤已經有4年的可持續發展主題的宣講經曆;7年前,呼倫(lun) 貝爾環保誌願者協會(hui) 會(hui) 長代守揚開始走進牧民家中宣講環保理念;8年前,湖南文理學院第五屆護鳥營營長李詩祺就參與(yu) 了保護環境、護鳥宣傳(chuan) 的工作。
2020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青年領袖、“光盤打卡”創始人柳濟琛將這項發源於(yu) 清華大學校園的節約糧食行動推廣到了聯合國,而與(yu) 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共同舉(ju) 辦的活動在社交媒體(ti) 上獲得超過1億(yi) 次觀看。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幹部王淳用英語自豪地說道,大熊貓從(cong) 瀕危降為(wei) 易危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功案例之一,但並不是個(ge) 例。
在林肯大學就讀期間,英國年輕人盧克·史密斯就對氣候變化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如今,他以布洛健康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身份來到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向世界推廣利用海藻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
在中國發起的青年交流平台上,盧克·史密斯遇到了羅吉爾德利馬,這位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州長執行秘書(shu) 處負責人帶領夥(huo) 伴使用農(nong) 村小農(nong) 戶生產(chan) 的食物來製作學校午餐;碰到了來自肯尼亞(ya) 的約瑟芬·阿德蒂·奧蒂諾,他已經是當地一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致力於(yu) 為(wei) 農(nong) 民建起糧倉(cang) ;還有,巴基斯坦創新噴頭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阿裏·拉赫曼·汗,他鼓勵青年成為(wei) 氣候行動的支持者……
年輕人在可持續發展路途中的光芒也被看見。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自稱是可持續發展戰線上的“老兵”,而在他的身後,已有多位中國青年扛起了綠色發展、清潔發展的“青春責任”。
論壇上,解振華熱切寄語年輕人,希望有更多青年參與(yu) 到這項事業(ye) 中來,把青春融入推進生態優(you) 先、集約節約、綠色低碳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糧食危機的事業(ye) 當中,在這場變革中更好地實現自我。
在解振華看來,這是一項大有可為(wei) 的事業(ye) ,關(guan) 乎人類的福祉和子孫後代的未來,需要一代代優(you) 秀青年接續努力奮鬥。
“共識”成為(wei) 高頻詞
毫無疑問,彌合裂縫、達成共識是多國青年相聚中國的理由,也是世界青年發展論壇不變的追求。
在論壇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多位前輩向年輕人拋出了他們(men) 對全球環境問題的擔憂。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shu) 處副執行秘書(shu) 安德麗(li) 婭·梅薩·穆裏羅說,根據《全球土地展望2》報告,全球40%的土地已經退化,如果該趨勢一直持續,到2050年,退化的土地將達到1600萬(wan) 平方公裏,這相當於(yu) 整個(ge) 南美洲的麵積。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氣化學與(yu) 環境健康學家朱彤展示了多張與(yu) 氣候變化相關(guan) 的圖表。他在主旨演講中說,空氣汙染每年在全球造成非常嚴(yan) 重的健康影響,應以全球攜手的方式共同守護地球。
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副局長劉小南表示,妥善應對風險挑戰,維護全球糧食安全,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精誠合作。
在應對氣候與(yu) 糧食危機主題論壇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用中文說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時,引得台下陣陣掌聲。就在兩(liang) 天前世界青年發展論壇的開幕式上,她也用中文向參會(hui) 嘉賓問好。
在這個(ge) 青年相聚的平台上,大家都在尋找共同的話語體(ti) 係,“共識”成為(wei) 高頻詞。
新加坡全國青年理事會(hui) 執行總裁蔡大衛則數次提及了“合作”,“為(wei) 青年合作、與(yu) 青年合作”,尤其是與(yu) 青年和學生合作,讓青年通過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參與(yu) 其中,獲得共贏。
作為(wei) 中國首位當選聯合國青年與(yu) 兒(er) 童全球工作委員會(hui) (UN MGCY)理事的年輕人,中國未來碳中和研究院秘書(shu) 長王則開表示,在不同的聯合國會(hui) 議上,多國代表都高度評價(jia) 了中國對他們(men) 的幫助,中國不僅(jin) 僅(jin) 是口頭承諾,而且還有實際行動。
來自美國的青年代表康納目前在北京林業(ye) 大學從(cong) 事水獺與(yu) 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研究。在學習(xi) 中,他逐漸“解鎖”了長江、黃河,並認識到水資源與(yu) 人類的關(guan) 係,也看到了越來越多人將保護水資源提升到全球的高度。
來自肯尼亞(ya) 內(nei) 羅畢的參會(hui) 代表弗雷德裏克·奧蒙迪·奧尼揚戈第一次來到中國參加世界青年發展論壇。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希望能夠通過論壇結識專(zhuan) 業(ye) 領域的代表,向參會(hui) 代表們(men) 分享各自國家的青年故事,並共同助力。
“團結起來,大家可以解決(jue) 很多問題”。2022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青年領袖、WAGA公司創始人吉布森·卡瓦格說。
論壇主辦方負責人說,希望搭建起綠色交流的平台,積極參與(yu) 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氣候治理對話交流,為(wei) 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匯聚更廣泛力量。
麵向2030,青年接力擔當
“我是張家園,來自中國”“我叫李娜,來自俄羅斯”“我叫巴安,來自敘利亞(ya) ”……當17名來自17個(ge) 國家的青年手握接力棒,點亮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標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這個(ge) 詞變得更具體(ti) 、更實際。
這17位青年在點亮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標誌時,都對2030年展望發聲。來自也門的阿斯汗說:“到2030年,我希望全世界團結起來,確保人人享有清潔飲水與(yu) 衛生設施。讓我們(men) 開始改變,采取可持續行動,努力實現人人享有清潔飲水這一基本目標。”
來自安提瓜和巴布達的香農(nong) 建議:“在2030年,我們(men) 通過預防、減排、回收和再利用來大幅減少廢物的產(chan) 生。”
來自南非的悉尼說,氣候變化影響著全球人類的生活。“到2030年,通過轉化可再生能源來限製溫室氣體(ti) 排放水平,這也將作為(wei) 全球氣候行動議程的一部分。”
本屆主題論壇期間,多位發言的參會(hui) 代表都表達了希望或是期待,也有的參會(hui) 代表則關(guan) 注到了氣候變化與(yu) 糧食危機對子孫後代的影響。
在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看來,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努力,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凝聚推動經濟社會(hui) 綠色低碳轉型的磅礴力量。“青年富於(yu) 主動性和創造力,是未來經濟社會(hui) 和科技的塑造者,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力量。青年的理念與(yu) 行動密切影響著氣候問題的前路。應對氣候變化,青年行動必不可少,刻不容緩。”他說。
印度青年領袖聯合會(hui) 主席希馬德裏謝·蘇萬(wan) 說,青年應始終銘記對大自然母親(qin) 肩負的責任,“因為(wei) 我們(men) 有著同一個(ge) 地球,同一個(ge) 家園,同一個(ge) 未來”。
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青年潛能”全球項目負責人烏(wu) 爾米拉·薩卡爾說,給予青年機會(hui) ,幫助青年創造更有包容性的環境,讓年輕人麵向共同的未來。
聯合國人口基金亞(ya) 太區域辦公室副主任薩沙在2023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開幕式上分享了他剛學到的一句話,“青年強則國強”。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尹希寧 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