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煥新一部手機“遊”運河
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正在創建國家5A級文化旅遊景區,“三廟一塔”千年勝景得以再現;在西城區的郭守敬紀念館,幻影成像的新方式生動詮釋了通惠河上的水閘如何運行;在昌平區的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龍泉禪寺正在向遊人展示大運河以及白浮泉的重要價(jia) 值和深遠影響……
近日,北京市委網信辦組織開展“以河為(wei) 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北京站)網上主題傳(chuan) 播活動。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屬地新聞網站、網絡大V沿著大運河探訪北京城,在沉浸體(ti) 驗中抒寫(xie) “運河煥新”美好故事。
本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傳(chuan) 播局、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指導,北京市委網信辦主辦,是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主題宣傳(chuan) 活動之一。
“要通過形式多樣的網絡傳(chuan) 播,讓主旋律文化‘跨界’,讓正能量導向‘破圈’。”北京市委網信辦副主任李德剛表示,要引導網民沿著流淌千年的大運河,去體(ti) 味貫通南北、連接古今的曆史傳(chuan) 承和創新發展,帶動更多網民參與(yu) 大運河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
創建5A景區
“三廟一塔”勝景再現
京杭大運河沿線有四座名塔,分別是通州燃燈塔、臨(lin) 清舍利塔、揚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詩中提到的“一枝塔影認通州”,說的就是燃燈塔。通州處於(yu) 京杭大運河北端的始點,漕運興(xing) 盛,來來往往的航船和行人看見塔或塔影,就明白前方是通州的碼頭。
燃燈塔所在的“三廟一塔”片區,是體(ti) 現運河曆史文化傳(chuan) 承、凸顯通州人文地標符號的重要承載地,也是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創建國家5A級文化旅遊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廟一塔”位於(yu) 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分別指儒家的文廟、道家的紫清宮、佛家的佑勝教寺以及通州的標誌燃燈佛舍利塔。隨著曆史的發展變遷,這裏最終形成了今天這種儒釋道相鄰的建築格局,是中華文化包容與(yu) 融合的體(ti) 現,也是“和而不同”精神的有力見證。
據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魏昀贇介紹,“三廟一塔”片區整體(ti) 提升改造工作已完成,全麵修繕了文物古跡,實現了園林整體(ti) 設計美化。新京報記者看到,千年古塔與(yu) 周邊運河商務區交相輝映,構成古今同輝的格局,呈現出一幅曆史文化與(yu) 國際時尚交融的千年勝景。
在煥然一新的“三廟一塔”片區,仍有部分展品可以喚醒曆史的記憶,蘊含著深厚的運河文化,比如三根被打撈上來的粗壯的運河皇木。景區講解員將它們(men) 的故事娓娓道來:三根木材在過去是皇家用來建築宮殿、製作家具的材料,由於(yu) 皇家建築木材需由南方采伐,經運河輸送到京城,因此在運河畔開設著許多“皇木廠”,通州就曾存在兩(liang) 個(ge) “皇木廠村”。
據史料記載,明萬(wan) 曆三十五年,大運河發大水,堤岸被衝(chong) 決(jue) ,皇木廠中的木材順流而下,沉入運河河底。20世紀60年代至今,在管道修建、河底清淤等運河小型施工中,一共打撈上來十餘(yu) 根皇木。由於(yu) 處於(yu) 泥漿包裹、水底無氧的環境,這些皇木仍保留著400多年前的模樣。它們(men) 的存在印證了“漂來的北京”這樣一句老話。
非遺傳(chuan) 習(xi) 所
運河邊的非遺作品可當伴手禮
燃燈塔塔簷懸掛了2248枚銅鈴,每當遇到四級以上的風,銅鈴便會(hui) 發出朗朗悅耳的鈴音。在“三廟一塔”景區的“北運河非遺傳(chuan) 習(xi) 所”,年輕人可以體(ti) 驗在區級非遺銅鈴上刻字,並將其作為(wei) 伴手禮送給朋友。
運河周圍誕生了多個(ge) 非遺。在工藝美術師李依凡的妙手下,一朵朵栩栩如生的通草花在手工台上“綻放”。通草花古已有之,最早出現在中國曆史上的通草花是發飾中的簪花,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由於(yu) 是植物所製成的,它不僅(jin) 仿真,而且輕柔,戴在頭上非常舒適,在後宮中很受女眷的歡迎。
李依凡說,通草花是通州區非遺,它並不是通草開的花,匠人把通草(通脫木)圓柱形的白色莖髓取出,經手工轉削製成長長的薄片,再通過剪、刻、染、撚、捏、揉、壓、搓、上色等多種手法或工序,製作成各種高度仿真的工藝花卉。
通草可以用作中藥藥材,記者看到,其白色的莖髓有些像泡沫,非常易碎,所以“捏、撚、搓”等手法是通草花製作技藝中的“絕活”。通草花片可薄可厚,全憑匠人一雙手。最薄的通草花片厚度隻有0.3毫米,適合做桃花、櫻花等輕薄可愛的“花”。
李依凡介紹,通草花其實是木本植物,本月底,景山公園東(dong) 門附近的通草花就會(hui) 開花,小小的白花一簇一簇的,遊客不妨去找尋,了解通草花的更多知識。除了自己製作通草花,李依凡也通過授課,讓更多孩子體(ti) 驗非遺。
“在非遺傳(chuan) 習(xi) 所,年輕人可以體(ti) 驗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多個(ge) 非遺,如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等,從(cong) 而了解非遺文化,加入保護和傳(chuan) 承非遺的行列。”魏昀贇說。
水陸觀光旅遊精品線
遊客可通過“遊船+步行”等方式遊覽
除了“三廟一塔”景區,西海子公園(葫蘆湖景點)、運河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也是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的核心景點。景區打造大運河水陸觀光旅遊精品線路,遊客可以通過“遊船+步行+電瓶車+自行車”等交通方式將景區串聯在一起遊覽,從(cong) 而獲得更豐(feng) 富多彩的旅遊體(ti) 驗。
魏昀贇說,景區還開展了智慧化創建工作,梳理大運河沿線的古遺跡、民俗生活場景和生態文化等曆史文脈,借用科技手段轉化為(wei) 數字遺產(chan) ,建設遊客服務中心數字化展廳,實現一部手機“遊”運河的獨特體(ti) 驗。
通州區籌劃實施北京大運河文化基因圖譜項目,建立北京大運河視覺文化傳(chuan) 播係統。北京大運河文化基因圖譜未來的應用範疇廣泛,將在北京大運河品牌形象內(nei) 部外部識別、線上線下宣傳(chuan) 推廣、展覽展示與(yu) 國際交流、文創開發與(yu) 衍生設計等方麵發揮關(guan) 鍵作用,提升北京大運河品牌的視覺形象價(jia) 值和信息傳(chuan) 播的大眾(zhong) 認可度。
大運河文化資源
幻影成像讓觀眾(zhong) 沉浸式感受活化資源
什刹海既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碼頭,也是通惠河的起點,是北京城內(nei) 最重要的漕運碼頭。如今,什刹海依舊保存著較好的運河河道,擁有優(you) 美的運河生態風光及曆史文化資源。在什刹海附近的匯通祠、廣福觀和萬(wan) 寧橋參觀,可以沉浸式感受西城區為(wei) 活化這些資源所作的努力。
明永樂(le) 年間,為(wei) 防止水患,當地興(xing) 建法華寺供奉鎮水觀音菩薩,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改名匯通祠。為(wei) 了紀念郭守敬對北京城建設和大運河貫通的曆史功績,重修後的匯通祠被辟為(wei) 郭守敬紀念館。
“郭守敬規劃設計和主持修建了京杭大運河山東(dong) 段河道、通惠河等工程,將隋唐時期東(dong) 西走向為(wei) 主的運河改造成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使漕船能夠直航元大都城內(nei) 的積水潭,真正實現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郭守敬紀念館館長張鵬告訴新京報記者,為(wei) 了能夠更加豐(feng) 富和立體(ti) 地展示郭守敬在北京水利規劃和大運河建設中的偉(wei) 大功績,服務北京大運河文化帶的整體(ti) 建設,郭守敬紀念館於(yu) 2017年啟動了展陳改造提升工程,該工程被納入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點項目。
記者看到,郭守敬紀念館的展示內(nei) 容從(cong) 元大都建都之初一直講到整個(ge) 京城水係的建成、使用和維護,內(nei) 容涵蓋了大運河的前世今生,以幻影成像的方式把通惠河上的水閘如何運行展示了出來,以視頻的形式讓大家了解到今天的什刹海水係,用沙盤來展示通惠河貫通的最後一公裏。
廣福觀始建於(yu) 1459年,管理全國道教事務的“道錄司”曾設於(yu) 其中。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現在廣福觀用作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內(nei) 設五大展廳,分別介紹什刹海的曆史、大運河的淵源、什刹海地區的文化傳(chuan) 承等內(nei) 容。通過數字沙盤、AR等多種表現手段,讓觀眾(zhong) 可以沉浸式感受什刹海積澱已久的運河文化、非遺文化等。“遇見梅蘭(lan) 芳”京劇體(ti) 驗係列活動、什刹海小年廟會(hui) 、中秋賞月謝師等多場活動在這裏舉(ju) 行,為(wei) 地區居民打造豐(feng) 厚的精神文化盛宴。
從(cong) 廣福觀出來後,來到距今已有700餘(yu) 年曆史的萬(wan) 寧橋,它是北京中軸線與(yu) 大運河玉河段的交會(hui) 點,是元大都城內(nei) 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聯係城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橋梁,也是古都北京極為(wei) 珍貴和重要的曆史文化地標。在北京市現有的9處橋閘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僅(jin) 有萬(wan) 寧橋這座“高齡”古橋仍承擔著城市次幹路的繁重任務。
2021年起,萬(wan) 寧橋保護工程啟動,到今年2月底,附著在萬(wan) 寧橋橋體(ti) 東(dong) 側(ce) 的自來水管道及通信光纜管道全部拆除完畢,萬(wan) 寧橋東(dong) 側(ce) 呈現出較為(wei) 整潔的曆史風貌。尤其是萬(wan) 寧橋東(dong) 側(ce) 與(yu) 西側(ce) 各有的兩(liang) 隻栩栩如生的石雕鎮水獸(shou) 也得以完整展出,是難得的從(cong) 元代延續至今的文物古跡。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
龍泉禪寺被打造為(wei) 大運河源頭曆史文化展館
元代京杭大運河最北端水源就在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位於(yu) 北京市昌平區,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
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總規劃麵積為(wei) 63.16公頃,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工程總占地麵積11.6公頃,東(dong) 至昌平新城濱河森林公園、西至現狀化莊路、南至規劃京密引水渠北路、北至龍山北。
“景區於(yu) 今年4月8日正式開園,從(cong) 開園到現在,陸續接待了將近23萬(wan) 人次的遊客。”昌平文旅集團大運河事業(ye) 部負責人芮園介紹,遺址公園內(nei) 主要有白浮泉遺址-九龍池、都龍王廟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浮泉是白浮甕山河引水工程的源頭,是研究北京水利事業(ye) 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2013年公布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龍王廟是北京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敕建的龍王廟建築,是研究古代民俗祈雨文化的重要場所。
位於(yu) 公園內(nei) 龍山東(dong) 麓的龍泉禪寺現已被打造為(wei) 大運河源頭曆史文化展館,充分展示大運河以及白浮泉的重要價(jia) 值和深遠影響。同時,遺址公園圍繞“一泉貫出天下脈”主題,高標準打造長流惠澤、山水清音兩(liang) 處景點以及運河源、引水台、聆泉處、讀泉圃四處節點,在滿足遊客觀賞需求的同時,更好地傳(chuan) 承保護大運河源頭的曆史文化資源。
溫榆河公園
順義(yi) 段二期計劃明年底完成主體(ti) 工程
81歲的吳先生每周都會(hui) 驅車或乘車一個(ge) 多小時,來到北京溫榆河公園順義(yi) 段,在這裏散步、跳繩、玩飛盤,度過一段愜意的休閑時光。
溫榆河位於(yu) 大運河文化帶上遊,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曆史底蘊豐(feng) 厚。如今,這裏運營有新華書(shu) 店、農(nong) 耕體(ti) 驗、萌寵樂(le) 園等項目,目前已組織活動1000餘(yu) 場,參與(yu) 活動人數達10萬(wan) 人次。
北京溫榆河公園地處朝陽、順義(yi) 、昌平三區交界。順義(yi) 段占地麵積7.5平方公裏,以“故城記憶”為(wei) 主題,將文化融入自然,形成“城市功能”與(yu) “文化特色”相得益彰的空間布局。溫榆河公園順義(yi) 段分兩(liang) 期建設,其中一期占地麵積0.82平方公裏,位於(yu) 順義(yi) 區後沙峪鎮,是溫榆記憶畫廊的北部起始點,已於(yu) 2022年9月10日正式開園。
“通過兩(liang) 年左右的生態修複,這裏已經煥然一新,和之前的麵貌大不相同。”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溫榆河公園順義(yi) 一期方案設計師婁晨介紹,公園依托現有地形資源,利用“兩(liang) 山一穀”地貌特征,進行二次修複與(yu) 塑造,依據土壤檢測結果和地質勘測報告,對兩(liang) 座渣土山進行固土護坡、土壤改良、植被恢複等生態修護措施,最大限度保留公園蓄水蓄洪功能,變不利為(wei) 有利。同時,使用原木料、廢棄料打造綠色大道、花卉景觀,形成地標景點,展現藍綠交織的生態畫卷。
順義(yi) 區曆史文化悠久。西漢初年,漁陽郡以潮白河為(wei) 界,在順義(yi) 地區分設狐奴、安樂(le) 二縣,距今已有1900多年,其中安樂(le) 故城牆遺址位於(yu) 溫榆河東(dong) 岸,在園區南方一公裏處,“故城記憶”主題便由此而來。
園區運營部負責人王多亞(ya) 告訴新京報記者,溫榆河公園順義(yi) 段一期以順義(yi) 曆史文脈為(wei) 載體(ti) ,將本地元素充分融入園區建設,凝練“安樂(le) 故城”曆史文化精粹,建成“歡樂(le) 綠蔭”“碧湖水鄉(xiang) ”“晴耕雨讀”“溫榆遠樹”四大景區。其中,“溫榆遠樹”是舊時順義(yi) 十二景之一,體(ti) 現了古今交融的建園特色,它是整個(ge) 園區的製高點,未來將建設一座麵積達600平方米左右的博物館,主要展覽北京溫榆河公園與(yu) 大運河文化帶相關(guan) 的曆史文化等內(nei) 容。
目前,北京溫榆河公園順義(yi) 段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占地麵積約6.68平方公裏,計劃於(yu) 2024年底完成主體(ti) 工程。屆時將形成以水為(wei) 脈、以綠為(wei) 體(ti) 、林水相依的自然生態景觀,為(wei) 市民打造以生態、文化、休憩為(wei) 主的高品質公園。
新京報記者 張璐 葉紅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