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展區企業最多、來源最廣?進博會看進口新趨勢
第六屆進博會(hui) 日前開幕,食品及農(nong) 產(chan) 品展區參展企業(ye) 最多、來源最廣,不僅(jin) 有國際四大糧商參展,國內(nei) 企業(ye) 也加大采購力度。其中,中糧集團將世界各地的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裝進“購物車”,簽約金額超百億(yi) 美元,無論是簽約額、進口量還是進口來源地覆蓋範圍,均創曆史新高。同時,貝寧的菠蘿、坦桑尼亞(ya) 的辣椒、肯尼亞(ya) 的海鮮等也通過進博會(hui) 首次向中國市場展示,滿足了人們(men) 的味蕾。進博會(hui) 成為(wei) 觀察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態勢的窗口。
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既是主動選擇,也是現實需要。近年來,國內(nei) 農(nong) 業(ye) 產(chan) 能穩步提高,進口農(nong) 產(chan) 品也在不斷增長。原因在於(yu) ,我國人多地少水缺,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食物消費水平持續提高,盡管糧食和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總量充足,但要做到所有農(nong) 產(chan) 品都自給自保,地不夠,水不夠,生態環境也承載不了。適度進口,既可以調劑品種,豐(feng) 富農(nong) 產(chan) 品結構,也可以貿易互惠,在部分產(chan) 品上揚長避短,還可以替代資源,讓寶貴耕地發揮更大效益。
我國食物供給的軟肋主要在口糧以外的其他農(nong) 產(chan) 品。稻穀、小麥兩(liang) 大口糧在正常年景下供過於(yu) 求,庫存充裕;油料、糖料、飼料則供不應求,要靠進口彌補。從(cong) 國內(nei) 產(chan) 量看,食用植物油的供求缺口約為(wei) 三分之二,食糖的供求缺口約為(wei) 三分之一。我國每年不僅(jin) 要進口2000多萬(wan) 噸玉米、200多萬(wan) 噸幹牧草,還要進口大量大豆榨油後用作飼料,以及進口相當數量的肉類、奶類等產(chan) 品。今天,我國人均攝入的熱量、蛋白質、油脂三大指標均已高於(yu) 世界平均水平,全麵高於(yu) 日本,逼近歐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農(nong) 產(chan) 品貿易功不可沒。
作為(wei) 世界最大的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國,我國對來自全球的優(you) 質安全農(nong) 產(chan) 品一直秉持開放和歡迎態度。從(cong) 進口額看,排名前列的農(nong) 產(chan) 品有大豆、奶粉、牛肉、葡萄酒、棕櫚油等。進博會(hui) 上,多家國內(nei) 企業(ye) 開啟“掃貨”模式。事實上,消費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和品質化,進口的泰國榴蓮、智利紅酒、地中海橄欖油等,不僅(jin) 豐(feng) 富了本國居民生活,也為(wei) 世界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作出貢獻。
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增長已經是不爭(zheng) 的事實,未來可能還會(hui) 持續。不過,進口也要守住安全線。利用好“兩(liang) 個(ge) 市場”就必須要有一個(ge) 安全線,超過了以後就要亮紅燈。這條安全線就是,必須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資源保重點。不論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形勢如何,都不能須臾放鬆國內(nei) 生產(chan) ,要調整優(you) 化結構,向農(nong) 村改革和科技創新要產(chan) 量和效益。在守住底線的基礎上,有必要把握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新趨勢。
當前,國際糧食和農(nong) 業(ye) 供應鏈風險日益多元,不僅(jin) 受到主產(chan) 國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的影響,還有資本炒作引發的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波動,地緣政治和衝(chong) 突對農(nong) 產(chan) 品貿易的衝(chong) 擊,這些因素交織,使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加大。近3年多來,全球已經出現兩(liang) 輪明顯的部分主產(chan) 國限製農(nong) 產(chan) 品出口現象。對於(yu) “買(mai) 不到、買(mai) 不夠、買(mai) 得貴”的風險,如果沒有準備,就會(hui) 受製於(yu) 人。這就要求我國提升農(nong) 業(ye) 的全球話語權,掌握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主動權。
為(wei) 確保進口穩定性,國家正加速構建多元化進口格局。2021年和2022年,我國進口玉米來自美國的占比分別為(wei) 70%和72%,來自烏(wu) 克蘭(lan) 的占比分別為(wei) 29%和26%。2023年,進口玉米來源國不僅(jin) 有美國、烏(wu) 克蘭(lan) ,還有巴西和南非。今年5月,從(cong) 南非進口的首船飼料玉米抵達,在穩定玉米全球供應鏈上邁出重要一步。下一步要重點關(guan) 注與(yu) 現有糧源地有較大季節互補性和增產(chan) 潛力的國家及地區,確保供應安全。
掌握農(nong) 產(chan) 品進口主動權,還要升級農(nong) 業(ye) 國際供應鏈掌控能力。近年來,國際大糧商持續多元化布局,向產(chan) 業(ye) 鏈下遊延伸。這啟示我們(men) ,要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糧商,提高對糧食來源和物流節點的掌控力。改變主要向國際大糧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貿易方式,通過在進口來源國建立糧油收儲(chu) 設施,以及向當地農(nong) 場主提供經濟技術服務等方式,建立自主采購新機製,確保價(jia) 格可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