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未來屬於創新者,機會在新賽道上”

發布時間:2023-11-07 10:3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11月3日,大連。在青年創業(ye) 國際論壇閃電發言環節,弘潤清源創始人兼CEO林騰宇介紹自己的創業(ye) 經曆。

  阿聯酋的官員跟來自中國的青年創業(ye) 者林騰宇約定,隻要他能把淡水捕獲技術的成本降到每噸水3美元以下,就大批量采購他所在公司的技術服務。

  技術的突破是在不久前的一個(ge) 傍晚實現的。那是在林騰宇的公司車間裏,研發團隊埋頭幹了幾個(ge) 月,開發材料、研究技術,直到一桶淡水被提取出來並達到相關(guan) 標準,耗電量也符合成本要求。林騰宇這才確認,“可以了”。

  作為(wei)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係畢業(ye) 的博士,林騰宇的研究方向,是將功能納米材料用於(yu) 直接水汽捕獲和新型海水淡化等領域。他創辦的弘潤清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企業(ye) ,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

  創業(ye) 不易。林騰宇在資金、客戶、產(chan) 品、團隊組建、技術迭代等各個(ge) 方麵,都體(ti) 驗過“不確定性”,他甚至已經習(xi) 慣了壓力。

  “現金流斷了的時候壓力最大,如果沒有下一筆錢進來,公司可能就要山窮水盡了,要創始人抵押所有資產(chan) ,為(wei) 公司‘續命’。”他說。

  如今,國際訂單拿到了,公司擺脫了破產(chan) 危機。這名27歲的年輕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前行,眉眼之間盡是朝氣。

  11月3日,在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hui) 、國際勞工組織、遼寧省人民政府、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國全球青年體(ti) 麵工作倡議主辦的青年創業(ye) 國際論壇上,100多名嘉賓圍繞“青年創業(ye) 促進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共同探討如何利用創新創業(ye) 賦能青年發展。林騰宇在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曆。

  科技、環保、醫療、教育……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創業(ye) 者,在多個(ge) 領域展示了創業(ye) 激情和創新精神。

  哥倫(lun) 比亞(ya) 和平與(yu) 氣候行動低碳學校項目骨幹希奧瑪拉·安德裏亞(ya) ·阿塞維多·納瓦羅分享了在“培養(yang) 青少年和其他公民群體(ti) 的可持續發展價(jia) 值觀”方麵的經驗;伊拉克發展青年商業(ye) 、技術和雲(yun) 計算能力項目骨幹艾哈邁德·法提·艾哈邁德介紹了“如何幫助青年將創業(ye) 的想法轉化為(wei) 實踐”的經驗……

  尼日利亞(ya) 姑娘伊凡伊楚庫·維羅妮卡·烏(wu) 瓦傑遭遇了兩(liang) 場事故,因此失去了聽力。她是尼日利亞(ya) 卡裏斯馬包容學校的創始人,也是尼日利亞(ya) 卡裏斯馬賦能基金會(hui) 的執行董事,擁有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學士學位和教育學第二學位。

  “這個(ge) 項目可以接納像我一樣有身體(ti) 障礙的人,為(wei) 像我這樣的人提供機會(hui) ,尤其是獲得素質教育的機會(hui) 。”烏(wu) 瓦傑說,“因為(wei) 有這樣一個(ge) 項目,我才能站在這裏。”

  在烏(wu) 瓦傑的描述中,卡裏斯馬包容學校“非常包容”,給殘疾兒(er) 童提供技能培訓,讓他們(men) 有工作的機會(hui) 。賦能基金會(hui) 的很多項目則會(hui) “為(wei) 這些殘障人士賦能”,讓他們(men) 在競爭(zheng) 中更具優(you) 勢。

  “我們(men) 希望,每個(ge) 人都有獲得素質教育的機會(hui) 。”她說。

  來自加納的約瑟夫·佐圖,也以幫助青年、婦女及殘障人士找到體(ti) 麵工作或創業(ye) 作為(wei) 自己的使命,並為(wei) 之開發和實施了各種項目。他在物流、大數據、安全等多個(ge) 領域,建立了初創企業(ye) 。

  26歲的吳彩麗(li) 長期關(guan) 注青年就業(ye) 創業(ye) 這一領域。2013年,她加入文萊理工學院,成為(wei) 一名專(zhuan) 門從(cong) 事創業(ye) 教育的講師,2020年在文萊成立了一家職業(ye) 培訓中心,幫助年輕人探索更多的職業(ye) 可能性。

  近10年的從(cong) 業(ye) 生涯中,吳彩麗(li) 認為(wei) ,青年創業(ye) 者最需要的就是勇氣、理想、學習(xi) 能力和創新能力,應該跳出舒適圈,勇於(yu) 嚐試自己認知外的新領域。

  她發現,自己周圍的熱血創業(ye) 青年,總是能在不知不覺中感染其他人。她以自己的項目為(wei) 例:有不少學生在經過創業(ye) 培訓後,明顯比之前更注意觀察周圍有什麽(me) 樣的機會(hui) ,留意有什麽(me) 樣的創業(ye) 可能性,有的已經開始嚐試創業(ye) 了。

  同樣年輕的李博,已經在創業(ye) 這條路上跌跌撞撞地進行了許多嚐試。

  他高中時就進行過“商業(ye) 嚐試”,向大學生兜售二手手機。讀大一的時候,他和同學一起試著開發一款非線性解謎遊戲,還因此拿到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ye) 大賽實踐類專(zhuan) 項銅獎。後來,他開始研發名為(wei) “雲(yun) 便簽”的可移動便攜式二維碼。如今他創立了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為(wei) 客戶量身定製PPT。

  在試錯的過程中,李博始終在尋找著屬於(yu) 自己的賽道。

  對青年創業(ye) 者來說,當前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意味著挑戰,也意味著機遇。梅花創投副總裁周俊宇對此深有感觸。

  他曾接洽過5000多家企業(ye) 的創始人。周俊宇發現,成功者各有各的賽道,失敗者的結局卻都有一個(ge) 共性,即“對於(yu) 市場需求或產(chan) 品服務的把握沒有那麽(me) 準確”。

  周俊宇認為(wei) ,市場需求在不斷地變化,企業(ye) 創始人是否能夠跟得上這種變化,開發新產(chan) 品滿足新需求,就變得至關(guan) 重要。

  他還想告訴更多的青年人:相信“相信”的力量。“從(cong) 各方來看,投資人相信初創企業(ye) ,老師相信自己學生做的事情,創業(ye) 的同學相信自己做的事情產(chan) 生的社會(hui) 價(jia) 值、經濟價(jia) 值,以及自己投入的精力和所取得的成就。當各方都相信一件事情的時候,將會(hui) 迸發出巨大的力量,共同完成這個(ge) 夢想。”

  “作為(wei) 一個(ge) 20歲出頭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麽(me) 的人,我很幸運,我也希望更多人能像我一樣。”吳彩麗(li) 說,“未來屬於(yu) 創新者,機會(hui) 在新賽道上。”(實習(xi) 生劉思茜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樊未晨 李若一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