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物如何煥發新活力?從這家爺爺的爺爺的爸爸的饢店說起
近日,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新疆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展示活動,聚焦文物保護、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科技創新等領域。
加強遺址保護
見證新疆多元文化交融
阿克蘇地區是全疆文物大區之一,有不可移動文物點67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克孜爾石窟、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尕哈烽燧在數字化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等方麵取得了顯著進展。
克孜爾石窟位於(yu) 阿克蘇地區拜城縣東(dong) 南60餘(yu) 公裏處,背靠明屋依塔格山斷崖,總體(ti) 呈東(dong) 西走向。現存編號洞窟有349個(ge) ,其中洞窟形製較完整、壁畫遺存較多洞窟約占三分之一,是新疆地區影響最大的石窟之一。
克孜爾石窟現存壁畫麵積5000平方米,石窟大約建於(yu) 公元3世紀至公元8—9世紀,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
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副所長 苗利輝:我們(men) 可以看到世界的各種文明元素在這裏薈萃,交流交融,文明的交流互鑒可以在石窟中得到明確印證。
由於(yu) 年代久遠,石窟保護和研究工作同步進行,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石窟在數字化保護和預防性保護兩(liang) 個(ge) 方麵加大工作力度。
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副所長 苗利輝:數字化保護主要就是采用先進的三維信息數字技術,對整個(ge) 石窟進行全方位的數字采集,也可以為(wei) 我們(men) 後一步的展陳研究、展示利用提供一個(ge) 資料檔案的基礎。預防性保護技術采用各種先進的監測技術,對它環境的變化進行研究,宏觀地去掌握洞窟變化和環境之間的關(guan) 係,找到它們(men) 的預警閾值,然後建立全麵監控。
據介紹,阿克蘇地區發現古遺址占不可移動文物總數近半數,數量眾(zhong) 多,類型豐(feng) 富。除了克孜爾石窟,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尕哈烽燧等三處大遺址已被列入絲(si) 綢之路新疆段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目前,全地區已建立起縣、鄉(xiang) 、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文物保護工作進一步完善。
修舊如舊
喀什古城保護釋放新活力
新疆喀什全稱“喀什噶爾”,含意有“各色磚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創”等不同的解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已有2000多年。近年來,喀什地區的文博事業(ye) 也取得新的進展。在保護文物的同時,獨特的曆史和少數民族風貌也得以修舊如舊的保護還原,帶動了當地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
總台央視記者 張春玲:來到喀什古城旅遊,很多人都會(hui) 慕名來到這家爺爺的爺爺的爸爸的饢店裏嚐一嚐新鮮出爐的饢,這個(ge) 饢的製作工藝已經傳(chuan) 承到了第七代,我們(men) 可以看到這個(ge) 饢坑還有這些工具保留了非常傳(chuan) 統的新疆風味。
店主 吾買(mai) 爾江·吐地:黨(dang) 和政府把這裏打造成旅遊景點以後,來這裏的遊客越來越多了,生意也越來越好,現在一天能賣出兩(liang) 千到三千個(ge) 饢,以前隻能賣兩(liang) 三百個(ge) 。
喀什古城是傳(chuan) 統民居聚集區,老城街巷縱橫交錯,建築參差不齊,房屋鱗次櫛比,布局靈活多變。過去民居建築以土木、磚木結構為(wei) 主,居民生活和消防安全都帶來了隱患。
為(wei) 了尊重地區曆史文化特色,當地政府古城保護中采取“一戶一設計”的改造方式,進行加固修繕,修舊如舊。如今走在街頭巷尾,依然感受到的是濃鬱的傳(chuan) 統維吾爾族古民居的風情,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回到這裏開酒吧、咖啡館、民宿,改造與(yu) 傳(chuan) 統的文物保護工作結合在一起,讓老城煥發出了年輕的活力。
喀什古城景區管委會(hui) 宣傳(chuan) 科科長 阿地力江·阿不都卡德爾:第一個(ge) 就是住上好房子,第二個(ge) 掛上金牌子,第三個(ge) 過上好日子。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給古城裏的一些優(you) 秀民居掛牌保護,也做了比較詳細的工作。我們(men) 也在這個(ge) 過程中,通過文旅融合,旅遊加非遺、旅遊加文物、旅遊加古跡、旅遊加體(ti) 育這種模式,開展遊客項目,也給遊客提供體(ti) 驗項目,讓他們(men) 真正領略到古城的魅力所在。
以文興(xing) 城
“高台”上的文旅融合新範本
文物與(yu) 文化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曆史與(yu) 現代的交融與(yu) 發展。來到喀什,撲麵而來的就是充滿濃鬱的曆史文化風情。
總台央視記者 張春玲:這裏是喀什的高台民居,據考證,從(cong) 漢代開始,就已經有人在這裏聚居了。隨著人口等因素的增長,我們(men) 可以看到這兒(er) 的房子是越蓋越高,逐漸發展成了獨特的建築風貌。通過創造性的保護,我們(men) 現在可以在這樣一個(ge) 高台上,近距離地去欣賞,同時可以深入體(ti) 驗當地具有特色的文化和生活。
2021年,喀什高台民居綜合性提升改造開發項目開始實施,進行了遺址修繕以及公共服務設施、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yu) 完善。今年6月,高台民居以全新的麵貌正式對外開放,成為(wei) 新的旅遊打卡點。
走進剛剛開放的高台民居,就仿佛是走入一個(ge) “活的民俗博物館”,夯土牆依然保持了原始建築的風味,修繕後每一戶都獨具特色。經過保護開發,這裏曾經世世代代居住的手工藝人又回到了民居,經營著土陶、木器、銅器、樂(le) 器等20種非遺項目。隨意走進一家,就像打開一個(ge) 神奇寶藏。
在“高崖上的土陶人家”,非遺傳(chuan) 承人現場製作著陶藝。遊客不僅(jin) 能帶走,還能親(qin) 自上手體(ti) 驗。新穎的設計在保留原有民族風格的基礎上,又融合了實用性。
喀什古城景區管委會(hui) 宣傳(chuan) 科科長 阿地力江·阿不都卡德爾:我們(men) 的土陶巴紮、木器巴紮、鐵器巴紮,原來是這個(ge) 業(ye) 態,現在也是這個(ge) 業(ye) 態。除了這個(ge) 之外,原來所有的巷道修舊如舊,也做到了很精致,現在這個(ge) 古城就是按照原來曆史上留下來的,以修舊如舊、保護風貌的方式改造的。
今天的喀什,有千年的古街區,也有現代的城市景觀。在文物建築維修方麵,近年來,多次對重要曆史古跡進行維修保護,對博物館等進行全麵升級維護改造,一個(ge) 千年古城正在煥發獨特的魅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