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強國”目標下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當好服務實體(ti) 經濟的主力軍(jun) 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鼓勵中小金融機構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發揮保險業(ye) 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hui) 穩定器功能。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金融幹部隊伍建設也是提高黨(dang) 對金融工作領導能力的重要保障,有助於(yu) 為(wei) 金融業(ye) 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提高金融對實體(ti) 經濟的支持作用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建設金融強國是實現經濟強國目標的必由之路。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日前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並強調實現這一目標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是主題,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是主線。因此,分析和探討未來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趨勢,是理解金融強國建設的重要落腳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金融體(ti) 係建設始終堅持與(yu) 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特征相適應。從(cong) 最初的“大一統”金融體(ti) 係,逐漸轉變為(wei) 適應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金融體(ti) 係,再對應早期的“增量經濟”形成“增量金融”,並隨著當前經濟向“存量經濟”轉變,形成與(yu) 之相匹配的“存量金融”。把握當前我國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趨勢,需要基於(yu) 對曆史各時期金融改革與(yu) 經濟問題相適應的深刻理解,以史為(wei) 鑒,從(cong) 而助力金融強國建設。
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曆史演化與(yu) 趨勢
初始階段:打破“剛兌(dui) ”,提高金融服務能力。我國的金融體(ti) 係一度存在資源錯配現象,民營經濟作為(wei) 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ge) 時期裏麵臨(lin) 著“巧婦難為(wei) 無米之炊”的窘境。我國的金融體(ti) 係是以商業(ye) 銀行和間接融資為(wei) 主導的。由於(yu) 商業(ye) 銀行的負債(zhai) 端(存款、借款或發債(zhai) )具有“剛兌(dui) ”(剛性兌(dui) 付)要求,因此在資產(chan) 端的信貸投放和資產(chan) 配置上也偏好具有“剛兌(dui) ”屬性的資產(chan) ,這類“剛兌(dui) ”資產(chan) 要麽(me) 要有高信用(比如政府信用、國有企業(ye) 信用)的背書(shu) ,要麽(me) 要有高質量的抵押(比如房地產(chan) 、固定資產(chan) 投資)。當整個(ge) 社會(hui) 絕大部分的金融資源都偏好於(yu) “剛兌(dui) ”資產(chan) 時,民營企業(ye) 的金融資源獲取勢必受到擠壓,國有企業(ye) 擁有的大量廉價(jia) 的信貸資源則會(hui) 誘發其過度投資行為(wei) 。銀行對國有企業(ye) 的偏愛,更容易催生其更加激進、更為(wei) 短視的投資風格,引發“脫實向虛”“僵屍化”等問題。打破“剛兌(dui) ”正是這一階段提高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有助於(yu) 引導金融活水流入真正“缺血”的部門,煥發經濟活力。因此,201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chuan) 導機製,增加製造業(ye) 中長期融資,更好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ye) 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這一階段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在於(yu) “服務”,主要對象是民營和中小企業(ye) 。
發展階段:優(you) 化貨幣金融環境,重視金融風險防範。伴隨金融市場上“剛兌(dui) 偏好”的破除,市場的風險定價(jia) 功能逐步提升,尤其是債(zhai) 券市場。當然,隨之引發的一批債(zhai) 券違約事件也暴露了一度隱匿的金融風險,如何維持金融市場穩定成為(wei) 熱點問題。加強金融監管體(ti) 係建設,展開源頭防治是關(guan) 鍵。另一方麵,2020年開始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世界經濟低迷。在經濟下行時期,加強逆周期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力度必不可少。其中,實現貨幣政策精準發力,引導金融資源流向實體(ti) 經濟,是關(guan) 鍵一招。當前,實現穩健的貨幣政策提質增效迫在眉睫。要推進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實施,引導信貸資源投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完善LPR(貸款市場報價(jia) 利率)相關(guan) 機製,深化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企業(ye) 融資成本逐步降低,成為(wei) 我國貨幣金融環境的新要求。針對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新問題,我國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開始囊括新的內(nei) 容。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關(guan) 於(yu) 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新增了“建設現代中央銀行製度”以及“完善金融監管體(ti) 係”的內(nei) 容。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開始日益重視貨幣金融環境的優(you) 化以及金融風險的防範。
未來趨勢:強調高質量金融服務,全麵加強金融監管。近幾年,房地產(chan) 市場供求關(guan) 係出現重大變化、部分地方融資平台公司債(zhai) 務麵臨(lin) 償(chang) 付危機、人口老齡化與(yu) 少子化並存等,導致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風險持續抬升。金融風險作為(wei)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重點領域,實現各主體(ti) 、全流程、跨時期的全麵監管體(ti) 係是內(nei) 在要求。當前,金融監管體(ti) 係尚存在不少不足,職能機構權責模糊導致監管出現盲區;金融幹部隊伍的專(zhuan) 業(ye) 化程度也有待提高,加快現代金融體(ti) 係建設,離不開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幹部隊伍的支持,它有助於(yu) 防止金融腐敗滋長;也隻有嚴(yan) 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展現法律的震懾力和懲戒性,才能杜絕非法金融問題再次出現。當前,金融領域各類矛盾和問題的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服務質效。一方麵,無形資產(chan) 估值難題使得傳(chuan) 統的間接融資方式存在融資成本偏高的問題,科技創新企業(ye) 仍然麵臨(lin) 資金短缺或波動風險,阻礙了關(guan) 鍵領域的技術突破與(yu) 先進製造的發展;另一方麵,人口老齡化加劇誘發高額養(yang) 老金償(chang) 付風險,推進商業(ye) 養(yang) 老金融業(ye) 務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yi) 。麵臨(lin) 差異化的資金需求,提供更加精準的金融服務,是以高質量金融服務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未來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發展趨勢呼之欲出,主要圍繞如何提供高質量金融、如何加強全麵金融監管兩(liang) 大問題展開。
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麵
在當前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發展更加重視金融服務質量、金融監管從(cong) 全從(cong) 嚴(yan) 的大趨勢下,其具體(ti) 的側(ce) 重點涉及以下幾個(ge) 方麵:
加強金融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首先,要優(you) 化資金供給結構,盤活存量金融資源,提高使用效率,解決(jue) 微觀經濟主體(ti) 融資問題,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yang) 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次,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ti) 係,優(you) 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最後,實現金融機構多維布局,各類機構各司其職。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當好服務實體(ti) 經濟的主力軍(jun) 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鼓勵中小金融機構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發揮保險業(ye) 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hui) 穩定器功能。
全麵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風險。要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yan) 格執法、敢於(yu) 亮劍,嚴(yan) 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此外,要針對重點領域風險建立風險長效防範化解機製,關(guan) 注地方債(zhai) 務風險夯實地方政府主體(ti) 責任,健全房地產(chan) 企業(ye) 主體(ti) 監管製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產(chan) 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最後,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規範金融市場發行和交易行為(wei) ,合理引導預期,防範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chuan) 遞共振。
加強央地協調,鍛造專(zhuan) 業(ye) 化金融幹部人才。加強黨(dang) 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指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不僅(jin) 需要針對金融市場,也要針對金融工作開展的相關(guan) 製度以及幹部隊伍。統籌和協調好央地關(guan) 係,是提高金融服務效果的製度保障。其中,完善黨(dang) 領導金融工作的體(ti) 製機製,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hui) 、地方黨(dang) 委金融委員會(hui) 和金融工委的作用是重中之重。此外,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金融幹部隊伍建設也是提高黨(dang) 對金融工作領導能力的重要保障,有助於(yu) 為(wei) 金融業(ye) 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作者蔡慶豐(feng) 係金融學博士,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市政協委員、人資環農(nong) 委副主任(兼);吳奇豔係該校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蔡慶豐(feng) 吳奇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