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行動看中國)錫林郭勒草原新牧人:養殖無人化,收入多元化,生活現代化
中新網錫林郭勒11月13日電 題:錫林郭勒草原新牧人:養(yang) 殖無人化,收入多元化,生活現代化
作者 奧藍 春華
近日,內(nei) 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迎來了一場大雪,銀裝素裹之下的茫茫雪原靜謐安然,但阿拉騰巴特爾和草原上所有牧民們(men) 一樣,都在熱火朝天地為(wei) 過冬做著準備。
今年42歲的阿拉騰巴特爾是內(nei) 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烏(wu) 旗浩勒圖高勒鎮烏(wu) 日圖高勒嘎查的牧民,一直生活在牧區。在當地,他的“牧駝人家”智慧家庭牧場因為(wei) 擁有“五畜吉祥”和現代別墅,遠近聞名。
“都說我家是智慧家庭牧場。的確,跟從(cong) 前不一樣。以前放牧很辛苦,現在一部手機就可以。”在給牲畜喂好草、飲好水後,阿拉騰巴特爾回到擺滿書(shu) 籍的敞開式書(shu) 房,對記者說道。
聊天過程中,他通過視頻監控、牛羊定位等設備和手機APP,實時監控草場狀況及牲畜動向,實現流動畜群無人跟蹤、無人看護放牧。“養(yang) 殖無人化,但能隨時掌握牛羊的一舉(ju) 一動及牧場動態。”
草畜平衡、優(you) 養(yang) 精養(yang) 是阿拉騰巴特爾的放牧理念。“我家草場少,所以還特地租了1萬(wan) 多畝(mu) 。我把草場分成3個(ge) 區域輪牧,目的就是保護草場。”
“對於(yu) 我們(men) 這一代人來說,父輩們(men) 吃苦耐勞的精神、積累的養(yang) 牧經驗是很好的財富。”阿拉騰巴特爾話鋒一轉,“但是,他們(men) 那一代人太辛苦了。靠天吃飯,粗放式養(yang) 牧,經營的是傳(chuan) 統畜牧業(ye) 。”
阿拉騰巴特爾的養(yang) 牲畜還講究“因地製宜”。他家的夏營地在一片沙窩子裏,長滿樺樹。幾年前,他特意買(mai) 了4峰母駱駝,並收獲又一新身份:牧駝人。
日子越過越好之後,他調整畜結構,在追求經濟效益之餘(yu) ,聚齊了“草原五畜”(山羊、綿羊、牛、馬、駱駝)。“我們(men) 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五畜’,‘五畜’和我們(men) 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guan) ,寓意著草原吉祥幸福。”
現在,他家不僅(jin) 有百餘(yu) 頭規模的馬群、牛群和羊群,駝群規模也有80多峰了,每年僅(jin) 賣駝奶就能收入超10萬(wan) 元。
“這些年能明顯感覺到,牧區發展很快,就物質條件而言,城鄉(xiang) 差異越來越小了。十年前我家新蓋起磚瓦房的時候,根本想不到能蓋別墅。”2020年,阿拉騰巴特爾蓋起兩(liang) 層現代別墅,寬敞明亮,水、電、暖、網都有。“建別墅也是順其自然,當時覺得日子好了,想建個(ge) 好點兒(er) 的家。”
阿拉騰巴特爾周圍也有不少回到草原做牧民的年輕人。“這裏沒有人擠人,連風都是自由的。空氣清新,吃得也綠色,挺愜意的。”
如今,阿拉騰巴特爾已是當地有名的小康牧戶和致富帶頭人。他不僅(jin) 放牧,還於(yu) 2021年帶頭經營起旅遊業(ye) 。每年夏天,遊客們(men) 來這裏看草原,在智慧牧場體(ti) 驗牧民生產(chan) 生活,騎駱駝、做奶食品。
“最遠的遊客是從(cong) 上海來的。我家草場有樹有草有駱駝,風景優(you) 美,野生麅子也經常來做客。”阿拉騰巴特爾告訴記者,不少遊客回去之後,還會(hui) 回購他家的牛肉幹、奶食品。“畜牧業(ye) 是主業(ye) ,旅遊是‘小打小鬧’。”
阿拉騰巴特爾也有小煩惱:缺電。他家現在使用的是3000瓦的風力發電機,沒有長電。“草原上,沒有電,做什麽(me) 都很困難。”
這幾天,阿拉騰巴特爾在新建的活動板房裏忙碌著,準備在這間房子裏晾曬風幹牛肉,增加一筆收入。“這個(ge) 冬天計劃將4頭牛風幹成肉幹。我還想把製作過程拍成短視頻,引引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